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证岁月     
金香梅 《建筑》2004,(5):24-25
2004年5月,《建筑》杂志创刊已整整50年。半个世纪前,当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出版《建筑》杂志的时候,当朱德元帅欣然题写“建筑”二字作为杂志刊名的时候,《建筑》杂志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宣传行业政策、讴歌行业成就、探索行业发展、报道行业动态的使命。正如《建筑》杂志在1954年第1期上的“发刊辞”里所讲到的:“‘建筑’应当成为指导工作、反映情况、交流经验、教育干部以提高政治、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武器……各级主要负责干部应当组织与推动干部阅读或讨论刊物中的重要文章,要明确认识这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并教育干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响彻夜空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2015年。值此元旦佳节到来之际,我们——《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社的全体同仁,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各地建筑装饰协会、各建筑装饰企业、各建筑装饰材料企业以及广大读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回首2014年,《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虽然经历了风雨坎坷,但一路走来正是因为有了您们的大力支持与热忱关爱,我们才得以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建筑装饰装  相似文献   

3.
岁月流金     
曹辅銮(采访时间:2006.06.10 9:30) 做《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的主编时间并不长,当时主要精力在创建与组织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上。我是杂志社的第一任主编,杂志刚创办的时候,社会上很少人知道,为了扩大影响我们把杂志发放到很多的专业单位和广告公司,期望可以通过我们新生的杂志多作宣传,然后我们接着便努力和深圳建立联系。于是在深圳举办了《全国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建筑装饰讲习班》,培养了一批中国设计的中坚力量,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  相似文献   

4.
首先我要向荷兰的朋友们说明,我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是在荷兰居住建筑影响下开始的。 当我年青的时候,奥得(Oud,荷兰名建筑师——译者注)关于居住建筑的文章使我很感兴趣,特别是他的“建筑与教育”一文。我就把这篇文章翻成波兰文,登在波兰建筑杂志上寄给奥得,奥得给我和我的丈夫写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从此我们在未相  相似文献   

5.
<正>吴良镛:《世界建筑》已经30年了,时间过得非常快,建国以后,文革前,清华大学建筑系办了《建筑史论文集》;文革后,办了《世界建筑》。办《世界建筑》是考虑到我们已经有了对历史探讨的杂志,我们还需要有横向看世界的一本杂志。1979年-1980年上半年,《世界建筑》办了3期试刊,文革之后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副校长都看这本杂志,对《世界建筑》很满意。1980年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后来越办越好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很关心国外的建筑情况,《世界建筑》的销售量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很喜欢看。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同志知道我是清华大学的,就跟我说:"你们有本杂志叫《世界建筑》,办得很好,我也经常看。"我期望《世界建筑》今后在建筑批评、理论探讨方面,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祝《世界建筑》经历了30年  相似文献   

6.
我是《建筑工人》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从当工人开始就自费订阅《建筑工人》。多年来,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使我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如今已是锦西化工总厂工程公司的经理了。回忆我的成长过程,深深感到与《建筑工人》对我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我们公司的管理水平与技术素质,现在我们公司的每个施工队都订阅了《建筑工人》杂志。  相似文献   

7.
《建筑技术》成为我经常阅读和最喜欢的技术刊物之一,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每当我拿到一期新出版的《建筑技术》,我总要从头至尾先看看它的全部目录,它的封面和封二的工程图片也是为我所关心的一部分。有时我还会一口气读上其中的几篇文章。可以这么说,近几年来,凡是刊载在这份杂志上的多数文章的题目,我可以大致记得,所以当我在工作中碰到某些有关的技术问题的时候,我总可以较快地从这份杂志里找到与之有关的一些文章,由此常常使我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在全国各地基层工作的同行。这些同志常常和我谈论到《建筑技术》上刊登的某些文章;也有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8.
当《水晶石建筑表现》的几位编辑《策划者》把这本书摆在我面前并开始闲聊的时候我们所然忆起1988年到1992年,世界建筑杂志社在多位画家和建筑师支持下操办建筑画学习班的热闹情况。如今,外面已有开办电脑建筑画培班者,电脑表现画已经代替了建筑手绘的建筑画,连有点“机械化、自动化”的喷墨建筑图也不见了。世事变化就是快。有这种体会,也就不好多加责怪了.《水晶石建筑表现》读后@曾昭奋  相似文献   

9.
企业     
李小燕 《建筑》2012,(17):47-48
南通四建应邀担任《建筑》杂志理事长单位本刊讯近日,国内优秀特级建筑企业、20尊鲁班奖获得者——南通四建集团,应邀担任《建筑》杂志理事长单位,与建筑杂志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南通四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峥峰表示,《建筑》杂志是我们行业最高端、最权威的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堪称一流,我  相似文献   

10.
侯振安 《建筑》2004,(4):88-91
尊敬的《建筑》杂志的各位编辑、读者和作者:我忠诚地告诉您,是《建筑》杂志培养了我。我叫侯振安,男,1959年11月17日生,汉族,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商务师,现任泰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二十多年来,《建筑》杂志作为我的良师益友,伴随我经历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工作、党政干部的副总经理、企业技术负责人、外经贸局副局长等领导岗位。成为泰安市由干建筑起家的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多次受到泰安市委、市政府“依法治市先进个人”、“对外经贸工作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奖励。曾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11.
《建筑》2005,(11):83
今年10月,《建筑》杂志在经过紧张的精心筹划准备之后,隆重推出了改版及试刊号。最近,记者以电话采访和召开读者座谈会的形式,征集了江苏部分读者对《建筑》改版及试刊号的意见。当《建筑》以一张全新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时,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当然,评价中也寄予了许多新的希望。彰显《建筑》新思路南通市建筑行业协会秘书长康景丽:10月份改版的《建筑》及试刊号我仔细看了。总的感觉,如沐春风,耳目一新。办报刊与干其它工作一样,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报刊才会有生命力。《建筑》杂志已经走过了51年的光辉历程。这一次《建筑》改…  相似文献   

12.
《建筑》2004,(5)
2004年5月,《建筑》杂志迎来了创刊50周年激动人心的时刻。半个世纪前,当朱德元帅挥笔题写“建筑”两字作为《建筑》刊名的时候,当《建筑》的问世相伴国家建工部组建之时,一本新中国建设事业自己的刊物诞生了。50年来,风风雨雨,几经坎坷,在历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届编刊人员的辛勤努力工作,更承蒙读者的支持、爱护,《建筑》杂志发展到了今天,成长为业内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本文图片由《建筑》编辑部首届主编杜诺同志提供,在此深表感谢!)中央建筑工程部关于出版“建筑”的决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央已确定我部…  相似文献   

13.
责任与艰辛     
<正>回想当年《城市建筑》创刊的时候,正是我们忙着深化北京奥运体育场馆、羽毛球馆和摔跤馆的时候。听到母校杂志的这个名字是很兴奋的——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这是我在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参与学习最多的专门化教育。正是因为这个专题的学习,强化了我以都市逻辑为基准的建筑观念。1997年回国后,无论是体育建筑实践还是教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末,新艺术运动为现代建筑拉开了序幕。今天,当我们迎来又一个“世纪末”的时候,欧美杂志已评述起“后”后现代——解构主义。面对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建筑潮流,许多人在思考:世界建筑怎么回事?中国建筑怎么办?这正是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联合举办的《世界建筑与中国建筑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会议于1991年12月上旬在四川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建筑院校和设计、研究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各个层次的研讨。  相似文献   

15.
正不同年代学生遇到的问题本质相似不同年代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相比起现在的学生,我们读书时候遇到的困难是学习资料比较少。当然,那个时候没有对比,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那时候专业信息基本都来自图书馆,总觉得谁能看到别人没看到过的书,谁就掌握更多资料,就比较牛的样子。读书时读得比较多的国内杂志是《世界建筑》,国外杂志是《新建筑》、《A+U》、《JA》、《Architectural Design》。这些杂志基本每期出来,很多同学就会找来翻。大家也许都觉得最新的总是最好的,要去追捧最新杂志里最新登出来的东西。然而由于各种信息之间语境  相似文献   

16.
Interview访谈     
《中装》:你为何会选择建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您怎样理解建筑? Mr.Vreedenburgh: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被雕塑以及哲学所吸引。我决定学习建筑是因为建筑是二者的融合。你可以通过堆积材料创造建筑,但建筑是有关虚无的东西,是墙与墙之间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如李保峰教授所说,他和绿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他一旦有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绿色建筑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标.研究、教育、实践和推广!而我和李教授结缘,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早在今年8月.我们《中外建筑》就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明年杂志定位的"焦点",而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外建筑》杂志理事年会上,我们就请来了李教授主讲,"绿色建筑的思考".当然,我一旦认识了李教授,那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采访他,解读他,并一起为他的事业而祝福!  相似文献   

18.
致读者     
当龙年的钟声刚刚敲过的时候,新一期《城市防震减灾》杂志又与您见面了。这也是自创刊以来的第10期,一年多来,《城市防震减灾》杂志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关心和支持,对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谨向您致以  相似文献   

19.
正如李保峰教授所说,他和绿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他一旦有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绿色建筑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标。研究、教育、实践和推广!而我和李教授结缘,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早在今年8月,我们《中外建筑》就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明年杂志定位的“焦点”,而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外建筑》杂志理事年会上,我们就请来了李教授主讲,“绿色建筑的思考”。当然,我一旦认识了李教授,那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采访他,解读他,并一起为他的事业而祝福!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你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你们寄来的1996年第1期《建筑工人》杂志连同稿费,我父亲是再也收不到了。他连他自己在邮局里订阅的《建筑工人》杂志都没能等到就匆匆地离我们而去。1996年元月1日,对于我们全家,对于石河子二建公司及各分公司、各工区、各兄弟单位来说都是一个不幸的日子,我父亲周灿忠就在这辞旧迎新的第一天因心脏病突发而故去。遗憾的是父亲连一句话都来不及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