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冬 《时代建筑》2007,(4):16-21
村落营造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文章探讨了村落人居环境的"共同建造"问题,提出了"村落建造共同体"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并就建筑师如何融入村落营造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出现结构性的转变,公众参与规划和决策的意识及诉求愈加强烈,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保护与发展工作在作用主体及理论方法上存在的成效与不足等问题;通过探讨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论述了基于社区营造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共同体培育、传统文化传承、在地特质延续、景观环境治理、在地产业营造五方面对现有的基于社区营造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体系加以扩展,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本文以空间营造的角度,以时间序列,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演变与场所营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村落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传统村落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和乡土景观的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需要"弱景观"的理论,并定义了弱景观的概念。同时,从整治设计、改造设计、引入适度设计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村落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弱景观营造,以及3类景观营造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康渊  王军 《风景园林》2019,26(8):121-125
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存生态系统,健康的村落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营造模式。单元是一种空间环境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村落单元呈现的景观模式具有差异性,包含着不同的生态智慧。基于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村落生态单元的概念,村落生态单元由居住景观、生产景观及文化景观 3 个子单元组成。村落生态单元景观模式的营造智慧关键是单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青藏高原秀日村为例,归纳了秀日村村落生态单元良性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包含着“农牧共生”与“方位种植”的生产景观营造智慧;“田居一体”与“循环再生”的居住景观营造智慧;“信仰至上”与“万物平等”的文化景观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地场产业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生态化布局、中观场所化构建和微观主题化设计三个视角,探索传统村落产业场所的营造策略。将安徽省黟县卢村作为研究区域,展开传统村落产业场所营造的实验设计,在分析村落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场所进行针灸式生态营造,设置景观活化带,植入产业主题广场,构建公共配套系统,最终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大环境的统筹布局与全面改善,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对该县畲族民居及村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景宁县村落的现状,总结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经验的可实施性,最后提出景宁畲族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相关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特色消失、传统文化遗失等问题,在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发展策略,以文化空间为着力点带动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通过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文旅融合与村落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从整体格局、节点、建筑三个层面识别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空间营造方案,并围绕文化空间的功能结构打造、多方主体参与、提高文化空间输出三个维度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以期营造出能够满足村民需要与游客享受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安镇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关系为脉,由依托于土地的院落建筑聚合而成的传统山地村落,宗族发展直接影响村落形态和布局,在村落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记忆。村落建筑营造以需求为导向,并采用大量精美装饰表达祈福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叙述东亚韩国、日本村落改革运动的基本背景,分析其渐进式村落改造、特色乡村营造以及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与村民参与相结合的村落建设特征,提出以问题为出发点、保持村落特色和提倡村民参与精神的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村落的规划布局形式、建筑形式和下垫面结构形式都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本文采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落进行热环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村落规划的过程中增加村落建筑密度和调整村落内部主要街巷的走向,使其平行于主导风向,对于村落热环境的营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是适应冬季严寒气候的产物。传统村落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寒性营造手法。为挖掘黑龙江省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冬季风环境营造技艺,本文以传统村落冬季风环境为切入点,对满族拉林镇后黄旗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实地风环境测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后黄旗村冬季风环境进行研究,以期归纳总结出严寒气候条件下传统村落冬季防风的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13.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节能技术。以豫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为例,从村落的生态选址规划理念、乡土建筑群体院落空间布局、建筑单体结构与构造工艺技术以及材料与围护结构等方面着手,提出了豫南传统村落建筑的新技术,包括屋面的营造及隔热、墙体的营造及保温、底层地坪防潮措施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对新技术应用和传统建筑进行了节能对比,其对当今城乡的生态宜居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承载者,传统村落在知识经济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其保护与发展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该文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优化视角,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生村为例,经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在空间句法理论的指导下,用Depth map软件对古生村2015年空间形态属性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村落的发展,村落整合度和选择度良好、协同度稍弱,均有提升空间。对此提出四个优化村落空间形态的建议:守护历史遗存古迹,修缮历史空间肌理;突出局部空间营造,增强村落感知协同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街巷路网通达性;盘活村落生态经济,营造优质村落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二都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它是长三角地区的滨水村落,河网密集,街巷纵横,村落围绕着街道、广场、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间有机生长,多采用小尺度体系,呈现出一种宽松舒适的尺度,是一处长江三角洲典型村落。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调查分析,在营造乡村特色景观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了整体的整治规划。该文以二都村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出发点,探讨长三角地区典型村落改造的开放空间营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实现乡村聚落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于隽 《城乡建设》2023,(15):48-53
<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团队结合山东省枣庄市冯卯镇乡村风貌的发展历程,针对镇域村落实际情况及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不同的规划设计层面,梳理出3点微策略,希望对日后村落风貌的营造有所启示。村落风貌营造特征问题概述我国村落风貌本底资源丰厚,村落生活空间在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自然衍生,形成了适宜生存生活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对传统村落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乡村文化正在严重消失,村庄犹存而活力不再。文章拟通过云水谣通美庄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实践,挖掘整合云水谣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精神营造,延续传统村落文脉,探索传统村落活力再造的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村落是一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不可再生的综合性遗产,其遗产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村落环境营造和建筑单体营造等。经过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村落环境营造的结果以当下历史文化村落的风貌核心区遗产为最原真的体现,因此笔者尝试提出"环境风貌遗产"概念,对传承庐陵文化的吉安地区进行分析,以圳头古村为典型个例,从形成"物质环境风貌遗产"的村落外在基本要素和内在构成规律,以及形成"人文环境风貌遗产"的装饰内涵和民俗活动两个方面来论述,探索研究村落的历史信息载体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建筑人类学与传统营造法交叉的视角,对黔东南州传统苗族村落——大树脚村的建筑及建筑空间的文化做出阐述。通过田野调查、工匠访谈及笔者自身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重点阐述了大树脚村的营造技艺,包括祖传造屋方法的匠语解读、建筑术语分析、水分计算及营造工具介绍等,并以此为线索结合周边苗族村落、汉族村落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异同及分析其可能的源流,初步探究苗族乡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茆坪村历史村落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历史村落保护如何在认知资源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保护传统风貌、传统格局、历史建筑,并在保证当地村民生活、生产的基础上,营造特色化的村落环境,实现历史村落资源到空间和产品开发上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