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明代中晚期版画印刷业的繁荣发展,许多小说戏曲的图像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因其雅俗共赏而备受推崇,成为不同艺术创作的范本来源,而清代康熙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陶瓷工艺制作精良、绘画技艺精湛的专门以水浒人物故事题材的五彩瓷无不与陈洪绶版画《水浒叶子》有重要的渊源关系。着重通过版画《水浒叶子》和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的对比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在用笔用线、人物图式形象及构图形式等多个方面的联系。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康熙水浒人物故事图五彩瓷之所以迅速地发展为成熟的图像形式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不仅对版画《水浒叶子》采取了积极有效地借鉴,还结合了五彩瓷自身工艺特点对人物图式进行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古彩瓷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版画艺术形式,在线描、设色、题材、构图上,都受版画作品的影响.根据陶瓷造型,进行"适器装饰"而形成古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戏曲人物元素主要包含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元素,自宋代至民国时期,戏曲人物元素在人物瓷画中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戏曲人物元素在当代人物瓷画中运用更为广泛,并在人物造型、装饰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形式,对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推动人物瓷画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者屡屡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三个层面(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误读了清初瓷器上流行的《隋炀帝夜游》图纹。本文以有图注的版画插图和年画为佐证,讨论了此题材在景德镇瓷器上的传承脉络。康熙瓷器上出现与顺治皇帝日讲书目《帝鉴图说》相关的画面,表明清初最高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而重视中国历史上的昏君教训,并且借助图像的感染力来警示自己。  相似文献   

5.
源于佛教故事"洗象图"具有多层谐音的吉祥寓意,以此为题材的"洗象"图式备受上至皇族贵戚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并广泛地表现在绘画、版画、五彩瓷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清顺治至康熙早期,五彩瓷中的"洗象图"在人物形态、场景布局上与绘画、版画中的"洗象图"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本文将英国巴特勒爵士家族藏青花五彩洗象图题诗盖罐中的人物场景与绘画、版画中人物、大象和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五彩瓷中的"洗象图"与绘画、版画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图像设计的延展,从而发掘五彩瓷图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源于南宋的"耕织图"在清康熙时期重新得到重视,常以图像和诗文的形式呈现,体现了"家庭教化"和"社会教化"的两个方面。因此康熙五彩瓷上的"耕织图"尤为精美突出。纵观现存的康熙五彩瓷"耕织图",不难发现它们与版画刻本"耕织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联系,重点探讨康熙五彩瓷"耕织图"如何通过平面的转移—从二维到三维的重要途径,成功实现对版画"耕织图"的借鉴和改良,这种对成熟的版画图像的借鉴和转变是康熙五彩瓷取得举世瞩目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陶瓷写意花鸟装饰萌芽于新石器时期彩陶,发端于唐代长沙窑,宋磁州窑延续其传统并发展。青花写意花鸟装饰在元代产生,经明中前期的发展,在晚明民窑青花中达到发展高峰。其盛行原因从经济政治因素方面考察:是资本主义萌芽在生产上的体现,是国内外市场对产品的旺盛需求,也是反封建斗争在艺术上的反映;在思想艺术因素方面考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成熟、士人隐逸思潮与园林的兴盛、版画的空前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于人与自然间,构建起了一座通往诗意境地的桥梁,将匠心匠意融注于园林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之间,并通过一扇窗、一道门、一处洞来作为他们描摹自然动势的镜头,框住了满园的诗情与画意,这种"框景"艺术,作为园林空间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样普遍运用于陶瓷领域当中,并在陶瓷的装饰艺术中得到了延伸性的继承与发展。如陶瓷装饰中的"开光"艺术,便隔空传应了园林空间中的"框景"艺术。它们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是两种姊妹艺术的形态。通过透析园林空间中的"框景"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与领会陶瓷装饰中的"开光"艺术。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瓷业历史图像以史籍插图、图谱和陶瓷装饰图形式为主,其中明清史籍中的景德镇瓷业图像最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历来重道而轻器,瓷器作为造物一直只是一种实用或者陈设的器具,上面的图形也多作为装饰元素出现。而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题材作品所呈现的绘画方式和艺术水平,都走在了当时人物画的最前沿,甚至为后来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繁兴开启了先声。与常见的"纯艺术"影响和引领工艺、设计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不同,这种器物上的图像超越同时代"纯美术"并具备启后作用的现象在中国造物史上或许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11.
从版画不同版种的艺术语言出发,分析以体现"印痕美"的版画形式介入现代陶瓷装饰,拓展陶瓷的艺术语汇,丰富对现代陶瓷装饰手法的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弗朗切斯科·夏恩托·阿韦里是16世纪意大利非常重要的、在锡釉陶上绘制人物故事题材的陶画家,画风极有个性,其作品常常取材于M. A.赖蒙迪的铜版画、古典文学故事以及当时的社会事件等,影响广泛。本文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三层次说为基本框架,结合瓦尔堡的图版,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对夏恩托绘有"伊阿宋和美狄亚的"陶盘进行文化阐释,并论及西方叙事画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渔"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四个农业"渔樵耕读"中的一种,历史由来已久。以"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渔乐图"题材自古常被绘于纸上以满足文人的审美,寄托他们归隐豁达、感悟人生的悠然情怀。清代康熙时期,集中出现了大批工艺精美、技艺精湛的"渔乐图"题材瓷器,图像呈现为更偏向世俗生活的捕鱼之乐和沽酒之欢的人情味道。本文意图通过绘画和版画中的"渔乐图",来对比分析清康熙时期瓷器上"渔乐图"的图像设计的分类、对版画"渔乐图"的直观借鉴和有效改良,探讨图像设计与器型的变化关系,着力再现康熙瓷"渔乐图"的图像设计成就。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现在园林绿化中"理水"的使用及用水存在浪费的情况。提出了应用"节水园林"思路,为缓和当今水资源短缺提供帮助,为今后园林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木版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特点,被日益装饰手法多元化的现代陶瓷装饰艺术领域所运用,并在陶瓷装饰艺术中保留着版画的艺术个性,使陶瓷更富有多元的艺术魅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半刀泥"技法,以其刻划、运刀等方面展现出"清新隽逸、变化多端"的独特艺术风格,而成为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手法中重要的技法。对"半刀泥"技法的研究,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可借鉴性,通过对这一技法传统的挖掘,从而对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技法的借鉴、传承和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瓷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陶瓷之国,在英语词汇中,"中国"和"陶瓷"(China)是为一体的,就陶瓷艺术的发展而言,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陶瓷将科学技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陶瓷的文字装饰又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清代陶瓷的文字装饰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装饰材料、字体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今天的研究就是为了吸收借鉴清代陶瓷的文字装饰中的各方面优点,更好的把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下去,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一、宜春版画 1.1历史 宜春市,古称袁州,宜春版画创作选择性借鉴赣西民间美术并推陈出新注入了全新的文化活力.宜春的版画创作最早可追溯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国民日报》上有近百余幅学生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专版.1949年9月宜春解放,广大木刻者在这个洪潮中创作了大批迎合当下风潮的套色木刻版画并将其在城乡进行张...  相似文献   

19.
原始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卓越的工艺创造,作用于其上的彩陶纹饰则是陶瓷艺术的伟大成就.本文就原始彩陶纹饰对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借鉴意义作了深入探讨,主要从"原始彩陶纹饰的艺术造型与审美内涵"、"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变化"及"原始彩陶纹饰与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借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从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创造意念、装饰位置以及装饰造型等角度进行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启迪与借鉴,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至18世纪因欧洲对东亚地区的瓷器有较大进口需求,尤其是对各类釉上彩瓷需求的增加,引起了中日两国瓷器外销的高潮,并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了各自国家釉上彩瓷装饰风格的变化.在17世纪内,日本完成了从单纯模仿明代五彩到伊万里彩瓷"和风"的确立;而清三代(康雍乾时期)国内彩瓷装饰也呈现本土与外来纹样相结合的装饰风格.此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