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丙烯酸丁酯(BA)、醋酸乙烯(VAc)、丙烯酸(AA)为原料,乙酸乙酯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对三元共聚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的用量与加入方式、单体配比、AA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引发剂采取分批加入方式、用量为0.45%,AA用量4.3%,V(BA)/V(VAc)为60:9,反应温度84℃,反应时间为8 h;制得了初粘力14(球号)、持粘力>24 h、180°剥离强度达15.33 N·(25mm)-1的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压敏胶。  相似文献   

2.
GB/T2 790 - 1995 胶粘剂 18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 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GB/T2 791- 1995 胶粘剂T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挠性材料GB/T2 792 - 1998 压每胶带 18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GB/T2 793- 1995 胶粘剂不挥发含量的测定GB/T2 794 - 1995 胶粘剂粘度的测定GB/T2 94 3- 1994 胶粘剂术语GB/T4 85 0 - 1984 压敏胶粘带低速解卷强度测试方法GB/T4 85 1- 1998 压敏胶粘带持粘性试验方法GB/T4 85 2 - 1984 压敏胶粘带初粘性测试方法 (斜面滚球法 )GB/T6 32 8- 1999 胶粘剂剪切冲击强度试验方法G…  相似文献   

3.
水性聚氨酯压敏胶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多元醇(N220、N210)、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主要原料制得了环保交联型水性聚氨酯(WPU)压敏胶,讨论了n(-NCO)/n(-OH)比值、交联剂用量以及聚醚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该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N220合成的WPU压敏胶的初粘力优于由N210合成的WPU压敏胶;随着n(-NCO)/n(聚醚中-OH)比值的减小,压敏胶的初粘力提高,持粘力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适度的交联可以提高压敏胶的粘接强度;当n(-NCO)∶n(聚醚中-OH)为2.5∶1、n(TMP中-OH)∶n(聚醚中-OH)为1∶3.0时,压敏胶的综合性能优异,初粘力达到13号钢球,持粘力达到23.1h,180°剥离强度达到20.14N/(20mm)。  相似文献   

4.
《粘接》1987,(2)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剥离法测量分开压敏胶粘带与被粘板材所需力的测定方法。压敏胶粘带与被粘物为片、膜材料时,将采用金属校直板进行测定。2 原理用180°剥离方法施加应力,使压敏胶粘带对被粘材料粘接处产生特定的破裂速率所需的力。3 装置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软单体、醋酸乙烯酯为硬单体、乙酸乙酯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聚丙烯酸酯压敏胶。试验考察了软硬单体的配比、功能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2-HEA)的配比、交联单体A的含量对压敏胶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2-EHA):m(醋酸乙烯酯):m(AA):m(2-HEA)=15:12:0.8:1,w(交联单体A)=0.14%(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制得的压敏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由此制备的压敏胶粘带,其干胶厚度为15μm时,剥离强度为6.27 N/25 mm,初粘力为5#钢球,持粘力超过24 h,耐溶剂48 h不脱胶。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丁酯与SBS接枝共聚物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丁酯(BA)与SBS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压敏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内聚力、耐热、耐氧化和粘接性能,180°剥离强度可达8.4N/cm,持粘力60℃时大于300min,快粘性(球号)为10。得到上述性能压敏胶的反应条件为:BA用量30%—40%(质量),过氧化苯甲酰用量0.016—0.018 mol/L,BA接枝量100%—104%,反应时间4h。  相似文献   

7.
以可自由基聚合的松香衍生物——氢化丙烯酸松香(β-丙烯酰氧基乙基)酯(AHR-2-HEA)作为增黏树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A(压敏胶)用基体树脂(松香衍生物-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结果表明:AHR-2-HEA参与了体系的共聚反应,并且其与体系的相容性良好;当w(AHR-2-HEA)=8%时,PSA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初粘力为10#钢球、180°剥离强度为674 N/m且持粘力超过72 h。  相似文献   

8.
高剥离力苯丙乳液压敏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丙烯酸羟乙酯(HEA)和β-羧乙基丙烯酸酯(β-CEA)为共聚单体,烯丙氧基壬基酚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反应型乳化剂,采用半连续预乳化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一种高剥离力苯丙乳液PSA(压敏胶)。研究结果表明:当m(BA)∶m(St)=9∶1、w(DNS-86)=2.5%、w(过硫酸铵)=0.5%~0.6%、聚合温度为78~80℃和聚合时间为4 h时,相应苯丙乳液PSA的黏度、初粘力、持粘力和180°剥离强度俱佳;高剥离力苯丙乳液PSA的性价比较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细乳液两步法制备PSA(压敏胶)用松香衍生物包覆的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着重探讨了细乳液的聚合条件、氢化松香二甘醇酯(HR-DGE)掺量等对乳液及其PSA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A用乳液的最佳聚合条件是w(HR-DGE)=5%、w(APS)=0.8%(均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保温时间为2~3 h和保温温度为85℃,此时单体转化率相对最高(95%);当w(HR-DGE)=4%时,PSA的初粘力和持粘力俱佳;随着HR-DGE掺量的增加,PSA用乳液对BOPP薄膜的润湿性增大、相对分子质量(Mr)下降、Mr分布变窄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呈先降后升态势,并且PSA的初粘力略有升高、持粘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薄学明  程新 《粘接》1992,13(4):26-27
本文通过对北京东方化工厂生产的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粘剂PS—9317性能的分析,提出用自制的松香树脂改性剂与PS—9317进行共混的方法,来提高丙烯酸乳胶的180°剥离力和持粘力等性能,从而为生产高粘接强度的压敏胶粘带提供了一种新的压敏胶粘剂。  相似文献   

11.
来自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审查会议的消息 ,今年将有 7项新国标发布 :1、GB/T 4 85 0— 2 0 0 2压敏胶粘带低速解卷强度的测定 ;2、GB/T 4 85 2— 2 0 0 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 (滚球法 ) ;3、GB/T 712 3.1— 2 0 0 2胶粘剂适用期的测定 ;4、GB/T 712 3— 2 0 0 2胶粘剂贮存期的测定 ;5、GB/T 11175— 2 0 0 2合成乳液试验方法 ;6、GB/T 1874 7.1— 2 0 0 2厌氧胶扭矩强度的测定(螺纹紧固件 ) ;7、GB/T 1874 7.2— 2 0 0 2厌氧胶粘剂剪切强度的测定 (轴和套环试验方法 )。另外 ,尚有 4项标准将在今年完成制定或修…  相似文献   

12.
针对HMPSA(热熔压敏胶)普遍存在的耐热性较差等问题,以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基体树脂,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及萜烯树脂为复合增黏树脂,nano-SiO2(纳米二氧化硅)为耐热改性剂,制备相应的HMPSA。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nano-SiO2含量的不断增加,HMPSA的初粘力和180°剥离强度均呈先升后降态势;当w(nano-SiO2)=2%(相对于SIS质量而言)时,HMPSA的软化点提高了15℃左右,其综合粘接性能相对最好[持粘力>72 h、初粘力(16#钢球)相对最大且剥离强度(39.4 N/cm)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型压敏胶粘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宗禹  唐若飞 《粘接》1992,13(4):1-3
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并由此配制了相应的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型压敏胶粘剂。研究了环氧树脂对这类乳液压敏胶的初粘力、180°剥离强度和持粘力等压敏胶粘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性溶剂型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丙烯酸甲酯(MA)为硬单体、2-丁酮(MEK)为溶剂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溶剂型聚丙烯酸酯PSA(压敏胶);然后以交联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作为化学交联改性剂、增黏树脂松香作为共混改性剂,考查了各单体用量对PSA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MA)=43.0%、w(AA)=14.0%、w(HEA)=4.9%和w(松香树脂)=18.0%(均相对于BA质量而言)时,PSA胶带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180°剥离强度为0.917 kN/m、剪切强度为0.651 MPa、初粘力为6#号钢球和持粘力为7.0 h。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郭金彦等人以硅酸钠、三甲基氯硅烷、异丙醇等为原料合成MQ硅树脂后 ,再与硅橡胶在催化剂、交联剂存在下合成有机硅压敏胶粘剂 ;分析了原料配比、加料速度、固化时间、固化温度、反应介质等因素对有机硅压敏胶粘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硅树脂与硅橡胶的量之比为 1∶1时 ,压敏胶的初粘性为可粘住 1 6#钢球、 1 80°剥离强度、持粘性为 2 4h ( 1 80℃、 - 2 0℃ )不脱落 ,各项指标均达到应用要求。耐高低温有机硅压敏胶粘剂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丁酯(BA)、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AA)单体为基础,采用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外交联体系,通过预乳化和半连续加料工艺制备了外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采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研究了软硬单体配比[m(BA)∶m(VAc)]、官能单体(AA)用量及外交联体系(DAAM/ADH)用量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软硬单体配比和官能单体用量可以使压敏胶性能达到一个较优的水平.当m(BA)∶m(VAc)=85∶15,w(AA)=3%时,压敏胶初粘力为17号球,180°剥离强度为504 N/m,室温持粘力>30 d,高温(100℃)持粘力为140 min.外交联体系DAAM/ADH的引入可以在对初粘力和180°剥离强度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压敏胶的高温持粘力到540 min,从而得到高温持粘力优异的外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  相似文献   

17.
各地的检测机构对GB/T 4852—2002标准存在不同的解读,实际检测过程中各检测参数对PSA(压敏胶)胶带初粘力实测结果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钢球的擦拭材料、清洗试剂、晾干时间和精度均会影响钢球的滚动速率,从而对初粘力的实测结果影响较大;助跑段粘贴薄膜时所产生的气泡率越多,初粘力的实测结果越低;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也会影响初粘力的实测结果。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出检测初粘力的适宜参数是擦拭材料为无纺布、清洗试剂为乙醇、晾干时间为300 s和精度40级,助跑段粘贴薄膜时应控制气泡率≤30%,试验环境温度为(23±2)℃;各检测标准的环境相对湿度应统一,否则初粘力的实测结果因环境相对湿度不同而无法比较。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绷带用聚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测试了乳液的粘度、压敏胶的T型剥离强度、初粘力及持粘力。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1~85℃、引发剂用量为0.35%~0.45%、复配乳化剂用量为3.8%时,制得的聚丙烯酸酯乳液性能较好;加入一定量的松香乳液,可有效地提高压敏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化工大学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β-羟乙酯和醋酸乙烯等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出一种自交联型丙烯酸酯阻燃压敏胶。该压敏胶具有初粘力和持粘力强、粘接强度高(剥离强度为20.83 N/20 mm)、阻燃性能佳、内聚力大以及分子链刚性强等诸多优点,并  相似文献   

20.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复合乳化剂,硫酸铝为化学交联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PSA(压敏胶)。研究结果表明:当w(BA)=80%、w(MMA)=14%、w(AA)=6%、w(APS)=0.4%、w(硫酸铝)=2.0%、w(复合乳化剂)=6%且m(OP-10)∶m(SDS)=2∶1时,相应PSA的固含量(54.41%)较高、黏度(140 mPa.s)较低以及耐热性良好,并且其180°剥离强度(2.79 N/mm)、初粘力(16号钢球)和持粘力(>24.0 h)俱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