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工程中早拆模施工主要依据混凝土强度发展达到设计强度的比率来确定拆模方案,较少对结构承载力分析。混凝土强度增长与梁板结构截面承载力发展非线性关系,早拆模施工应关注结构承载力的发展情况。基于限制混凝土应力塑性发展情况下,对早拆模梁板结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计算相关的系数α1,β1等值,计算不同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值比率下,梁板结构正截面承载力及承载力达设计承载力的比率值。研究阐述的计算方法,可供施工人员分析早拆模施工时梁板结构正截面承载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砼受弯构件强度计算角度出发,探讨整体式结构提前拆模的可能性,提出受弯构件可以降低一个强度等级拆模。适度放宽拆模期限是可以保证结构安全并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闫生  李建宇 《山西建筑》2010,36(23):92-94
通过有限元建立模型,模拟轻骨料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水平外力,分析了结构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为轻骨料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施工时的安全性提供了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仕雄 《山西建筑》2010,36(32):59-62
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建筑中,薄壳建筑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别阐述了薄壳结构的主要类别,分析了几种典型薄壳力学设计计算的基本理念,最后对薄壳结构在园林建筑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黄吉永 《上海住宅》2006,(7):102-105
对一地下室混凝土外墙产生收缩裂缝的原因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两道混凝土墙在不同龄期时拆模的裂缝间距和宽度计算,以及对胶合木模板保温性能的分析,证明裂缝是拆模过早引起的。同时提出了控制收缩裂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钢结构施工变形预调值及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一般情况下钢结构的设计位形只是施工的目标位形,不能作为确定构件加工和安装位形的直接依据。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竣工时结构的位形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需对结构设置变形预调值。介绍了钢结构施工变形预调值的概念,构造了钢结构施工变形预调值计算的一般迭代法、正装迭代法、倒拆迭代法和分阶段综合迭代法。其中,一般迭代法可用来计算采用满堂脚手架法施工的钢结构变形预调值。正装迭代法可用来计算各种施工方法下钢结构的变形预调值,但当结构复杂杆件比较多时,分析过程中常出现算法不收敛的问题。倒拆迭代法收敛性高,但计算工作量较大。分阶段综合迭代法可以用来计算闭环复杂结构的变形预调值,克服迭代不收敛问题,其计算工作量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免拆模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设计制作1根免拆模混凝土梁和1根现浇对比梁,对2个试件进行单向静力加载,得到了各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特征值、荷载 混凝土应变曲线、荷载 钢筋应变曲线、荷载 跨中位移曲线,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试件屈服前,免拆模混凝土梁与现浇梁的裂缝发展有较大区别,但最终破坏时2个试件的整体破坏特征基本相似;免拆模混凝土梁的预制U形混凝土模块与内部后浇混凝土结合较好,整个加载过程未出现U形模块脱落或撕裂现象;免拆模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相比现浇梁试件要小8%,但2个试件的极限荷载基本相同,实际工程中可采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免拆模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进行计算,结果偏安全。  相似文献   

8.
韩雪松 《建筑施工》2007,29(2):142-143
针时框架结构中大跨度钢骨混凝土转换梁在施工过程中挠度增长较大的问题,应用有限元ANSYS软件进行模似施工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构未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前较早拆模是挠度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从而及时采取临时支撑措施,直到上部结构完成并具有足够刚度,有效控制了梁的挠度。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配有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免拆柱模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力学性能与钢纤维RPC免拆柱模对核心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的提高效果,对2根配有不同壁厚钢纤维RPC免拆柱模的钢筋混凝土方形短柱和用于对比的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方形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根据试验结果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探讨了配有钢纤维RPC免拆柱模的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钢纤维RPC免拆柱模显著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极限承载力,且延缓了纵筋的屈服;随免拆柱模壁厚的增加,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向变形随之减小,极限承载力随之提高,延性也相对提高;免拆柱模不但限制了钢筋混凝土短柱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侧向变形,而且间接减小了轴向变形;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计算方法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大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施工中,以充气膜结构代替满堂脚手架模板进行建筑物浇筑施工的方法即为气压支模法。介绍了此工法工艺流程,以大跨混凝土球形薄壳屋顶为实例,采用ANSYS对其进行了支模设计分析以及所得薄壳荷载分析,同时比较了气压支模法所得壳体与同高同跨球壳的受力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气压支模法所得壳体与球壳受力相近,受力形式比较合理,但壳体边缘承受相对较大的拉力与弯矩,通过选择合理的膜内气压和加固索网密度,可提高壳体成型与受力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程建平 《中国建材》2006,(12):72-72
品牌,即商品的牌号;名牌,知名商品的牌号。名牌与非名牌的市场价格有天壤之别。名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常常比相关的有形资产更为重要。品牌自身已经有了独立的价值,有了自我再生和自我增值的魔法。一种产品推出,就要有相应的牌子,普通的牌子又远不如名牌。于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了一条“贴牌生产”的道路,把别人的名牌贴在自己的产品上,所获利益的大部分分给准许其贴牌的知名企业,自己从中分得一杯羹。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科技研发、产业配套、技术装备水平逊人一筹,所以,在开放之初,搞一搞贴牌生产,不失为一条发展“捷径…  相似文献   

12.
对6种含水率、4种不同围压条件下的灰土试样进行了室内不固结、不排水的三轴试验,探讨了不同含水率试样适用的本构模型及其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灰土的脆塑性受含水率和围压共同制约,不同含水率情况下,灰土的应力 应变关系有着不同的形式,在含水率较低时可采用胡克模型,含水率较高时采用邓肯 张模型更为合理,这一含水率界限应在塑限附近;三七灰土的强度参数均可由含水率和围压给出;所得结论可为三七灰土工程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考,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传感器监测项目优化、数量优化和位置优化3个方面综述传感器优化布置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传感器位置优化,系统介绍了基于模态可观测性和基于损伤可识别性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准则、布置方法和布置评价准则,对比分析各种布置方法之间的脉络关系、技术演变及其优缺点,最后指出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存在的几点不足及其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HFCC)试件在质量分数为3.5%,12.5%,25%机场道面除冰液(CMA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飞机除冰液(AD溶液)、质量分数为25%的商品飞机除冰液与水中快速冻融试验,获得了冻融过程中HFCC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3.5%的介质中,HFCC在NaCl溶液中的冻融破坏以表面剥落为主,在AD,CMA溶液中以内部冻融损伤为主;与水中冻融条件相比,质量分数为3.5%的CMA溶液延缓了HFCC的冻融破坏作用;HFCC在CMA溶液作用下的冻融破坏与其质量分数密切相关,CMA溶液质量分数越高,HFCC的冻融破坏作用越小,当CMA溶液的质量分数在12.5%以上时,即使经受600次快速冻融循环,其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均很小;在质量分数为25%的冻融介质中,HFCC在商品飞机除冰液中的抗冻性较差,在机场道面除冰液中抗冻性较好;HFCC完全能够应用于较高质量分数CMA溶液进行冬季除冰雪作业的水泥混凝土机场跑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中高砖砌体墙的抗震性能,对2组4片中高砖砌体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2组试件的高宽比分别为1.33和2.0。介绍了砖砌体墙和加固试件的破坏过程,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变形及抗侧刚度等抗震性能差异。最后,针对中高砖砌体墙的受力特点,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中高砖砌体墙的构造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可以明显提高中高砌体墙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抗侧刚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国规范《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计算壁厚2 mm以下钢板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承载力的适用性和钢板 非钢板单颗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对钢板 钢板、钢板 石膏板以及钢板 定向刨花板(OSB板)连接件共计34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板材类型、螺钉端距等因素对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将中国规范、英国规范和北美AISI S100 12规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钢板 非钢板单颗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钢板 OSB板、钢板 石膏板连接件破坏模式为OSB板与石膏板发生承压破坏,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随螺钉端距的增大,试件抗剪承载力有所提高;中国规范GB 50018—2002适用于壁厚2 mm以下冷弯薄壁型钢板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承载力的设计计算,且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7.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教授发起的一个高端学术论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引领了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行业技术创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18年9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重庆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大学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五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大连召开。论坛主席周绪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杨永斌、郭东明、缪昌文、聂建国、陈政清、王复明、张建民、邓铭江、岳清瑞、孔宪京,中国工程院唐海英副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李明安秘书长,以及长安大学校长陈峰、党委副书记沙爱民等土木建筑领域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四点弯曲试验进行了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与无筋混凝土梁受力过程、破坏形态、延性以及梁底CFRP应变的对比性研究,并对0,0.15fcfk,0.30fcfkfcfk为抗拉强度标准值)3种预应力等级下的加固梁受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梁破坏形态均为接近中部弯剪裂缝引起的界面破坏;当CFRP预应力由0提高至0.15fcfk,0.30fcfk时,混凝土加固梁与钢筋混凝土加固梁提升基本一致,无筋混凝土梁极限荷载分别提高了8%和28%,钢筋混凝土梁极限荷载分别提高了10%和25%;随着CFRP预应力等级提高,加固梁底部的剥离破坏逐渐由树脂胶层的破坏转变成胶层与混凝土界面的破坏,预应力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比无筋混凝土梁裂缝数量明显增多,裂缝开展速度缓慢,裂缝均分布于加固梁两侧,无筋混凝土加固梁裂缝主要分布于一侧,且钢筋混凝土加固梁延性有明显提高;与CFRP预应力由0提升至0.15fcfk相比,CFRP预应力等级由0.15fcfk提升至0.30fcfk时梁底CFRP跨中应变提升幅度较大,CFRP利用率有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9.
提出组合塔式结构的设计理念与基本形式,并对其受力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组合塔式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在塔楼之间设置多道连接桁架,形成由多个单塔与连接桁架构成的巨型结构,使结构的整体抗倾覆性能显著提高。深入研究了连接桁架刚度对结构效能的影响,引入了组合塔式结构的整体弯矩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结构形式相比,组合塔式结构的抗侧力效能显著提高,可以大大突破单塔的高宽比限值,在现有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条件下,能够建造更高的超高层建筑,并成为未来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首先引入损伤程度、损伤位置及损伤范围3个参数,用以描述拉索损伤状态的特征,然后建立损伤拉索垂度效应分析的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几何形态、不同损伤状态的拉索垂度效应受纵横比和弦向长度等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垂度的精确计算值和垂度公式计算值间的误差。结果表明:垂度随纵横比变化的敏感区间为[0.997,1.003],在此区间内损伤拉索跨中垂度逐渐增大,但是损伤前后垂度增长幅度逐渐减小;纵横比在[0.995,0.999)区间内,纵横比越大,误差越大;同一纵横比下,弦向长度越大,则采用现有垂度公式计算损伤拉索垂度所产生的相对误差就越大,但是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7%;弦向长度为300 m、纵横比为0.997的拉索在损伤范围内垂度增量小于0.35 m,相对误差小于1.2%,说明现有垂度公式具有较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