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石油烃含量是含油污泥处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指标。文章分析了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组成及主要污染控制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置对石油烃含量的控制现状;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原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及其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成果,对采用石油烃指标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做了推论计算。结果认为:含油污泥等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残余物的石油烃含量≤0.25%,不属于危险废物或已实现无害化处理;石油烃含量介于0.25%~1.7%时,其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最终需要进行危险废物鉴别而确定;石油烃含量>1.7%,则属于危险废物或未实现无害化。  相似文献   

2.
对于化学热洗法处理后石油烃含量低于2%的联合站罐底泥,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处理过程中,针对该工艺存在的处理周期长、对重质成分降解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展了采用化学氧化技术对化学热洗后油泥砂中石油烃降解效果的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考察其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实验表明,最好的化学氧化实验组石油烃降解率可达60%,可通过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30d内石油烃含量最多降至4800mg/kg。  相似文献   

3.
任鹏  李照林  杨虎  刘锐 《城市勘测》2017,27(4):15-17
文章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及微生物热通风法处理含油污泥。选择已有的强化微生物复合菌种,以姬塬油田落地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找到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泥的合理温度及湿度;在现场通过预埋管路给含油污泥进行加湿、加热,人工给予最适条件,经过两个月的处理,使含油污泥含油率由12.0%下降到0.27%,达到GB 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含油污泥处理存在的难点,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针对某石化厂含油污泥的特点提出 了“调质机械脱水、干化减量化、热裂解”3种技术的组合工艺。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实现含油污泥 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后的含油污泥石油类物质含量低于0.01%,符合SY/T7301—2016《陆上石油天然 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处理后含油污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符合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处理约2000m3含液率85%的含油污泥,回收油品 量约100t。  相似文献   

5.
采用SBR法处理含葡萄糖和石油烃的人工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首先快速吸附、降解葡萄糖,石油烃类随后也能得到有效降解;在烃类与葡萄糖共存的情况下,微生物在胞外产生更多的蛋白类物质:含石油烃和不合石油烃反应器中污泥胞外蛋白类物质平均含量分别为82.9和58.1mg/gVSS,EPS的乳化指数分别为50%和12.5%,说明胞外的蛋白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可以将烃类在一定程度上乳化,从而有利于微生物对烃类的接触和摄取。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法适用于海上钻井含油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多次对菌株采集、分离、纯化和培养驯化,选育得到了3株对石油烃类有很好降解效果的石油类降解菌;确定了石油类降解菌适宜的生化处理条件: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温度为50℃、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酸碱性环境为pH=6.0、最佳菌株接种量2%、最佳原油初始浓度为500 mg/L.处理后的含油废弃钻井液含油量基本稳定在2 mg/L以下,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7.
含油污泥热解残渣的处理和应用是石油石化企业生产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以含油污泥热解残渣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对热解残渣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探讨。通过能谱分析可知,热解残渣由碳和无机元素组成,碳元素含量达36.92%;通过SEM电镜扫描、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等吸附性质表征研究,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吸附性能优良,对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和COD有较好的去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可作为一种吸附材料,这项研究为含油污泥热解残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通过分层土柱的方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含水率、石油烃含量、细菌数量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物质同时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效果明显改善,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近50%,而单纯添加营养物质不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约25%。降解初期,上层土壤降解效果较好,而到中后期,中下层降解效果好于上层。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脱氢酶活性比微生物数量更能反映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存活状态。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高效石油降解茵(邻单胞菌属)对水体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以及微生物接种量、石油烃初始浓度和上层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接种量越多,石油烃去除率越高,加入30 mL浓度为105CFU/mL的菌悬液时,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去除率为34.94%;沉积物中石油烃初始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石油烃降解,当试验土样中石油烃浓度为107.15 mg/kg时,石油烃的去除率为77.30%;水中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可以加速石油烃的降解,密闭曝气状态下水中DO为7.09 mg/L时,石油烃的去除率为64.95%.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疆油田采油二厂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其沉降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原油和地层黏土矿物在水系中相同的电负性有助于含油污泥稳定,松散的聚合物是含油污泥体积变大的主要原因,可通过酸调质—氧化降解方式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减小体积。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盐酸调质和二氧化氯的氧化降解,含油污泥1.5 h的沉降比由5.2%提高到了70.1%,同时能回收一定的原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胜利油田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油田含油污泥化学与微生物综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含油污泥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仅工艺流程简单,处理费用低,操作安全可靠,而且回收了原油。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油田含油污泥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为现代油田的环保开采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量堆存的含油污泥所造成的环保隐患问题,长庆油田建设了含油污泥处理站。采用“热化学洗涤-超声波分离”工艺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含油污泥的含油率从处理前的48.9%降到处理后2.0%,除油率达到95.9%,除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电动力耦合技术通过在微生物处理落地油泥基础上施加一定的电场,以增加生物活性,通过耦合作用提高微生物对油污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速率。结合中试装置及高效复合降解菌种,在安塞油田首次开展了电动力耦合微生物降解落地油泥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生物修复基础上施加电场,可将降油率提高15%以上,同时定期翻堆会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添加表面活性剂处理,在电动力微生物联合修复基础上将降油率再提高约5%。  相似文献   

14.
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泥,其成分复杂、稳定性高、处理难度大,已成为影响石油生产的主要污染因素,因此寻找出合理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十分必要。文章综述了稠油污泥的处理方法和不同油田针对其污泥采用的工艺流程,着重介绍了热解处理的原理和试验方法,并且对含油污泥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孤岛某区污水站污水池底泥的高含油、含聚、乳化严重等特点,配合清洗工艺研究复配高效破乳清洗药剂,确定工艺运行参数,研究氧化稳定固化药剂,形成清洗、吸附、稳定固化处理技术。该技术主流程为:污泥筛分、清洗设备、清洗药剂、吸附固定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当破乳清洗剂投加量2%、温度25~30℃、搅拌速度为300 r/min,搅拌时间为30 min,稳定固化修复剂投加量为8%~10%时,处理后的含油污泥含油达到SY/T 7301—2016《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中规定的≤2%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疆油田公司某作业区废液蒸发池内含油污泥处理的难题,采用土壤修复剂对含油污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治理。介绍了含油污泥处理环保技术关键点,分析了土壤修复剂技术原理,实验室土壤修复实验测定了含油率、含水率,并进行了现场实施,修复治理后土壤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类浓度为1.58‰,达到HJ 607—2011《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含油率小于2%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固液分离效果好、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制备材料和方法,特点和优点;对其高效降解油田废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盐采油废水、稠油废水、含聚废水、石油污染地表水等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油田废水降解效率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综述了POX技术处理含油污泥、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OX制浆单元中,污泥煤/焦浆浓度合理,稳定性较强,流变性较好;在POX气化单元中,含油污泥及难降解废水不仅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还能提高合成气的产量。POX技术为解决炼厂含油污泥及难降解废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未被污染的粉质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灭菌、添加由石油污染土壤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根际修复区分离筛选得到的4株以原油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动性杆菌、藤黄微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调控反应温度与石油烃初始浓度,研究在土壤中添加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后石油烃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起主导作用,在40 d内,在2 000 mg/kg石油烃浓度下添加石油烃降解菌其石油烃降解率是灭菌条件下的2倍左右,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量为36~271 mg/kg,非灭菌处理半衰期时间短于灭菌处理;在设定的实验温度范围内,石油烃降解速率随着温度增加逐渐加快,在(38±1)℃时残留量最小为1 662 mg/kg,半衰期最短;土壤中的石油烃在浓度为2 000 mg/kg时降解最快,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石油烃降解速率呈递减趋势,半衰期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20.
大港某油田油泥砂处理采用热化学洗涤法,因处理时间不足及工艺参数不合理,处理效果无法达 到SY/T 7301—2016《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中规定含油污泥经处理后剩余固相中石油烃总量应不大于2%的要求,需要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生产情况分析和国内外处理技术调研,优选热化学洗涤与物理分离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并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对已建空化处理撬块进行改造,并新建深度净化处理撬块,实现一级破胶破乳分离、二级空化分离、三级深度净化分离的油泥砂处理工艺,处理后 的油泥砂总含油率满足小于2%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