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屈利娟 《煤炭转化》2007,30(2):81-85
结合流化床煤气化过程原理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开发应用状况,综述了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进展,分析比较了目前广泛应用的3种煤气化流化床:鼓泡流化床,循环流化床及增压流化床的工艺及特点,并对工业上应用的典型的煤气化流化床(高温温克勒(HTW)及灰熔聚气化)的气化工艺流程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概括了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低碳和强化低碳模式,对煤气化发电CO2零排放工艺技术进行了对比和研究;从化学反应、工艺流程、工程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干粉煤气化发电同电解水制氢副产干冰CO2零排放工艺技术和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CO2捕集埋藏工艺技术;对我国能源和环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煤气化联产干冰CO2零排放工艺技术是达到CO2零排放,实现煤炭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Z1):36-40
借助Aspen plus软件,在进料粉煤10 kg/h、氧气流量6. 3 kg/h、CO2与水蒸气流量1. 5 kg/h、气化压力3. 5 MPa、温度1 450℃的反应条件下,对添加CO2部分替代水蒸气气流床粉煤气化反应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O2/H2O质量比为0. 4时,固定床生产工艺比较发现:合成气总产量、(CO+H2)浓度、CO浓度以及CO2比耗在相同条件下比固定床工艺平均分别高出2. 147 Nm3/h、12. 44%、4. 55%和92. 582 Nm3/k Nm3(CO+H2)  相似文献   

4.
白永辉  朱文坚  左永飞  李凡 《煤化工》2013,41(1):13-15,18
简述了煤焦水蒸气与CO2共气化技术的优势和应用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该技术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亟待解决的原理性问题,并对该技术可能的应用前景及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高温煤气化转化CO2为C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O2难处理、难利用的特点,提出了1种新的CO2资源化利用途径,即将CO2取代水蒸汽作为煤高温气化剂生产CO.通过实验验证了动力学可行性,用ASPEN Plus模拟验证了工艺可行性,并建立了CO2的0排放生产模型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钢铁企业炼焦生产CO2排放量,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炼焦生产CO2排放计算模型,以某钢铁联合企业的实际炼焦生产为基础,进行含碳材料取样和检测,定量分析炼焦生产中各碳源和碳汇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钢铁企业65孔和36孔焦炉,吨焦炭生产所需炼焦煤分别涉及986.76和984.87 kg碳元素的转化,其中,80.40%和80.65%的碳元素转移至焦炭,即碳元素有效利用率为80.40%和80.65%,剩余19.60%和19.35%的碳元素转移到其他产物中。炼焦生产潜在存在大量CO2排放;增大炭化室容量可减少炼焦生产CO2排放,采用焦炉煤气回收、粗苯和煤焦油回收、干熄焦和煤调湿技术可降低炼焦生产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CO_2资源化不但可以解决温室效应引起的环境问题同时又可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枯竭问题,利用光催化转化技术是固定CO_2的理想途径之一,促进光催化固定二氧化碳技术的核心课题是研发高效新型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然而,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还原CO_2的反应中可见光利用率低且催化活性也比较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光催化剂带来了希望。本文重点阐述了不同光催化材料对还原CO_2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介绍CO2汽提法尿素装置合成系统的NH3/CO2的控制方法,合成系统NH3/CO2异常的症状,判断方法,偏离正常时的处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王家塔煤为研究对象,在加压固定床中研究钾钠复合催化剂(K2CO3-Na2CO3)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钾钠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接近K2CO3,既能提升碳转化率,又能催化甲烷化反应.不同负载方法中湿式氧化法催化效果优于浸渍法和干混法.利用红外光谱和化学定量分析揭示了湿式氧化法负载钾钠复合催化剂的机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油气井抗CO_2腐蚀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波 《广州化工》2011,39(6):25-26,76
在油气开发中,CO2对钢铁管道的腐蚀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加注缓蚀剂抑制油气田中的CO2腐蚀是一种使用方便、投资少、见效快的腐蚀控制方法。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抑制CO2腐蚀的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类缓蚀剂的特性,并对抑制CO2腐蚀缓蚀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Shell煤气化工艺的发展及其第一个完全工业化的设施--位于荷兰的Demkolec的联合循环发电电厂。详细介绍了SCGP的设计细节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2.
高俊  李师仑 《洁净煤技术》1997,3(2):35-35,48
在对天然焦和粉煤冷压成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选用的2种复合粘结剂:MJ10-B和MJ10-MJ11。试验结果表明,型煤的各项技术指标都比较好,可作为气化原料。  相似文献   

13.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气化单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化学平衡 ,建立了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的数学模型 .模型计算结果与工业结果基本吻合 ,表明对于气流床干煤粉气化这样的高温反应过程 ,可以用化学平衡的方法近似模拟 .通过分析工艺条件对气化结果的影响 ,发现蒸汽煤比和氧煤比起着调节原煤热值在化学能和物理显热之间的分配的作用 .在联合循环发电 ,可以通过蒸汽煤比和氧煤比的改变 ,调节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之间的能量分配关系 .  相似文献   

14.
煤质对四喷嘴气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王雷 《大氮肥》2010,33(1):50-52
简要介绍不同煤质的各种特性及其对煤浆制备、气化系统、渣水处理系统的影响,探索适于水煤浆气化炉应用的煤种,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顾文龙 《大氮肥》2021,44(2):73-76
以产出的高硫石油焦为原料,进行原料煤掺混高比例石油焦的成浆性、气化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煤掺混高比例石油焦制备出的水焦浆满足流变性、稳定性和黏温特性等性能指标要求,并成功试烧了75%比例石油焦.对试烧高比例石油焦的气化特性、存在的问题及后续改进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大同煤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焦与CO2反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大同煤惰质组和镜质组富集物焦与 CO2 的气化反应活性 .发现在 95℃~ 1 1 0 0℃范围内 ,大同煤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焦与 CO2 的气化反应活性次序为惰质组 >镜质组 ,特别是当气化温度在 1 0 5 0℃~ 1 1 0 0℃时 ,二者之间差异更显著 .分析认为 ,单纯从活化能不能正确描述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气化行为 ,必须考虑热解和气化过程中孔结构及比表面的变化 ;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焦与 CO2 的反应性和煤的黏结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英国煤显微组分的分离及常压CO2气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炜  李凡 《煤炭转化》1996,19(4):50-55
对英国煤进行了显微组分的分离富集,得到了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三种富集物。使用多气氛高温高压热重装置,对镜质组富集物煤焦进行了CO_2气化动力学研究。所用压力为1atm,温度范围980~1070℃之间。结果表明,镜质组富集物焦样气化动力学符合1-(1-x) ̄(1/3)=kt,气化模型可用收缩核模型描述。对三种富集物进行非等温热重实验中,由热重曲线求得动力学参数。作者认为,在选择合适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由程序升温热重曲线求动力学参数是简便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煤温和气化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廷钰 《煤炭转化》1998,21(1):7-14
对煤温和气化工艺条件,催化剂选择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影响温和气化过程的温度,煤种等因素,并对不同煤种下的硫分布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19.
煤直接液化中煤浆黏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在煤直接液化中,煤浆黏度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艺性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升温过程中,由于煤与循环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煤浆黏度会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一至两次突变.对煤浆在高温高压下黏度变化研究方法,各种因素如温度、煤阶、催化剂、剪切速率和油煤比等的影响及有关机理以及预测黏度变化的模型等作了概述和讨论,对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业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粉煤成型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述了粉煤成型机理研究进展。褐煤无粘结剂成型机理有沥青、腐植酸、毛细孔等多种假说,这些假说都认为,煤“自身粘结剂”的丰厚 成型的重要基础;粉煤在粘结剂成型过程中,煤与粘结剂间相互润湿是成型的前提条件,进而依靠内聚力和粘附力使粉煤成型。本项研究将为开发粘结剂及成型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