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晨 《城市勘测》2018,28(5):47-51
通过对大港油田某站场建设项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模型概化,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模型识别与验证,并选取石油类作为预测特征污染因子,应用数值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在潜水层运移情况进行了预测和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在30 d时间内,石油类没有发生明显运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模型显示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在第1 000 d时,污染物浓度降低至0.04 mg/L,几乎接近于零,污染物对周边地下水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某油田利用干化池蒸发处理联合站排放的含油污水,部分干化池存在轻微渗漏,下渗的污水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为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含油废水的一维竖向迁移模型,并利用Hydrus—1D计算程序对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运移距离衰减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对于控制干化池含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热电厂事故时泄露污染物污染地下水过程的系统分析,构建以观测井作为评价对象对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的方法。确定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因子,建立污染物基于过程模拟法的迁移转化模型。分别以高锰酸钾指数、石油类污染物及液氨作为水污染风险评价因子对热电厂地下水进行了水污染风险评价。利用建立的热电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对葫芦岛大唐国际热电厂进行了地下水风险评价。污染源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和程度。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的构建,为热电厂发生事故泄漏时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范围和程度的判别提供了有效的监管方法和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进行了穿越地下含水层的输油管道泄漏时油品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模拟出预期的地下流场后,采用溶质迁移模块进行扩散模拟,并成功预测了在特定时期的污染情形和浓度分布。泄漏油品的迁移路径与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在第1 700 d左右将会汇入最近的河流中造成更大的危害。结合模拟结果和现有的防治措施,分别作了防渗墙和抽出处理的情景模拟,结果显示防渗墙将推迟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时间,而设置抽水井可以有效处理地下水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5.
张玉平 《山西建筑》2007,33(30):348-349
介绍了地下水曝气技术的概念,并从地下水曝气过程中污染物传质机理、溶质转换机理以及溶质运移机理三个方面讨论了地下水石油类有机污染曝气治理的基本原理,旨在解决地下水石油类有机污染问题,并对开展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修复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某工业仓库的空置地块经检测显示,该场地1 000 m2区域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氯代烃类及二甲苯有机复合污染。运用多项抽提技术治理,即通过真空泵抽提系统强化回收地下6 m深的土壤气体及地下水,并配合废水、废气处理装置来去除地下土壤气体和地下水中溶解态的污染物。经过20 d的可调控抽提运行后,对该区域地下水进行采样检测,结果表明地下水目标污染物浓度均达到了修复目标值。  相似文献   

7.
蒋中明  钟兵  万发 《岩土工程学报》2023,(12):2529-2536
水封石油洞库储油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明晰石油污染物在裂隙岩体中的运移规律是库区地下水污染防控的前提。为揭示石油污染物在洞周围岩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基于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石油中的特征污染物——苯的运移扩散过程,并分析了裂隙倾角、裂隙开度、基质渗透率和纵向弥散度对苯运移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库正常运行50 a后,苯的迁移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不会到达水幕系统,也不会进入到地面表层下的水体中。在长期运行条件下,相邻洞周围岩中的污染晕可相互连通,并将引起相邻洞罐中油品污染物之间的交叉污染。苯的竖向污染距离对纵向弥散度和裂隙倾角大小敏感性强,而对裂隙开度和基质渗透率的敏感性较弱。洞室间岩柱中轴线上苯的最大浓度对裂隙倾角最为敏感,且随裂隙倾角和基质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纵向弥散度和裂隙开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邱建强 《矿产勘查》2023,14(7):1244-1249
本文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研究矿石淋滤水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模拟在非正常状况下,矿石经雨水淋滤后,淋滤液中的污染物直接穿透包气带进入地下水运移的情景。经预测,泄漏的污染物铁经过运移后出现短暂超标现象,超标范围未出研究区范围,没有对下游敏感点造成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在地下水的对流、弥散作用下,污染晕中心浓度逐渐降低,污染晕范围逐渐扩大,直至低于限值。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的地下水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在油田开发工程可能对水源地产生影响的三类事故,筛选出风险最大的事故是注水井井壁泄漏事故。采用地下水中污染物三维迁移转化模型和MODFLOW、MT3D模拟计算软件对某地下水水源地可能受到的石油类污染进行数学模拟,并针对模拟结果提出了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数值模拟的方法是定量评价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扩散规律、污染范围及浓度分布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某规划产业园为例,运用GMS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研究区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预测污水处理池非正常状况下污水持续渗漏,污染物COD、氨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物持续泄漏将造成下游局部范围地下水持续污染,至模拟期20年,COD、氨氮的最大运移距离分别为106 m、93 m,超标范围分别为9069 m2、8721 m2,由于地下水径流缓慢,迁移距离及影响范围较小。预测结果可为地下水监测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类似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对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油气终端登陆管线发生泄漏的情况,开展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滨海地区海陆相交的环境特点,重点分析石油类在地下水中运移至海洋岸线的时间。通过分析工程概况确定管道相关参数,建立预测模型,预测在非正常状况情景下,登陆管线泄漏原油在地下水中不同时间运移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第2944d地下水中石油类 污染物扩散至海岸线,出现检出浓度;第3291d海岸线污染物出现超标现象。为此类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重点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刘静  张永祥 《山西建筑》2008,34(14):28-29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分析了氮类污染物在地下水渗滤体系的运移转化机理,揭示了氮类污染物运移转化的具体过程及各阶段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渗滤系统中"三氮"的迁移规律,有利于地下水中污染氮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低温建筑技术》2016,(9):140-142
基于对流-弥散方程及工程屏障对重金属污染物的阻滞作用,以Cu~(2+)为某垃圾填埋场金属离子代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垃圾填埋场中重金属污染的迁移及工程屏障对其阻滞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中重金属污染物Cu~(2+)在研究区域发生显著迁移;分别计算运营365d后、3650d后Cu~(2+)的迁移情况,表明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区域内浓度变大,存在明显的浓度累积作用;设置厚度为1.0m工程屏障后,浓度明显减小,阻滞效果在96.6%以上。厚度分别为0.2、0.5和1.0m的工程屏障最大阻滞效率分别为65.2%、83.6%和96.6%;厚度仅为0.2m的工程屏障在运营400d左右后开始阻滞失效。研究结果揭示了工程屏障墙的施工厚度在垃圾填埋场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文宇  李娜  王萌 《城市勘测》2019,29(6):24-27
应用HJ 964—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中推荐的预测模型,对油田特征污染物-石油烃在包气带中的迁移建立了数学模型,预测石油烃在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计算得出当石油烃进入包 气带后,经约4d迁移至地下34cm(N2),20d达到峰值浓度; 38d迁移至地下450cm(N6),140d达到浓度峰值。为油田日常的环保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及中试条件下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技术对石油微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通过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两个指标,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H值、过滤速率等操作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和活性炭过滤速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pH值对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中试条件下适宜的臭氧投加量应为8 mg/L左右,最佳过滤速率在10 m/h附近。采用臭氧氧化与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当进水石油类浓度在1.5 mg/L以下时,出水石油类低于0.3 mg/L,高锰酸盐指数低于3.0 mg/L。  相似文献   

16.
邓鼎兴 《工程勘察》2013,(1):32-36,96
本文在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母液集取率为85%与溪沟边水质达标时两种条件下开采过程及开采结束后可能产生的地下水污染进行模拟,以评价不同情景下矿区地下水可能的污染程度。模拟结果表明:在所有开采阶段,稀土矿区附近区域污染物离子以SO24-和NH4+为主,母液回收率85%的工况下水质超标严重,第7年达到最大污染程度;溪沟边地下水水质达Ⅲ类标准时的单井每天的母液泄漏量应小于0.025m3/d,评价区每天的母液泄漏总量约为8.25m3。松散岩类和全风化层地下水易受污染,但其恢复能力较强,下部岩层不容易受到污染,但污染后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17.
陈宏  刘翔  卢欣  林朋飞  蒋晶 《城市勘测》2017,27(1):21-24
以我国南方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调查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物为六六六、苯、氯苯和二氯丙烷,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物在土壤中浓度主要以生产车间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浓度梯度较大;在垂向上已穿透潜水层,浓度峰值出现在潜水层的中下部。污染物在潜水层中的分布呈现出和土壤中相似的特征,并表现出向南迁移的趋势。污染物在承压水层中的浓度峰值点与土壤和潜水重合,受区域地下水流向的控制,呈现明显向北迁移的趋势。由于地表较厚亚黏土的存在,增强了承压水的防污性能,污染物主要被截留于亚黏土中。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SER)的原理,并开展SER修复饱和带石油类污染土壤室内研究。经过20 d的SER修复,模拟受石油类污染的饱和带土壤,已接近修复终点,土壤中总石油烃(TPH)平均浓度,由初始的13.25 g/kg降至4.30 g/kg,去除率达到67.54%。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对砂土层中石油污染物去除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垃圾填埋作为当前处理生活垃圾比较主流的方法,其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垃圾渗滤液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累积,对地下水造成不可修复的污染。以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为对象展开研究,通过现场勘探钻孔取样,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对周边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部分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其污染深度不超过50m。上层滞水受到了垃圾场渗滤液影响,形成了轻微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合物与氯化物污染,没有检测到其他化学污染;下部承压水由于垃圾渗滤液暂时还未侵入,其水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运移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氯化钠作示踪剂测定含水层的弥散系数,并根据实测的溶解油吸附等温线来确定含水介质对石油污染物运移的阻滞系数,从而把反应性石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化为示踪剂的对流-弥散迁移和溶解油在水相与固相之间转移的叠加,最后作者把所得的耦合模型应用于评价大庆油田排污干渠对地下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