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燃煤电厂SO2和NOx的排放现状及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指出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的紧迫性及常规脱硫脱硝技术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的矛盾,与回收再利用脱硫脱硝产物可以提高燃煤电厂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论述了产物可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的脱硫脱硝工艺技术及近年来国内外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电力与能源》2015,(5):701-708
面对巨大的环境保护压力,能源供给以煤炭为主的我国,在现行严格的火电厂排放标准基础上,提出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要求,即燃煤机组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标准。介绍了各种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以及各个烟气污染物脱除装置的协同效应和超低排放工程实施情况,指出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集成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火电厂燃煤过程排放的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基于对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大量调研,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国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海水脱硫、氨法等脱硫技术,并简要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应用现状;对炉内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及SCR、SNCR等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脱硫脱硝行业的主要问题和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NOx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单纯依靠燃烧过程控制已不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因此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燃煤电厂NOx排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使我国加快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装置的建设。SCR脱硝技术具有脱硝效率高、运行可靠等优点,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主要介绍燃煤电厂SCR脱硝反应器入口导流板对SCR脱硝反应器流场的优化作用及入口导流板设计优化分析,对SCR脱硝反应器入口导流板的设计原则及优化分析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日渐严重,政府部门提出来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的要求。杭州杭联热电有限公司响应政府要求,按期完成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要求。文中总结了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在杭州杭联热电有限公司4#锅炉和6#锅炉的应用情况。经第三方技术评估,采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4#锅炉和6#锅炉均达到预期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6.
詹玮 《节能》2015,34(3)
火电厂燃煤中排放的SO2和NOX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控制SO2和NOX的排放是我国和世界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国内外主要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对燃煤火电厂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建宏 《锅炉制造》2012,(6):37-38,43
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燃煤电厂锅炉烟气排放的指标控制越加严格,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已在国内燃煤电厂全面实施,作为脱硝还原剂液氨的运用由于受到安全、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尿素热解和水解制氨技术逐渐受到青睐,将为许多用户提供选择。本文介绍尿素热解制氨系统工艺。  相似文献   

8.
对某燃煤电厂中汞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依此对脱汞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燃煤产生的大部分汞都残留在电除尘器底灰和烟气中,分别占到约42%和39%,其中烟气中汞的排放形式主要为零价汞;在湿法脱硫系统中被脱除的二价汞绝大多数残留在石膏浆液中,脱硫废水中汞残留较少。根据分析和测试,脱硫系统和湿电系统对二价汞具有好的脱除效果,脱硝系统会将部分零价汞转化为二价汞,且可脱除部分颗粒汞。  相似文献   

9.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燃煤电厂烟气脱硫与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工艺特征、环保性能及技术经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0.
大力削减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鼓励上海市燃煤电厂在满足国家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上海市拟在脱硝电价的基础上,对燃煤机组氮氧化物超量减排的增量成本进行补贴。本文在分析本市公用燃煤电厂脱硝设施改造技术路线、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界定脱硝超量减排的边界,模拟分析不同排放浓度时的脱硝运行成本及核算,并提出超量减排的增量成本测算结果和补贴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中国火力发电厂的脱硫现状和使用方法入手,提出了火力发电厂脱硫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中国火力发电厂的脱硫技术问题具有可以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崔亚兵  陈晓平 《动力工程》2005,25(1):136-140
介绍了3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典型的6种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为实例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将不同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表6参8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在乐清发电厂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脱硝的应用。分析其主要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和运行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某中小型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需要,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确定半千法为本工程烟气脱硫改造用工艺。同时通过对国内几种常见半干法工艺方案分析、比较,最终确定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为本工程脱硫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5.
燃煤烟气中硫氮污染物的脱除技术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烟气污染是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叙述了国内外对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和SOx脱除技术的现状、应用及其发展方向,指出,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工艺,总结了烟气脱硫副产物——脱硫石膏,在工业、农业中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马悦  张壮 《能源工程》2010,(3):58-62
介绍了烟塔合一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我国所面临的技术问题。烟塔合一技术取消了传统的火电厂烟囱,省去了烟气再热器(GGH),使整个系统得到简化。将净烟气通过冷却塔排向大气,不仅可以降低电厂的建设费用,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厂效率,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普通木质粉状活性炭,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了活性炭脱除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高炭/硫摩尔比、高含水量和低温有利于脱硫效率的提高,但其影响程度不同;高炭/硫摩尔比也有利于脱硝,但高含水量和低温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相反,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脱硝效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活性炭对烟气中的Sos和HCN具有脱除作用,但未发现其对 HCl 和 HF 的脱除有明显影响;提高物料循环倍率虽能提高脱硫和脱硝效率,但受烟气中水含量的限制,循环倍率所起作用相对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燃煤发电节能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一工 《中外能源》2011,16(7):91-95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发电以煤电为主的基本格局,当前国内火力发电行业需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是高能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2009年全国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41g/(kW.h),高于330g/(kW.h)的国际平均水平。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性火力发电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火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减少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正积极发展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600℃/700℃),我国也把"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列入"863计划"。可以预见,在我国近中期电力事业的发展中,会把发展更高参数的超临界技术作为火电建设的主要方向。IGCC发电技术是未来煤炭能源系统的基础,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随着煤气化技术和燃气轮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IGCC将朝着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大型直接空冷发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西北部富煤贫水地区火力发电的有效手段,以2×600MW机组为例,空冷机组比湿冷机组节水约80%左右。通过对火力发电机组各系统的集成与优化,可在现有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热回收,提高整个机组的发电效率,从而降低煤耗,实现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节能。  相似文献   

19.
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我国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研究历史、现状及近年来引进的烟气脱硫技术示范工程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烟气脱硫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于大型电站燃煤锅炉,可采用石灰石/石膏回收法等先进的烟气脱硫装置,但投资大;对于大量的中小型燃煤锅炉,由于烟囟较低,其排放的二氧化硫对地面的贡献率高达45%,急需研究开发一种价格适,脱硫效果达标,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烟气脱硫装置,推动我国的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火电厂CO2的排放控制和分离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室气体CO2 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火电厂是CO2 的一个集中排放源 ,控制火电厂CO2的排放对于应对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世界CO2 排放状况和适应我国火电厂CO2排放控制的措施 ,比较了几种CO2 分离回收技术在火电厂应用的可行性 ,对于我国火电厂的CO2 排放控制和分离回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