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7,(3):94-98
SM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本文以SM气田马五_1亚段沉积微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内35口取心井马五_1亚段的岩心、薄片、测井、录井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认为研究区马五_1亚段属于陆表海台地潮坪相,并进一步划分为潮上带和潮间带2个亚相和9个沉积微相。分别是: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上灰坪、潮上膏盐云坪、潮上灰云坪、潮上灰泥潮间云坪、潮间灰坪、潮间灰云坪。结合单井相、连井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潮上云坪微相。主力层马五_1~3小层潮上含膏云坪最为发育,为储层发育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岩石薄片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储层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主要为局限—蒸发台地潮坪沉积环境,发育膏云坪、(藻)云坪、(藻)云灰坪、(藻)灰云坪、(藻)砂屑滩、(藻)灰坪、砂屑滩等沉积微相。通过沉积模式的建立,认为川西地区雷四段上亚段沉积时受滩/岛的阻隔及干旱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海水补给受限,在强蒸发作用下海水逐渐咸化,形成高盐度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大规模白云岩化;川西地区地势平坦、水体浅、能量低,多期频繁的暴露引起了大气水淋滤溶蚀作用;藻类广泛发育,藻类活动所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型多样,主要有藻叠层白云岩、藻凝块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和藻砂屑白云岩等。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大部分地区在该时期为潮间带(藻)云坪微相沉积,有利于准同生期暴露并接受大气水淋滤溶蚀,是孔隙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鄂而多斯盆地靖边北部地区马五41三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研究在综合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测井数据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家沟组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进行了描述。依照碳酸沉积微相模式的划分方法,把该区马五4^1划分为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上膏云坪、潮上灰云坪、潮间灰坪五种沉积亚相,并根据其岩性特征进而划分出8类沉积微相类型。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建立了靖边北部地区马五4^1的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埋深大、钻井少的问题,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碳酸盐岩、红褐色泥岩互层发育的特殊岩性组合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该沉积体系中GR泥质含量高低不能反映相对海平面升降,精细沉积相划分是识别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关键。以此为依据,将寒武系划分为3个超层序,7个三级层序,其中中、下寒武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上寒武统发育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发育特征,建立寒武系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属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沉积体系,可识别出2种相、5种亚相、19种微相,其中下寒武统以发育局限台地相灰坪、灰云坪、膏云坪、云坪沉积为主,东西沉积存在差异,西部以膏云坪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云坪沉积,而中寒武统以发育蒸发台地相潮间坪和盐湖沉积为主,巴3井-巴1井一线以西为潮上坪沉积,以东主要为潮间坪和盐湖沉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桃2区块下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经历风化岩溶作用,形成以(含)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通过对该区块马五1?4亚段的取心观察,发现其表现出与传统碳酸盐岩风化壳截然不同的岩溶作用特征。通过显微观察分析(含)膏云岩的孔隙发育特征,借助海平面变化识别出不同的沉积旋回,以及基于沉积微相分析研究风化壳储层的相控作用并探讨了相控储层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1?4亚段属于潮坪沉积环境。膏质、白云质和灰质沉积共生发育,形成了5个海平面降低、海水变浅的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分别为潮下带灰云坪和云灰坪,潮间带云坪和泥云坪,潮上带膏云坪。优质储层发育层位恰好与潮上带膏云坪的发育位置一致,风化壳储层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潮上带(含)膏云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小孔微缝”型孔隙结构。储层类型为层状相控岩溶成因地层圈闭气藏,有利微相为潮上带膏云坪,风化壳储层在平面上受(含)膏云岩展布的制约成层分布,层内孔隙分布和物性具有明显的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奥陶纪马家沟期沉积及岩相古地理分析,首次系统厘定了马家沟组三级及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将马家沟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11个四级层序。重点针对产气层马五段开展了四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进而全面剖析了沉积层序对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空间展布的控制作用:(1)海平面升降加上中央古隆起的隔挡作用,造成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海退期为蒸发浓缩环境下的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海侵期为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2)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类型在纵向上的旋回性分布,海退期主要发育膏溶孔型白云岩储层,海侵期主要发育晶间孔型白云岩储层;(3)层序内部储层平面分布受沉积相控制,海退沉积半旋回中,潮间含膏云坪为有利沉积微相;海侵沉积半旋回中,潮间藻屑滩为有利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新钻井岩心、薄片、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以及近年勘探实践,采用精细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和沉积微相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二者对有利储集层发育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为1套典型的碳酸盐缓坡相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内缓坡、浅缓坡内带、浅缓坡外带、深缓坡共4种亚相及10种微相。内缓坡亚相由泥云坪和白云质潟湖微相组成,岩性以纹层状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岩性致密;浅缓坡内带亚相发育云化滩、滩顶云坪和滩间云坪微相,主要由具交代残余结构的晶粒白云岩组成,晶间孔及溶蚀孔发育,平均孔隙度达4.36%;浅缓坡外带由中—高能滩、低能滩和滩间海微相组成,岩性为砂屑、鲕粒灰岩和薄层泥晶灰岩等,孔隙欠发育;深缓坡以低能静水泥沉积为主,局部发育风暴滩沉积。中—下奥陶统自下而上依次发育6个三级层序,其中主力储集层SQ3层序鹰山组三段发育3个四级高频层序。研究区有利储集层发育明显受碳酸盐缓坡沉积微相和高频层序双重控制,前者控制原生孔隙结构,后者控制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暴露溶蚀强度。不同时期浅缓坡内带云化滩及滩顶云坪纵向叠置、横向拼接,可构成一定规模的似"台缘...  相似文献   

8.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是满加尔坳陷西南部重要的勘探层位之一,但前人对于这套产层的砂体沉积相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薄片、粒度、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发育受潮汐控制的滨岸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潮下带和潮间带2个亚相.潮下带进一步划分为潮汐砂坝和潮汐水道2个微相,潮间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砂坪、混合坪、泥坪微相3个微相.纵向上砂体相互叠置,平面上环满加尔坳陷呈带状分布,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潮下带形成的潮汐砂坝和潮汐水道砂体物性相对较好,为最有利储集砂体.该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储集相带预测、储层评价及下一步大规模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对其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为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依据。综合岩心、测井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塔中志留系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6个体系域,柯坪塔格组上、下沥青砂岩段分别对应于层序Ⅰ和Ⅱ的海侵体系域。对其潮坪沉积体系进行深入探讨,识别出3种沉积亚相、8种沉积微相,并建立了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低缓地形背景下的潮坪沉积模式:平面上,塔中16井区主要为潮间带亚相;塔中80-塔中31井区主要为潮下带亚相;满西2井区以潮下低能带为主。纵向上,下沥青砂岩段主要以潮下带沉积为主,上沥青砂岩段主要发育潮间带。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膏溶孔、粒内孔、粒间孔、晶间溶孔和构造裂缝。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特征,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膏溶孔型和颗粒+晶间溶孔型2种类型。利用岩心与常规测井资料进行高频层序与储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寒武统储层主要类型为膏溶孔型,储层发育受控于膏云坪沉积微相和同沉积期向上变浅的米级旋回;下寒武统储层主要类型为颗粒+晶间溶孔型,储层发育受控于潮下高能滩沉积微相和沉积期后三级层序界面的暴露淋滤,横向上表现为准层状分布特征。利用地层厚度、地震相等作图方法,初步预测了中寒武统膏云坪和下寒武统高能滩沉积相带的展布。中寒武统膏云坪微相在塔北—塔中地区沿着牙哈—塔中东部呈SN向带状分布,在塔西南地区沿着塘古孜巴斯凹陷东部到和田凹陷呈SWW向带状分布;下寒武统高能滩主要发育在由早加里东期张性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水下隆起地貌,在塔中、巴楚隆起以及麦盖提斜坡广泛分布。结合储层分布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塔中寒武统膏溶孔型白云岩储层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盖层条件是成藏的关键;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分布面积广,勘探潜力大,是深层碳酸盐岩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巴楚隆起及其围斜部位是下寒武统白云岩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川西坳陷马井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以A1井为典型井,利用薄片资料、孔渗测试资料和面孔率定量分析等方法,开展川西坳陷马井地区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及储层孔隙定量分析。研究认为晶间孔、晶间溶孔、裂缝是马井地区雷四3亚段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格架孔、窗格孔和溶缝为次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发育在云坪、藻云坪、含灰藻云坪沉积环境中,发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晶粒颗粒白云岩、颗粒晶粒白云岩和(含)灰质白云岩中。马井地区雷四3亚段上储层段的主要储层岩石类型为晶粒颗粒(含)白云质灰岩,下储层段中的主要储层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和晶粒颗粒白云岩。利用面孔率定量分析方法统计不同岩石类型的平均面孔率,与平均孔隙度相对比,面孔率定量研究方法同孔隙度测试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该方法可以分别统计不同沉积微相类型、不同岩石类型和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的面孔率,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的精细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普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由于对该区嘉陵江组沉积及储层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高效勘探。综合运用测录井资料及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三类沉积相,并进一步可划分为滩间海、台内滩、局限潟湖、局限潮坪、蒸发潟湖和蒸发潮坪等六个亚相和相应若干微相。其中,台内滩亚相和局限潮坪亚相中的云坪微相为储层发育有利相带。沉积相控制了储层发育带,嘉陵江组储层主要分布于嘉陵江组二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云岩、其次为晶粒云岩,部分样品孔隙度小于2.00%,大部分样品孔隙度为2.00%~10.00%,平均为2.00%;渗透率为0.001×10–3~1.000×10–3μm2,平均为0.230×10–3μm2,总体属低孔、低渗储层,以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后继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对气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的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既有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磨溪雷一段气藏),断裂下盘须一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中坝雷三段气藏)或供烃条件(川西雷四段气藏),也有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有一定贡献(元坝和龙岗雷四段气藏)。雷口坡组气藏具有3种不同的源储组合,其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差异。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作为主力烃源岩构成下生上储型,切穿龙潭组至雷口坡组的深断裂周缘的正向构造是寻找雷口坡组规模性气藏的最有利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底部烃源岩和雷口坡组顶部储层可以构成旁生侧储型,岩溶残丘或岩溶斜坡局部构造高点是这类组合较有利的发育部位。雷口坡组自身构成自生自储型,这类组合往往作为辅助参与气藏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川西坳陷气源岩的划分,提出孝泉构造天然气藏以上三叠统须4段底部为界,划分出以须2气藏为主的下部成藏系统和以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为主的上部成藏系统,且认为除上侏罗统及以上气藏外,主要为近源气藏.天然气运移到储层,只要储层稍有倾斜,天然气就会靠重力分异向上运移,若有一定的封盖条件就会增压;岩石致密化不仅缩小了储层的孔隙体积,而且增大运移阻力,因而形成异常高压,当储层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则形成微裂缝.微裂缝的形成期也是溶蚀孔的形成时期.笔者认为须2气藏、中侏罗统气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基底隆起和同生隆起的控制,燕山末期岩石的致密化使其定型或基本定型.须2气藏是生储盖组合优良的近源气藏,虽储层孔隙度较小,但因微裂缝和溶蚀孔发育仍具有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新场气田X851井获得稳产高产(151×104m3/d)天然气,就是这一认识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气藏试采均表现出气水同产,天然气究竟是以水溶气还是游离气为主尚无定论。为此,对该区须五段地层水开展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甲烷溶解度实验,并与1 mol/kg NaCl溶液中甲烷的溶解度进行对比,并结合现今产出流体气水比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明确了须五段中流体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平均埋深和历史最大埋深状态下,新场须五段地层水中甲烷的溶解度分别为2.260 m3/m3和3.194 m3/m3。受白垩纪末以来地层抬升影响,新场须五段水溶气脱溶主要是地层抬升减压降温脱溶。在不同埋深状态下,游离气和地层水在孔隙中所占体积比例分别普遍低于和高于50%,白垩纪末以来地层温压降低使得须五段中游离气体积发生膨胀,所占体积比例略有增大,而地层水被驱替排出,所占体积比例有所降低。地层温压降低导致部分水溶气脱溶出来,在总的天然气中游离气所占比例增大而水溶气所占比例降低,须五段天然气以游离气为主,水溶气所占比例不足5%。在地层抬升过程中,新场须五段有约29.3%的水溶气脱溶成为游离气,地层水共脱溶出了约1.8×109 m3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川西气田已成为其"十三五"天然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块。为了进一步认识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基于对岩石薄片、岩心等的观察,利用岩心物性和压汞曲线分析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研究了该区石羊场—金马—鸭子河地区的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雷口坡组发育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储层段和一个隔层段;②上储层段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喉组合相对简单,以微(粉)晶云岩为主,局部发育相对优质的中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微晶云岩储层,主要为孔隙型储层;③下储层段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以(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为主,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④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各类储层呈薄互层交替出现,有效储层厚度介于30.0~56.6 m,但下储层段的累计厚度和整体物性优于上储层段;⑤云坪、藻云坪微相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白云岩的分布,为储层发育奠定了岩性基础;⑥潮间带高频旋回控制的多期准同生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⑦埋藏期的油气充注抑制了规模胶结物的形成,使得早期形成的孔隙得以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区块上三叠统须五段广泛分布,其下部有上、下两个砂岩段,分别厚24.4-28.4m及145.8-92.8m。综合地质及测井解释须五储层具有深盆气特征。该区的区域构造可分为中央隆起、东部凹陷及西部凹陷三带,东部凹陷西坡的思依1井获工业气流。产气段底界海拔低于中央隆起带27口井段五段底。选井进行测井解释,中央隆起带各井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含水饱和度高,为水层;东西凹陷带井的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水饱和度低,为气层或气水层。中央隆起带地层压力系数为1.746-1.8569,西凹陷大于2,东凹陷近于1,形成了高低两个异常区。该区须三、须五段及白田坝组煤层发育,煤成气为气藏主要烃源。认为东缘的思依1井须五气藏属于深盆气藏,广大的东部凹陷为含气的深盆区。西部凹陷也具有深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叶军 《天然气工业》2001,21(4):16-20
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气田首获深层上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单井高产工业气流,再次证实了川西地区深部致密-超致密砂岩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真正形成了新场气田从浅层(300m)至深层(4800m)各种不同类型气藏立体勘探开发的壮观场面。本文从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碳同位素和轻烃气相色谱方法,对X851井及邻区须二气藏天然气进行了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和岩石有机地化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对新场须二气藏形成机制的认识:即以须二段自身和下伏马鞍塘、小塘子组黑色泥、页岩与煤为气源,天然气呈水溶相经自西向东和自下往上两个方面的运移,于晚三叠世末开始在印支期形成的圈闭中富集,由上覆须三段形成区域性岩性封盖和流体压力及浓度封盖而成藏。文中同时论述了X851井发现须二高产工业气流对勘探深层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新场及其以西对龙门山前区域是勘探须二气最有利的地区,印支-燕山期古构造圈闭和复合圈闭的研究对于深部气藏的勘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雷-^1中亚段在平面上的分布受制于沉积相及成岩相带的展布,构造圈闭隆起幅度小,一般小于100m,多数在50m左右。近年来在勘探中,实钻构造结果与地震圈闭误差较大,通过对川中雷-^1古圈闭条件的分析,喜山期不同盖层对雷-^1中亚段封盖天然气能力的计算,研究及其演变,得出不同盖层的封盖界高度以及直接封盖的致密碳酸盐不同厚度时气藏的含气饱和度值,用以判断盖层封盖的有效性,将古圈闭类型和喜山期改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