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用电子自旋共振自旋标记方法对TX100/正已醇/正辛烷/水反相微乳液缔合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反相微乳液中水量的增加,探针分子所在位置处的微极性增大,水化作用使表面活性剂链的流动性增加,排列疏松,在反相微乳液的形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两种反相微乳液体系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两种稳定的CTAB/正丁醇/正己烷/水体系和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研究了微乳液组份的浓度和比例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比较了两种反相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用“微反应器”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体,比较了HAP颗粒在X-射线衍射、TEM、SEM表征中的异同。两种体系都表明反向微乳液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变HAP的分散性和粒度大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导法和脉冲梯度场自旋回波技术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辛烷 /1-丁醇 /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的相态和结构。当辛烷的含量为 10 % (重量百分数 )时 ,该体系具有最大的单相微乳液相。两种研究方法均一致表明 :随水含量的增加 ,该单相区的相态是从油包水型微乳液经双连续微乳液变化到水包油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区 ,由于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导致水的自扩散系数远远大于通常情况下水的自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4.
采用CTAB/正戊醇/正辛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了BaF2纳米粉体.研究了微乳液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对BaF2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粒径为80nm~800nm.  相似文献   

5.
徐文斌 《广东化工》2012,39(2):75-77
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以表面活性剂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AO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水构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考察了油相极性、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散相浓度及离子价态、助乳化剂丙烯酰胺(AM)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确定了反相微乳液体系体系的局部相图,初步表征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结构。结果表明,以极性单体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电导率与增溶水量的变化关系中不存在突变点,有别于一般的以低极性或非极性烷烃(或混合烷烃)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当体系中AOT浓度0.1~0.3 M,分散相(盐溶液)浓度≤0.05 M,增溶水量([H2O]/[AOT]摩尔比)w≤9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AM的存在能够增大体系的增溶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合成了AA/AM反相微乳液钻井液处理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对共聚物钻井液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AA/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最优实验条件为乳化剂用量5%,引发剂用量0.15%,水相单体浓度40%;AA/AM反相微乳液作为钻井液处理剂在淡水、盐水、饱和盐水和复合盐水钻井液中均具有良好的增粘效果,而且在120℃下热滚老化16 h后仍保持较好的增粘性能,说明AA/AM反相微乳液具有良好的抗温性能。AA/AM反相微乳液还具有良好的抑制性能和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7.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综述了反相微乳液的形成机理、配制方法和目前利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颗粒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颗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还对微乳液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微乳液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成分的保存及输送体系,在化妆品、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微乳液及其形成机理;并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影响微乳液形成及性质的关键因素;概括了微乳液的性能优势,并简单介绍了几种特殊微乳液,包括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离子液体微乳液以及低共熔溶剂微乳液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对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也为性能优异的功效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CTAB和TritionX-100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氯仿作为溶剂时,增溶离子液体bmimBF(IL)时所形成非水微乳液的电导性质,并且与含水体系的微乳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非水微乳液中,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经历了IL/O型微乳液、双连续相、O/IL微乳液三种状态,并且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在IL/O型微乳液阶段电导率随着CTAB的摩尔分数(α)增大而增大,在双连续相和O/IL微乳液阶段,体系的电导率随着α增大而减小.在含水微乳液中,只出现O/W型微乳液,而且随着增溶水质量分数的增加电导率下降.增溶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电导率随着α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纳米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了纳米淀粉微球的3种制备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反相微乳液法,介绍了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淀粉微球的原理、制备步骤、淀粉微球性质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姚琳  徐桂英 《日用化学工业》2007,37(1):34-37,57
简单介绍了微/纳米SiO2的优点和应用;阐述了反相微乳液中制备SiO2的反应原理和具体过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改变微乳液的参数对SiO2粒子的尺寸及形貌等的调控措施,并对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李红 《山东陶瓷》2009,32(6):9-11
采用CTAB/正戊醇/正辛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了BaF2纳米粉体。研究了微乳液体系中ω0(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对BaF2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粒径为80nm-800nm。  相似文献   

13.
利用渗透压诱导的水分子跨界面传质过程实现了双重乳液尺寸和结构的调控,并将可控演化的双重乳液液滴作为模板,可控制得到中空结构、孔壳结构等多种结构的功能微颗粒。利用微流控技术产生均一尺寸的双重乳液,通过在双重乳液内部液滴和外部水相中采用不同盐浓度来构建渗透压差,使得双重乳液在渗透压差驱动下经水分子跨界面传质发生收缩/膨胀过程,实现对双重乳液尺寸结构的演化和调控,推导了其在演化平衡时内部水滴尺寸的计算公式。利用不同演化阶段的双重乳液为模板,成功制得了具有中空结构和孔壳结构且壳层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微颗粒。该研究为新型聚合物微颗粒的设计和可控构建提供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助乳化剂对双连续微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的相区发现,水相分率<18wt%为反相微乳液,水相分率在18-80wt%的区域是双连续相,水相分率大于80wt%则为正相微乳液区。利用高效的KMnO4-H2C2O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双连续微乳液聚合,通过改变体系中助乳化剂的含量,考察了微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得到了透明多孔的聚合物材料,并对双连续微乳液初始组成对聚合产物孔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拟三元相图法、电导法和红外光谱法对CTAB/正己醇/环己烷/水形成的四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进而确定用于制备纳米ZrO2的最佳反相微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以铁氰化钾为水相的司盘80/吐温80/正丁醇/异辛烷复配反相微乳液的扩散系数,并结合黏度测试,建立了推算复配反相微乳液液滴大小的新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复配反相微乳体系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是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推算结果表明,该复配反相微乳体系液滴都在纳米范围内,符合理论液滴大小,且液滴大小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可理论解释,证明了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复配反相微乳液液滴大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使丙烯酰胺的聚合易于控制,可生成稳定的微乳液,在实际应用中,高浓度微乳液更有实用价值,可以节省运输和使用成本,但单体浓度增高以后,聚合产生的高热容易破坏微乳液的稳定性,造成破乳、结块。在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高固含量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常用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丙烯酸(AA)为助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油相,配合适量的水,构建反相(W/O)微乳液,研究了该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利用该微乳液体系,通过钛酸丁酯水解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溶胶,并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改性,采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改性前后纳米TiO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TAB/AA质量比为2/3,形成的反相微乳液单相区最大。KH-570以化学键的形式接枝到纳米TiO2表面,改性纳米TiO2的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且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9.
季膦盐离子液体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由于其结构的多样化,目前还没有对其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地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AOT/环己烷中分别加入两种季膦盐离子液体P[4444]FeCl_4和P[44414]FeCl_4水溶液后所形成W/O型微乳液的性质,并与加入普通咪唑型离子液体[Bmim]Cl作对比。采用Peakfit分峰技术,将增溶水分为结合水、本体水和束缚水,并且用电位粒度仪测试了微乳液粒度的大小。经过对加入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微乳液水状态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3种离子液体在微乳液中增溶的位置不同,按照[Bmim]Cl、P[4444]FeCl_4、P[44414]FeCl_4的顺序由微乳液的油水界面向栅栏层移动。由微乳液的粒径随浓度的变化关系,印证了离子液体在微乳液中增溶位置的正确性。通过研究两种季膦盐离子液体对于微乳液性质的影响,总结其作用规律,为新型离子液体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文汨  梁高杰  胡琴 《当代化工》2013,(9):1218-1221,1224
通过检测乳液电导率,观察其外观、丁达尔现象等方法,研究各种烷烃、乳化体系及单体水相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Isopar M/Span80-Tween60/AM/H2O最优体系微乳液,确定了体系乳化剂用量为18.52%(m/m),最优HLB为8~8.5,最佳单体水溶液浓度50%(m/m),最大水相加入量22.22%(m/m),最佳油水比2.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