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合剪力墙板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CL(Composite Light-weight)体系中复合墙板抗剪试验测得的极限承载力与理论公式计算的抗弯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CL体系中复合剪力墙板的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并由试验结果确定了公式中的系数。应用该公式可计算复合剪力墙板的极限抗弯承载力,或确定暗桩的大小和配筋。  相似文献   

2.
复合剪力墙板弯曲开裂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CL体系中复合墙板的抗剪试验测得的弯曲开裂强度的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而提出CL体系中复合剪力墙板的弯曲开裂强度理论计算公式 ,并由试验结果确定了公式中的系数。为确定暗柱的大小和配筋提供依据。这对正确而合理的设计CL体系中复合剪力墙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PHC管桩截桩后桩头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分别考虑了内填混凝土芯和外裹碳纤维片材(CFRP)两种加固措施,完成了5个足尺PHC管桩(PHC 400 B 95)试件的抗剪承载力静载试验,获得了试件开裂剪力、极限剪力、破坏形态及桩身应变等数据,分析了不同加固措施对PHC管桩试件抗剪承载性能的增强效果,验证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桩头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相比PHC管桩管孔混凝土填芯,外裹碳纤维片材对截桩后桩头抗剪承载力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桩头剪切破坏形态转变为弯曲破坏,改善了桩头延性性能;结合试验数据分析,提出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桩头抗剪承载力公式,其计算结果偏于安全,可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4.
基于拉、压杆模型理论,分析了小跨高比连梁内部传力机制,确定其受弯、受剪承载力。分别计算了三种抗剪机制承担剪力的大小,由叠加法和杠杆法分别确定最终受剪、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推导的小跨高比连梁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由计算剪弯比确定的小跨高比连梁破坏模式与实际破坏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5.
对三种不同连接形式下的内嵌墙板与钢框架进行抗剪性能试验,研究钩头螺栓、套筒螺栓以及焊接钢板的抗剪性能,并计算不同连接形式下试件的理论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由套筒螺栓连接的试件抗剪承载力最大,且套筒螺栓的抗剪性能最好,钩头螺栓次之,焊接钢板连接的试件抗剪承载力最小,焊接钢板的抗剪性能最差。实践表明,连接件理论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建CL复合墙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CL复合墙板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保温节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基于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连接两侧混凝土板的腹丝布置方式,提出改进复合墙板,以大幅减少因腹丝形成的冷桥.试验结果表明,改变腹丝的布置方式,对复合墙板的开裂荷载基本无影响,但对复合墙板抗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便于生态复合墙体的进一步推广,提出现砌加强肋生态复合墙体,并对该复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进行研究。首先对1/2比例现砌加强肋生态复合墙体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抗剪试验结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现砌加强肋生态复合墙体斜截面抗剪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已有抗震墙体相关资料,提出砌加强肋生态复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通用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公式的适用条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理论推导所得的复合墙体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精度,且概念非常明确,能够满足实际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对9榀不同形式的墙板进行了伪静力试验,介绍了墙板的破坏过程,分析了墙板的受力特点及影响墙板刚度及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试验及构造分析,按照混凝土体积不变的原则将墙板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的纤维加强复合材料,提出墙板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在弹塑性阶段分析了墙体承载力的组成,并以刚架斜压杆为计算模型,采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建立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为密肋复合墙体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学斌 《山西建筑》2005,31(1):35-36
在密肋复合墙板低周期加载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墙板各组成构件的受力特点,指出了此种结构的开裂强度和抗剪承载力公式,通过工程实践检验,实验算例和工程结构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墙板开洞对加劲钢板剪力墙抗侧承载力的影响,首先建立了梁 壳混合弹塑性有限元单层墙板模型,研究了极限状态下影响开洞加劲墙板受剪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有限元计算和参数分析,提出了用于计算开洞加劲墙板受剪承载力折减率的简化计算式,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精度满足要求。以3个加劲钢板剪力墙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抗侧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和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承重节能复合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承重节能复合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其抗剪强度明显受砂浆强度的影响,且剪切面积也影响砌体的抗剪强度。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可见现行砌体规范的抗剪公式适合承重节能复合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剪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2.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钢 混凝土组合楼板叠合面的抗剪强度、连续组合板设计的纵向抗剪强度和剪跨以及端部锚固对板承载力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组合楼板的承载力设计中 ,应对支座端部的竖向剪力进行叠合面的纵向抗剪强度验算。对于连续组合楼板 ,可采用连续跨中正弯矩区的长度与简支楼板跨度等效的原则进行剪跨计算。端部锚固栓钉对组合楼板纵向抗剪强度的贡献可采用量化的公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3.
杨文平  杨勇 《建筑科学》2008,24(5):37-42
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中,压型钢板能更好地起到受拉钢筋的作用,比开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有更多性能优势和更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八块采用新型BONDEKⅡ型闭口型压型钢板的组合板的静力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着重考察剪跨比和组合板端部栓钉布置对组合板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该类闭口型压型钢板的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竖向受剪承载力和纵向剪切粘结破坏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为组合板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钢框架-内填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结构体系可适用于多、高层建筑结构。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此体系在不同高宽比和钢框架截面尺寸下的承载力、侧移刚度、剪力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钢框架、组合墙体可协同作用;组合墙体与钢框架之间剪力分配符合刚度分配原则;框架-内填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侧刚度近似等于纯钢框架与组合墙体抗侧刚度之和。同时给出了钢框架、组合墙体协同工作的剪力分配计算简化公式,可用于此结构体系的抗剪设计。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蜂窝组合梁抗剪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连光  李庆文  张曰果 《工业建筑》2012,(9):150-156,124
对腹板开孔后的蜂窝梁和考虑混凝土板组合作用下的蜂窝组合梁抗剪性能进行分析。以试验为基础,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开孔率、翼缘尺寸、混凝土板尺寸和连接程度下的蜂窝梁和蜂窝组合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蜂窝梁翼缘宽度变化对抗剪贡献影响不大,翼缘厚度变化对其影响较大,翼缘厚度的抗剪贡献与开孔大小、形式有关;混凝土板和连接程度对蜂窝组合梁抗剪强度贡献不可忽略。给出了蜂窝梁、无连接蜂窝组合梁和有连接组合梁抗剪强度计算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剪跨比蜂窝组合梁的受力性能,给出弯-剪相关曲线公式;通过提高蜂窝组合梁孔洞竖向位置,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11片高宽比为1.5、轴压比为0.5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连接形式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受剪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及延性性能。试验表明,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中型钢、钢板与混凝土可很好地协同工作,而且四周焊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可大幅度提高受剪承载力,而延性与普通配筋墙相当或略高;采用连接板与周边型钢连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其承载力提高幅度取决于连接板的强度,延性性能较好。基于承载力叠加原理提出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设计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具有适当的安全度,同时还提出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截面控制条件的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17.
小剪跨比保温砌模混凝土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8片剪跨比为0.77、0.84和1.0的保温砌模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小剪跨比保温砌模混凝土墙在竖向力和往复水平力作用下,连梁剪切破坏,端墙肢边缘混凝土受压破损;位移延性系数不小于3;极限位移角大于1/120。保温砌模混凝土墙的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规范剪力墙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受剪承载力公式(扣除洞口的截面面积)计算。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保温砌模混凝土墙的抗侧刚度可用厚度为其三分之二的等效实体墙计算或用小开口整体墙计算。工程算例表明,保温砌模现浇承重墙体系满足8度抗震设防的7层住宅层间位移角要求和受剪承载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