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浅薄经验简而谈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任爱英 《硅谷》2009,(10):165-165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二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三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四要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易被人们忽视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该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切入点,探讨一下非智力因素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袁璇 《中国科技博览》2009,(26):166-167
就某种意义而言,义务教育带有法律强制色彩、全民公益色彩。而家庭教育则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希望色彩、投资色彩。教育是生产力,因为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程,而高素质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成功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家庭教育应该做到基本三点。第一,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家庭教育应该有适应将来的超前意识。第三,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第四,“学习如何学习”比“学习得到什么”要重要得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行"创新教育"。文章分析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并对如何通过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启蒙教育。在这一阶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Teach a man to fish rather than give him a fish.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要想学会,必须会学。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因此,需要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关系,在基础教育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这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课堂教学又是这门艺术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具体的教学事例,向学生阐明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高等院校、职校早已适时地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9.
杨丽英  刘伟东  王有志  周平英 《硅谷》2008,(17):163-163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理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特色,但目前应用性高校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适应经济第一线的工作技能不足、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封闭性,与社会、企业结合度不够.针对我国应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伟 《硅谷》2011,(2):113-113
当今不仅是中国在提"创新",整个世界都在提"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发展。从学校教育来讲,除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多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调要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辩精神,这些经验对今天的创新教育仍有重要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例举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四种方法,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入数学开放题。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与训练探究学习研究对受教育者要求是学会,重点是会学。教师的使命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探究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之创新能力。探究教学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活动,培养搜集、精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以次获得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方法,把体育系的学生教育为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  相似文献   

13.
WGRS 《工业设计》2011,(3):48-51
1997年的西班牙,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其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该建筑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西班牙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  相似文献   

14.
杨涛 《中国科技博览》2013,(26):113-113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自觉性。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第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与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军 《包装世界》2003,(4):70-71,73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包装设计创新人才,是摆在艺术设计类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1 设计贵在创新艺术贵在创新。任何意义上的重复他人和重复自己,都是艺术的大忌和不幸。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要提倡创新,惟其如此才能出好作品,才能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品位,才能提高我国包装事业的整体水平。1.1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  相似文献   

16.
毛义忠 《硅谷》2009,(10):139-139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初中物理学科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  相似文献   

17.
自助外语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8级试点班试用自助外语教学法是中国计量学院教育改革整个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自助法以造就和培养“能力人”为目标 ,强调教育与发展的责任对受教育者的回归 ,从真正意义上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践证明 ,它是“一种比秤砣还实在的”、“人性化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谋求特色发展的今天,要紧紧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要针对课程的特点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一体的"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式教学模式以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驱动下,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格局的不断改变,中专生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到了教育的首位,教育部颁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因此学生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目标的改革。学生工作的根本就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培养、教育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因此要提高学生工作必须在理念上创新、制度上创新、方法上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湖南工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创新素养与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将设计项目、实习实战、创新攻坚等环节提前导入到大学课程体系当中,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设计训练实战化"、"设计实习实训化"、"设计创新科研化"的"三位一体"融合实训模式,打造"学—练-研-创"联动式课堂,营造校内校外、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训大环境,切实解决学校教育、学生就业、企业需求三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