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欣然 《华中建筑》2012,(7):124-126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意境的表达手法,“留白”意境美的产生是一个从空间形态一空间意象一空间意境的复杂过程。该文将其引入滨水景观设计中,以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为例.分析了“留白”的意境美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体现。从而得出“留白”的应用可形成如诗如画的意境,增加城市滨水空间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意境是从意境的层次来认知城市,从城市的主体一人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在城市的客观形体中植入“意”的内涵,使其具有底蕴深邃的审美效果,充分满足人们在精神或心理上对城市空间的高层次需求。植物景观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体现城市自然环境的主要元索,其在城市意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研究植物景观对城市意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刊首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创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意境呈现的主要载体,在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生态美学、城市人文关怀等层面上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孙筱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生境”“画境”和“意境”。在古代社会,出于对美的追求,人们善于选取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存的地点并将其最观化,是为“生境”;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描绘风景,是为“画境”;游赏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是为“意境”。现代社会的城市意境该如何营造?即使是钢筋水泥密布的都市,人们想尽办法也要在窗台、屋顶、街边、郊野开辟绿地、营造景观,创造当代城市暴观的意境。自然山水的“入画”和山水城市的“如画”,我们称之为景,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都市桃花源湖南馆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名为“桃花源里(Xanadu)”,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取“桃花源记”之意境.意在用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展示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为背景,演绎未来自然、生态新型都市的构想,通过“师法自然”来实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和谐自然的中国未来城市生活意境。蔡伦造纸、隆平水稻、白石艺术、毛泽东故事等湖湘人文形象都贯穿整个展览。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7.
胡玎  王越 《园林》2010,(5):56-59
行走中国,我们深感华夏之地大物博,文化各异,民族多彩。做规划设计时,我们一直努力将城市文化融人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身处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唯一”很难,但恰恰也是各个城市倍感珍惜、孜孜以求的东西。中国人自古重意境之审美,所以文化内涵一定会成为实现城市“唯一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土文化与城市艺术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1):99-101
本土文化是塑造城市艺术形象的源泉。该文从城市形态的“真”、环境的“善”与意境的“美”三方面探讨城市的艺术形象。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当整合本土文化并运用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艺术形象,使城市最终成为“生活与艺术品的大容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理念的深入认知和城市景观审美的变迁,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更加注重自然美与生态美,“闲花野草”越来越受欢迎,它们在体现景观的特色化、乡土化,构建节约型、生态型园林,营造自然野趣之意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从形式美、内在美、艺术美、意境美和生态美五个层面分析“闲花野草”之美感,有助于认识和了解野生植物及野态景观的价值,提高人们对“闲花野草”的保护意识与欣赏品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诗意地栖居”的城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规划意续谈     
宋启林  宋岳 《华中建筑》2006,24(10):117-119
将规划意深化为规划立意、规划意图、意旨、规划意境意趣三类构思层次。对每一层次情况作出不同阐述。提出:新时代中国规划意应立足中国和城市实际,以我为主,古今中外有益的文化精华皆为我用,逐步实现和谐有机大综合,适应开放、多元化的国人不断提高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为世界圾奇规划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丁治宇 《华中建筑》2012,(12):74-78
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整合城市环境要素和运用城市空间视觉控制法则,来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形态。曼妙曲线性的爱涛天成“商务中心”与贝壳形态的爱涛艺术中心共同塑造了一幅少女海边拾贝的唯美画面,并展现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艺术气质。在技术实施层面上,商务中心通过生态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武装,最终展现了在新时代意义下的一个绿色、节能和生态的办公建筑,同时表达了建筑、景观与生态技术一体化整合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对历史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大量反映、描写和歌颂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文学浓缩、升华了城规艺术、建筑艺术,而城市规划与建筑从文学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从而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灵性;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与各种建筑,也成为了诗歌等文学艺术手段及众多文学家抒发主观意境的重要载体。许多历史城镇与建筑因此而扬名千古,并得以存续到如今。  相似文献   

14.
陈凤  廖艳红  李愿 《中外建筑》2013,(4):110-112
通过分析株洲湘江风光带主要景点之一花溪的景观意境营造,探讨了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借以对同类型城市公共景观的意境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浪  李静  王光新 《山西建筑》2007,33(31):4-6
以滁州市广场设计为例,介绍了其设计背景,探讨了整体性、文脉性以及追求意境等广场设计原则,提出了城市广场文脉与意境的一体化设计的途径,期望对现代城市广场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智晓 《城市勘测》2012,22(3):34-36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数字城市动画是数字城市的一种表现类型,是用动画技术以及艺术手段动态的表现城市空间与风貌。本文以南宁市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水城"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水城"项目运用动画技术进行制作表现的全过程,为南宁市数字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类似的经验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清代济南提督学政署附属园林是一处以八景为特色的近代城市历史名园。以清代各版本历城县志为依托,探寻提督学政署八景的演变过程,厘清提督学政署八景的详细内容,得出从阮元时期八咏到封谢时期八景的主要演变过程,从景观空间、景观题名与景观意境分析提督学政署八景演变特征,探究背后的演变动因为:学政主导的文人互动;正儒尊学的齐鲁学风;城市八景的辐射带动;城市名园的建设浪潮。以期为济南近代城市名园的园林史研究与复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凌 《山西建筑》2008,34(16):52-53
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出发,对上海目前的一主多副的发展模式提出置疑,并提出了城市核的概念,指出了城市核应满足的要求,以证明城市核形成多极化发展模式有助于激活整个上海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