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徐变贯穿于结构全生命周期,对结构竖向构件产生变形差异,在超高层中引起的次内力效应与荷载效应相当。采用修正后的B3模型对腾讯滨海大厦的竖向构件进行楼层施工前、楼层施工后、连接体提升后、正常使用阶段的收缩徐变分析,获得各构件的变形幅值。对高区连接体桁架层竖向构件的变形差异引起的次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收缩徐变变形量与荷载作用下弹性变形量相当;徐变变形差异对连接体桁架斜腹杆影响大,产生的效应大于荷载作用,需要准确设定延迟斜腹杆的连接时间。  相似文献   

2.
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主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上部结构采用超大跨度桁架和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进行转换,介绍了图书馆主楼的结构设计特点及采取的相关措施。通过YJK和PMSAP两种软件进行计算,详细分析了转换桁架的形式、节点连接方式以及施工顺序对周边构件和整体结构的影响。结合施工深化设计优化了转换桁架的关键节点构造,并根据实际受力和施工情况将桁架设计成上下弦杆为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弦杆、斜撑和竖杆为纯钢构件的形式,对今后的转换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综合服务办公楼的结构设计,分析了中外联合设计时对建筑形体及构件布置规则性等抗震设计内容的不同要求。针对办公楼竖向构件不连续的特点,使用MIDAS软件对采用不同转换结构构件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斜腹杆桁架、空腹桁架、实腹钢梁均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三种转换结构的跨中挠度及用钢量依次增加。着重介绍方钢管与圆钢管连接的节点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很多重要的混凝土桥梁具有大跨、超宽的特点。结构的空间受力行为明显,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徐变效应更加复杂,一维杆系结构的徐变分析方法局限性凸显。固-壳元是一种实体退化的壳单元,兼具实体单元便于几何描述和壳单元简化结构模型的优点,适合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建模。以固-壳元为基础,采用粘弹性理论考虑混凝土的徐变效应,结合我国04版桥梁规范中的徐变模型,拟合基于粘弹性理论的广义Maxwell模型的参数,推导了固-壳元的粘弹性本构关系,并应用于混凝土的三维徐变分析。数值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行之有效,受力复杂的混凝土结构有必要进行三维徐变分析。  相似文献   

5.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主楼结构高度254.4m,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从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设计等方面对超高层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设计中的钢管混凝土柱设计,弧形墙体设计以及徐变、收缩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最后提出了使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竖向构件徐变、收缩效应落实到结构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艺术中心艺术墙为"单层索网次结构-钢管相贯桁架主体钢结构"体系。转换节点是实现主次结构共同工作力学效应、保证整体结构安全的关键节点之一。主次结构的连接转换节点有着与普通钢节点完全不同的索-钢接触单元的特殊构造,受力复杂。设计应用ANSYS软件对索钢转换节点进行带接触单元的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并进行足尺节点试验研究,确认了该复杂节点力学性能计算设计的正确性,确保了该类关键节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陈文辉  唐海清 《云南建材》2011,(13):141-143
在本文中,笔者具体结合某综合服务办公楼的结构设计,深入阐述了中外联合设计时对建筑形体及构件布置规则性等抗震设计内容的差别性要求。根据办公楼竖向构件不连续的特点,使用MIDAS软件对采用不同转换结构构件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斜腹杆桁架、空腹桁架、实腹钢梁均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三种转换结构的跨中挠度及用钢量依次增加。并且,着重介绍方钢管与圆钢管连接的节点设计方法,以供参详。  相似文献   

8.
周国林 《安徽建筑》2012,19(1):188-190,214
无比钢(WEB STEEL)结构是由众多构件和材料组合而成,无法按照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计算,按照我国现有的结构设计规范和结构设计软件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结构受力计算,影响了无比钢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在具体工程计算中将整体受力分析与局部构件受力分析相结合。在按照安徽省地方标准《无比钢建筑技术规程》中节点构造要求连接的情况下,通过承载力验算和桁架构件验算,在构造满足刚性假定和考虑蒙皮效应的情况下,按照设计计算要求确定构件壁厚、构件间距建造的无比钢建筑在结构上是安全的,计算成果对无比钢结构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结构体系和抗侧力体系确定、结构计算分析、结构超限对策、抗震设计及巨型钢桁架结构的材料选择与节点构造等内容。多道抗震设防的概念以及重要构件基于性能设计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得以贯彻。巨型钢桁架采用“地面拼装,整体提升”的施工安装方案,其整体提升的总重量达10 388t,目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黄武军 《建筑施工》2011,33(9):808-811
造型新颖美观的世博会英国家国馆主展馆外形酷似“蒲公英”,是由60000根等长的亚克力组合杆形成,向空间发散。由于每根杆都有特有的角度方向,支撑众多杆件的结构系统是由15m×15m×10m具有蒙皮效应的大跨度格构式重型木结构体系组成,其独特的结构造型给施工带来重重难题。为此,着重介绍英国馆项目重型木结构中高精度CNC(数...  相似文献   

11.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the European design code for timber structures (EC5) will facilitate a number of design options previously unsupported by British Standards. This code uses design equations that need characteristic material data, which exists for solid timber and some sheet materials, but not for the structural timber composites that were evaluated in this research. In this programme high-tensile steel black bolts have been used with solid timber, glulam and tw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tructural timber composites — Microlam™ and Paralla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imber composites offer similar performance to high-density timbers in line with EC5 design guidance.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research,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steel, timber and concrete sleepers i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by conducting several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s. The main sleeper design parameters including rail seat loads, sleeper-ballast contact pressures and sleeper bending capacities are consider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New formula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leeper design parameters are developed for steel, timber and concrete sleepe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formula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leepers. Comparison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timber and concrete sleepers indicate the optimum sleeper type based on railway structural and operation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杭州东站站台雨棚为交叉钢管桁架结构,具有较好的空间性能。为了研究该大跨度空间钢管结构的受力性能,利用规范理论与风洞试验相结合、足尺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等技术手段,对工程抗风和铸钢节点力学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工程大跨度桁架结构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与结构分析进行了介绍,对相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震后可恢复功能概念引入木结构已成为近年来国际木结构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研究表明,带有耗能机制的自复位及摇摆木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结构在震后无损伤或损伤很小,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快速恢复使用。阐述了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的工作原理,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了木结构中的预应力损失、结构损伤控制的研究成果以及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设计方法。介绍了两个可恢复功能木结构工程案例和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对于耗能件设计、减少预应力损失、结构设计方法以及结构性能评估方法的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e facade structure of the department store Peek und Cloppenburg in Cologne. The new department store Peek and Cloppenburg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of Cologne is a building of outstanding architectural quality. It's façade structure, which is highlighted in this paper, was for many reasons an exceptional challenge for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is holds for the complex geometry,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açade and the concrete substructure and especially for the new and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terials glass and timber. Vertical oriented spaced laminated wooden trusses and horizontal steel tubes form together with diagonal steel cables a load bearing grid shell. To do so, many structural details, especiall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imber trusses and the steel members had to be resolved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6.
木结构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现代木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形式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形成了以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代表的结构形式,而近年来现代木结构在我国科研与应用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现代木结构研究开展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进展,即材料性能及加工、构件性能及创新、连接性能与进展、体系研究与开发、防火研究及需求。通过对我国现代木结构材料、构件、连接及体系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梳理,分析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指出原材料可持续利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创新与研究、设计理论与规范体系完善等研究趋势,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有助于推动相关工程应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Hanfried Heller 《Bautechnik》2008,85(10):667-677
Composite timber‐concrete structures – new floor renovation systems with fully threaded shear connectors, steel fibre concrete and online design tools. Composite timber‐concrete structures – efficiently static, oscillation‐technical and sound‐technical improvement of old timber joist floor systems. New products, design codes, approvals 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are ready for online using in planning and structural design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8.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并对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两种构造的自复位节点(无耗能件节点和带特制角钢耗能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节点设计流程,并以一栋三层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为算例,采用OpenSees建立了算例的简化数值模型。对算例进行了两方面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方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胶合木框架结构,依据所提流程设计的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结构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19.
邹青 《新建筑》2013,(6):124-127
在木材的结构系统、构造措施和营造工艺等方面,新型木建筑已突破传统木建筑的技术和审美局限,蕴含着设计美学、结构功能和材料复合的巨大潜力。从结构表现的视角切入,展开对大跨度新型木构建筑的研究,探讨木材料结构、构造与形式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现代木构建筑涉及的结构技术与美学观念进行了分析,引发出对基于木材料特定属性的结构形式的思考,并分类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并对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两种构造的自复位节点(无耗能件节点和带特制角钢耗能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节点设计流程,并以一栋三层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为算例,采用OpenSees建立了算例的简化数值模型。对算例进行了两方面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方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胶合木框架结构,依据所提流程设计的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结构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