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20,(4)
"视知觉"一词源于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该理论既是艺术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又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实践,更是视觉完形理论的开创性思想。书中涉及的心理学、物理学等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艺术设计中知觉抽象的感性认知更加具体、科学。而对知觉抽象的研究,旨在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不断寻求在艺术设计中创新的途径或更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找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王巍 《安徽建筑》1999,(2):45-46
作为一个建筑物,从其外观来看,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形体和色彩,以及它与相邻建筑物和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由于相对于室内环境来说,建筑物的外观色彩与形体显得比较单纯,同时,如果把建筑物放在一个更大更高的层次——城市上来看,建筑物无疑只能做为一个环境的构成部分来考虑,而做为一个知觉整体形象出现的,基本上以建筑群为主。作为一个建筑群,各个单幢建筑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知觉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群所体现的远远不是从远处眺望的一幅照片(在这里,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做为一个建筑群而言,它包括了它…  相似文献   

3.
陈莉 《四川建材》2016,(4):130-131,138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6):270-271
国内外关于压力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关于压力知觉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压力知觉的定义、测量工具、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7)
该文作者受贡布里希在其论文集《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中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图画解读机制的启发,以现有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其中,模式与识别、图示与认知说明先天因素和后天习得图像认知的影响;经验与期待说明过往经验对图画认知的影响;完形与图画回归阐述完形在图画理解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卿平 《新建筑》1990,(1):41-45
完形性组织知觉组织的最后一个基本原则为完形性组织。心理学家们研究得出:在许多刺激条件下,我们的知觉有尽可能把对象看成一个“完好”图形的趋向。如图1,我们总是把图中a看成b那样两个完好图形的结合和简单的图形,虽然其有可能是图中c的两个部分和复杂的图形。什么是“完好”的图形呢?一个“完好”的图形是匀称的、简单的和稳定的,是不可能使其再简化或再整齐的图形。康内尔大学的霍克格对此叙述的原则如下:与可供选择的知觉组织相比较,表明一个特定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愈少,那个组织被知觉到的可能性就愈大。这就说明知觉在多种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空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4)
本文以论述了京式视觉语言的三个表现方式:色彩、图形、肌理,进而从选择性优势、平衡感的营造以及整体和谐的呈现详细论述京式地毯的知觉特征。以视觉与知觉的结合,在此理论基础上说明京式地毯对观者的情感与人文这两方面的思维引导。进一步证实了京式地毯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9.
结合广东医学院主教学楼群设计,借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环境-心理的视角探讨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及意象知觉的组织在高校教学楼合理性设计中应用的方法,赋予高校教学楼设计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觉矩阵分析的方式,试图对长沙市的整体城市意象进行定量研究。随后的聚类分析印证了这一结果:(1)在特殊文化遗产与古迹的知觉矩阵图中,大部分意象元素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说明这些元素的保护工作处于两个极端(或者具有强烈的意象作用,或者市民们基本上不知道它们的存在)。(2)整体水域的品质偏低,说明水域整治急待加强,对于重要度颇高的湘江和橘子洲头更是如此。(3)城市地标的情况同特殊文化遗产与古迹的情况相似,说明大量标志物的意象品质有待提高。最后,对处于各个象限的意象元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一颖  李勇 《山西建筑》2007,33(34):17-19
对建筑空间中人的视知觉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例、尺度、序列、图和底的关系,光影、色彩、材质、符号等建筑空间形态要素及其表达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建筑师是利用空间中视知觉的规律和特点,用空间形态的语言来表达其设计思想,从而在设计当中自然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实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3.
广州太古汇是由建筑公司Arquitectonica设计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本文以其大型购物中心为例,首先从动力方面分析了使用者的视知觉和心理感受。然后结合视知觉特性充分考虑,从建筑空间的边界、导向和序列、光影、色彩、材质、符号等建筑空间形态要素及其表达进行了分析介绍。太古汇在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和参考,尤其是如何利用艺术手段和设计方法创造出优的视觉效应,塑造人性化的内部商业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苏扬 《山西建筑》2010,36(17):23-24
从建筑设计中视知觉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儿童视知觉的特性,对幼儿园建筑设计中建筑色彩、建筑尺度、建筑形态要素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建议,对视知觉理论与建筑设计两方面结合的意义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朱逊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9,27(11):12-14
环境艺术的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透过外在的形式表征,通过知觉、想象、情感和思考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对环境艺术特定的场所和空间的体验,是对作品的性质和意义的感性把握。环境艺术的审美趣味,作为评价感知各种审美属性的能力,是判断环境艺术能否在公共空间和生活经验中给人以美的愉悦与享受,得到生命和意义的升华,实现审美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征 《福建建筑》2001,(1):16-17
:从居住区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入手 ,讨论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交互作用 ,并以此为基础对院落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院落空间设计方法作了一些分析 ,阐述了环境知觉在院落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3)
19世纪末,欧美出现了以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研究运动",引发了各国研究儿童教育的热潮。其中,审美知觉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审美知觉的形成伴随着视觉感官经验的积累与审美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等美术素养的发展。该文探析审美知觉的形成过程,以获得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从胡塞尔的“先验意识”返回“身体”的“在世存在”,强调身体感知的原初重要性,探讨身体运动中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蕴含,揭示当下身体体验对于“意义”呈现的基础作用.受其影响,斯蒂文·霍尔将建筑塑造为与人身体互动的现象场,在垂直路径空间设计中,现象的质料、时空的意识以及透过建筑所映射的生活世界,都借由人身体的感知、运动和体验得以呈现,此互动、互释与互指最终使建筑的本质被“身体”触及.  相似文献   

19.
郭永恒 《山西建筑》2014,(23):27-28
对视知觉理论中关于高层塔楼设计有关的原理知识进行了分析,并提取出有利于塔楼设计的部分原理作了剖析,提出了更多高层塔楼有效的设计方法,达到了丰富高层塔楼设计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知觉现象学作为从主观感性体验出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难以直接指向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论,这也是当代“知觉现象学”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较难解译的原因。文章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斯蒂文·霍尔“锚固”的概念,提出“知觉锚固”是现象学设计方法的起点,进而指出循由“触感—聚焦—身体图式”的实体体验设计操作,以及循由“延伸—暗示—叙事”的精神体验设计操作,最终将知觉锚固转化为理解和设计建筑作品的途径,以期解译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