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热连轧过程中板形变差、甩尾、废钢等轧制不稳定性原因进行分析。从稳定性轧制影响机理出发,通过分析轧制相变区、铸坯加热同板温差、粗轧轧制板形、变形抗力模型、轧制速度模型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开发出了加热炉踏步控制策略;计算出了轧制相变点,优化了粗轧轧制道次分配;考虑了所有元素对精轧变形抗力模型的影响以及改变了精轧轧制速度控制方式,提高了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轧制过程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取向硅钢含硅量高,钢质脆性大,在热轧和冷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边裂及断带轧废。本文通过对采用热轧精轧工作辊辊型配置来控制钢卷凸度的工艺研究,认为合理的工作辊负辊型量使钢卷的板凸度被控制在35~60μm 以内,可提高取向硅钢成材率,减少生产事故时间。  相似文献   

3.
以无取向硅钢宽度为研究对象,借助LR7板坯宽度测量仪,从钢水成分、钢水过热度、拉速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无取向硅钢宽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钢中[Si]含量的增加,无取向硅钢收缩量增大,宽度呈现变宽趋势;在其他条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钢水过热度和拉速的增加,无取向硅钢宽度均呈现变宽趋势,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根据1700mm热连轧机采集的现场数据分析了硅钢轧制工作辊磨损的规律和其磨损轮廓曲线.采用中部磨损和边部磨损分别建立磨损计算函数的方式,建立了无取向硅钢轧制的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计算了模型参数.现场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模型预报精度可靠实用,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乔秉诚 《山西冶金》2012,35(5):22-24
以太钢热连轧厂的硅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凸度仪测量热轧带钢出口凸度值,采用矩阵和失效模式的分析方法了解影响带钢凸度变化的主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效控制轧制过程中的加热温度、时间及采用合理的辊型,硅钢凸度精度提高了4.34%左右。  相似文献   

6.
冷轧无取向硅钢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过程控制难度大,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热轧生产工艺又是无取向硅钢生产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硅钢的铁损和电磁性等多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曹建国  魏钢城  张杰  苏毅  陈刚 《工程科学学报》2007,29(10):1033-1036,1050
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常规工作辊和自主开发应用的VCR变接触支持辊和AS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在服役期内的辊形变化特点,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工作辊、变接触支持辊VCR/常规工作辊和变接触支持辊VC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ASR三种代表性热轧辊形配置对硅钢热轧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与常规辊形配置相比,VCR/ASR新辊形配置的辊缝凸度调节域提高12.79%,辊缝横向刚度提高25.30%,服役前期和后期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分别下降40.23%和41.40%.VCR/ASR新辊形配置在武钢1700mm热连轧机连续稳定工业应用表明,无取向硅钢板形质量提高,轧制单位扩大,有效改善工作辊严重磨损对硅钢边降板形控制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川威950的工艺现状,结合无取向低硅钢SGG生产的工艺特点,主要从控制其钢坯加热和轧制以及终轧温度和卷曲温度几方面入手,进行无取向低硅钢生产的工艺控制研究。同时根据近6000吨的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措施能很好的满足该钢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冷轧无取向硅钢DW4B合理的热轧工艺,通过试验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精轧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热轧卷质量、成品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热轧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对1.50%Si无取向硅钢晶粒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铸坯加热温度的提高,冷轧无取向硅钢成品晶粒尺寸减小,有利织构组分增加。提高终轧温度可以促进热轧板的再结晶,增加成品中有利织构组分。卷取温度对成品的晶粒大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提高卷取温度能增加成品中有利织构组分。  相似文献   

11.
针对热轧换辊、换钢种及换规格后首块无取向硅钢轧制时的头部厚度超差问题,通过精轧入口温度实测值修正功能调整、建立硅钢各品种的TRD轧制表、变形抗力模型参数优化及厚度控制系统自学习模型优化等,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首块钢头部厚度偏差小于50μm的比例从优化前的35%提高到优化后的8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片高牌号H_(10)(日)、W_(10)(中);中间牌号W_(18);低铁损牌号W_(14);武钢自行设计的含磷低硅DW_2材W_(18G)、W_(20G)进行了织构参数T_P、正极图、反极图测定。实验发现DW_2材与H_(10)、W_(10)~W_(18)相较:组分中(100)织构较(111)为强;(1ko)组分比重较大;Tp亦因之而较高;Tp与磁性有较好的对应。DW_2材主要为柱状晶组织,H_(10)、W_(10)~W_(18)为等轴晶组织,说明柱状晶对Tp从而对DW_2的磁感有较大的贡献。本实验的各种牌号硅钢均存在有较强的织构,H_(10)、W_(10)~W_(18)为(111)或(334),DW_2材为(100)和(334)。DW_2材中(1ko)织构约占60%或大于60%,可认为DW_2为以(1ko)面织构为有利织构的无取向电工钢。  相似文献   

13.
邱在军 《中国冶金》2023,(3):124-131
为提高硅钢生产控硫水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对某厂硅钢冶炼全工序硫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前温度的升高,处理后的铁水中硫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处理前的最佳温度为1 370~1 400℃。铁水通过3次扒渣、2次搅拌处理,硫质量分数由220.5×10-6降至11.7×10-6。硅钢生产选择专用转炉经洗炉、控制低碳氧积、减少废钢用量、增加石灰用量、控制终点氧质量分数为400×10-6~500×10-6,使得转炉终点硫质量分数降至21.2×10-6,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降至14.0×10-6。通过全流程控制,实现了高牌号W310-W400钢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小于20×10-6的比例提升至94.2%,高牌号W250-W290钢精炼出站硫质量分数小于15×10-6的比例提升至90.7%。  相似文献   

14.
吴进  万方潜  张庆春 《电工钢》2021,3(2):11-15
针对含铜取向硅钢牌号判级标准提高,通过控制其热轧关键工艺,制定有效的精轧速度控制优化模式,降低精轧纯轧时间和提高精轧终轧温度,显著提升了牌号合格率.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终轧温度下,含铜取向硅钢热轧板中产生更多的弥散析出相、热轧板1/4层处{110}面织构明显增多,生产实践中有效的精轧速度控制优化模式对磁性能提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某冷连轧机生产无取向硅钢板材时,其边缘降的长度合格率频繁超标。为满足用户的叠片厚度精度要求,这类产品必须以增大切边量的方式来保证交货质量,而这种方式又直接降低了金属收得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基于此,以该产线现有设备特性为基础,详细分析其软、硬件功能模式,分别对辊形与反馈控制进行全面分析与优化改进。通过现场试验论证,充分明确依托辊形优化与反馈控制程序的改进能显著提高边缘降的控制水平,该技术的使用为生产现场的边缘降控制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取向硅钢热轧采用多种宽度连续混合编排条件进行同宽轧制的板形控制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结合1700热连轧机轧制工艺参数和实测的轧辊辊形,建立了辊系弹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发现:在其它轧制条件相同情况下,轧制1300mm左右宽度无取向硅钢凸度最易超标和难以控制;弯辊力对1300mm宽度无取向硅钢的凸度和边降调控范围比1100mm硅钢分别增加56.8%和28.1%;1300mm同宽单位仿真发现,轧制单位中后期带钢整体凸度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常规工作辊的局部"猫耳朵"磨损导致边降显著,不仅中后期无取向硅钢边降不断增大,且占带钢整体凸度的比例不断增大,由前期的42.9%增加到中后期的50.9%和54.1%.  相似文献   

17.
实验中研制的无取向硅钢带很窄,不能按标准规定纵横选取试样进行“艾——瓦”法检测磁性。因此建立无取向硅钢小试样磁性的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一、测量原理与线路本方法的测量原理及线路均与“艾——  相似文献   

18.
无取向硅钢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凤喜 《武钢技术》2005,43(6):55-58
1 前 言无取向硅钢主要被用作旋转电机如马达和发电机的铁芯,1924年新日铁作为热轧板开始生产,1956年用冷轧无取向硅钢替代了热轧硅钢。为降低发电机和马达的铁损需要用无取向硅钢制造铁芯。控制晶体取向以改善磁性,跟用作变压器的取向硅钢一样,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也非常重  相似文献   

19.
据“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es” vol.MAG-21,No.5,september 1985,P1903-1908报道:日本钢铁会社为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运用特别的处理技术,研制新的高效铁心材料,具有极低的铁损又有高的磁导率。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无抑制剂法生产取向电工钢的特性及其用途;总结无抑制剂生产取向电工钢的原理及工艺方案.重点讨论了成分方案,即元素对磁性能的影响和最终高温退火方案对二次再结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抑制剂取向硅钢化学成分范围没有普通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严格,提高了成材率;最终高温退火决定了二次再结晶的好坏,从而最终决定成品磁性能,最佳的高温退火温度在850~95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