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美容,是遮蔽、显现身体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机械复制的美容时代,标准的技术性与齐一化,并没有让身体作为身体本身呈现,相反让身体处在各种遮蔽与束缚之中,成为标准化了的客体的符号运作,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个性美被迫沦丧。美容应回到身体本身,与个性美产生新的合理性,用差异消除齐一化,重构身体个性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代的美容技术实现对人外貌的改造,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伴随技术进步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依然会让人在“我是谁?”“哪个是真正的我?”或者“我的身体是我的吗?”这样古老的问题中纠结:一方面, 各种整容广告层出不穷,很多人期待能通过美容术使自己变得更美;另一方面,美容之后“美”的效果,又让人 怀疑,甚至有人会不断否定自己,美容上瘾。无法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的存在与身体和精神息息相关,而 人对于身体与精神的思考也永无止境,事实上,对于美容问题的反思正是人对自我认知地不断探寻,人们对美容 问题的态度遮蔽的则是人对自我认知的迷失与寻找。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代的美容技术实现对人外貌的改造,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伴随技术进步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依然会让人在"我是谁?""哪个是真正的我?"或者"我的身体是我的吗?"这样古老的问题中纠结:一方面,各种整容广告层出不穷,很多人期待能通过美容术使自己变得更美;另一方面,美容之后"美"的效果,又让人怀疑,甚至有人会不断否定自己,美容上瘾。无法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的存在与身体和精神息息相关,而人对于身体与精神的思考也永无止境,事实上,对于美容问题的反思正是人对自我认知地不断探寻,人们对美容问题的态度遮蔽的则是人对自我认知的迷失与寻找。  相似文献   

4.
健美操作为一项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是一项让参与者塑造美、展示美的体育运动。它的美学要素包括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  相似文献   

5.
动画创作中有非常多的材质表现形式。其中用玻璃为媒介,油画做材质的动画片,有着一种流动的美。让油画颜料不单纯作为描绘客观事物的工具,而是发挥其本身的可塑性,把握其丰富的色彩本质,让它成为动画的主角。不过形式是为主题服务的,一部材质动画片的成功在于把握好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诠释动画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6.
"东方"元素不是一个简单的器物,一个花瓶或一把红木椅子,它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谐、包容、内敛的个性让东方美带有一种低调的神秘,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又让东方美别有一番自然情趣。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这些选秀节目中的“好男儿”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下时代信息。男性的“中性化”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张扬,而这种个性突显正是男性在当下竞争社会中承受重压的映照;男性的“审美化”宣告了男性中心地位的终结,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男女关系;男性的“消费化”显示消费时代,“男性身体”已成为商家所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型商品。  相似文献   

8.
虽然说,人们对美丽容貌与优美体形的追求并没有什么错,但这种关注如果达到了不择手段与不计后果 的程度,那么就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毫无疑问,技术的介入与渗透为人的美容提供了切实的可 能。然而,人的完整性从来都是与原初的身心关系分不开的,但这种关切于身心的整体性是不可能经由技术来达 致的。一切旨在美化人的身体与颜容的技术都遇到了自身的问题与困境,这主要表征在这些技术对身心和谐的极 大改变与破坏,从而使人们陷入到审美技术化的误区与困境,甚至还导致了审美乌托邦的根本性幻灭。但在身体 审美的社会与伦理关涉的问题上,祛道德化与道德绑架都是失之偏颇的与不可取的。因此,只有克服美容与整形 中的技术主义审美观,以重返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诗意的居住,才能不断揭示与发现生活与生命自身的意义。 在对美的差异与多元的尊重与认同之中,揭示与阐发人的身体美与生活意义依然是当代审美与文化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9.
艺术领域十分注重个性,只有个性的设计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如何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要注入极大的热情、耐心和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学生,更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创意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虽然说,人们对美丽容貌与优美体形的追求并没有什么错,但这种关注如果达到了不择手段与不计后果的程度,那么就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毫无疑问,技术的介入与渗透为人的美容提供了切实的可能。然而,人的完整性从来都是与原初的身心关系分不开的,但这种关切于身心的整体性是不可能经由技术来达致的。一切旨在美化人的身体与颜容的技术都遇到了自身的问题与困境,这主要表征在这些技术对身心和谐的极大改变与破坏,从而使人们陷入到审美技术化的误区与困境,甚至还导致了审美乌托邦的根本性幻灭。但在身体审美的社会与伦理关涉的问题上,祛道德化与道德绑架都是失之偏颇的与不可取的。因此,只有克服美容与整形中的技术主义审美观,以重返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诗意的居住,才能不断揭示与发现生活与生命自身的意义。在对美的差异与多元的尊重与认同之中,揭示与阐发人的身体美与生活意义依然是当代审美与文化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审美张力是一种“不运之动”的虚力,具力的意味,而不一定是实际的力。它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物理力与双向反馈,因两种力的结构相同而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审美张力包含有力的遮蔽与开显,为力的圆融状态。它广泛体现在情感与理性、实用与超脱、现实与理想、朦胧与清晰、有限与无限、美与丑等多种关系上,使审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审美张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审美张力是一种“不动之动”的虚力 ,具力的意味 ,而不一定是实际的力。它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物理力与心理力的双向反馈 ,因两种力的结构相同而让审美主体产生美感。审美张力包含有力的遮蔽与开显 ,为力的圆融状态。它广泛体现在情感与理性、实用与超脱、现实与理想、朦胧与清晰、有限与无限、美与丑等多种关系上 ,使审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审美张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梦想,在广州打工的女孩小梅的梦想,就是让自己长得更高。为了能够增高,她尝试了不少增高产品。前两年,小梅通过广告认识了一种新的增高美容手术,说是可以通过断骨实现增高的目的,长高十公分不成问题,而正是这种所谓的断骨增高美容手术让小梅经历了一场噩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审美能力作为一种感性动力,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审美活动、艺术创作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运动有其内在的联系。审美是人的解放,是人在感性动力的驱动下,对美的不断追求,使自己获得解放的行力。只有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全面发展,按关的尺度、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时尚有将一切非审美的事物转化为美的野心。与此相反,在时尚化文学创作中,"美女作家"们以另类、前卫、个性张扬、生命狂欢的姿态在拒绝深度、价值和经典,极力回避"美"。解决这个现实"矛盾"和学术"悖论",有待于对赶潮者和领潮者双方的审美提升。"时尚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时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人类向着“少碳、用碳与无碳”的CO2减排之路前行。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作为最直接的“碳中和”技术策略,为促进大气CO2净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CCUS技术普遍面临着低效率、高能耗、高成本的技术难题,限制了该类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可再生电能的不断发展,CO2减排与能源体系耦合的电池技术、储能技术应运而生,这类CO2能源化利用技术有望解决当前CCUS技术体系高能耗、高成本的技术难题,同时有利于新能源的周期性消纳。然而,在这类CO2能源化利用技术中,主要是将CO2作为一种能源介质,对外输出的能量并非来自CO2本身。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CO2转变为碳酸盐的过程是化学位降低的反应过程,意味着CO2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本文作者正是利用这一热力学有利的反应,成功开发了利用CO2本身蕴含的能量进行深度发电的CO2矿化发电技术,并在最近的研究中将CO2矿化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提升至了96.75W/m2。本文依据反应原理对上述提到的CO2能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和探讨,并提出未来CO2能源化利用的发展建议,旨在为CO2减排的碳中和路径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卫·哈维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置入身体研究当中,指明了身体的两面性:其一,作为"资本积累的策略"之身体,在全球化进程中陷入异化困境;其二,作为"阶级斗争的原初起点"之身体,在潜在的全球联合斗争过程中具有解放可能。并且,哈维从生态人类学层面阐释了人的身体当中所蕴藏着的解放潜力,从而为解放政治,以及为身体的解放寻找到一个源自于人本身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8.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予以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实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应避免两种倾向,即避免泛意识形态化和简单粗暴化。对普世价值不能只从政治角度进行批判,而忽视或者遮蔽来自学术立场、生活视角的质疑和探讨。不能对普世价值作望文生义、简单片面的理解,或是过分强调个性忽视共性,混淆目标和手段。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普世价值,一方面要加强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达成普世价值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要增强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普世价值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尤以按“中轴”对称均齐的建筑美为突出特点,被称为“中国式的建筑美”.本文试从空间意识、规范制度、文化心理、审美追求等角度出发,从“中国”观、中庸之道、礼制思想、永恒象征和美的和谐等方面理解和解释这一建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