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发动机上试验研究了发动机燃用乙醇汽油燃料对发动机排气噪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特性下排气噪声的变化规律与汽油相同,随转速增加而增大;与汽油(E0)相比,在中、低转速下E10和E10W的排气噪声下降,最大下降6 dB(A()E10,2 000 r/min下),而高转速下排气噪声上升,最大上升5 dB(A()E10和E10W,6 000 r/min下);总体上看,E10W的排气噪声要高于E10。  相似文献   

2.
汽车加速过程排气噪声是一种强非稳态的噪声,使用传统的频谱分析方法往往会出现"频率模糊"现象。为了了解发动机加速阶段排气噪声特性、研究发动机转速对加速过程排气噪声的影响,采用了阶次跟踪方法对某四缸发动机加速过程排气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发动机加速过程排气噪声的主要阶次及主要噪声源,揭示了发动机排气噪声声压级变化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为该发动机排气消声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发动机冷却风扇进行CFD模拟,计算了转速2000r/min时的风扇流量,研究护风圈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宽带声源模型中的Curle噪声源模型对风扇流场中的噪声源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瞬态仿真分析护风圈对风扇噪声频率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安装护风圈可以提高风扇11.6%的流量,同时可以降低气动噪声。  相似文献   

4.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6):933-937
为控制发动机噪声,在发动机开发设计阶段对燃烧噪声进行预测,提出通过计算某发动机燃烧噪声传递函数,并将该传递函数用于发动机设计阶段燃烧噪声预测的方法。利用声级的叠加原理及发动机气缸压力分离方法,提取发动机的燃烧噪声以及引起燃烧噪声的燃烧压力,建立燃烧噪声传递函数求解模型,计算得到了该发动机的燃烧噪声传递函数。结合传递函数与同平台新机型的模拟缸压信号,获得新机型的燃烧噪声,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同平台新机型开发过程中燃烧噪声的预测与评估,对汽油机燃烧噪声控制及提高声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中型客车振动噪声问题,以中型客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与仿真两种方法获取排气系统的自由模态进行了分析,得到排气系统的固有频率,并验证了仿真模型;然后运用灵敏度分析,得到排气系统各薄壁件厚度对于第三阶固有频率的灵敏度;最后对敏感薄壁件厚度进行优化,使得排气系统固有频率避开发动机怠速时激励频率,有效改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6.
由于大多数机器模型没有将液压挖掘机与合适的驱动模型相结合,导致了液压挖掘机的机械效率不高。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加速双近端梯度法,实现液压挖掘机驱动系统的预测控制,以提高液压挖掘机的机械效率;构建了稳定的液压挖掘机驱动系统,并对驱动系统中的发动机、液压泵和控制阀进行数学建模;对驱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预测控制设计,简化了预测控制模型且优化了模型的约束条件,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性能。对有无模型预测控制器(MPC)的发动机转速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对比,并给出MPC下挖掘机驱动系统中操纵杆驱动力、成本函数、先导压力的仿真结果。结果显示:未采用MPC预测控制器时发动机的转速波动达到400 r/min;而采用MPC预测控制器时,驱动系统中发动机与液压泵功率更好地进行了匹配,使发动机转速波动基本稳定在1 600 r/min左右,且波动小于60 r/min,操纵杆驱动力、成本函数和先导压力的仿真结果表明能满足液压挖掘机的预测控制。说明采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加速双近端梯度法的液压挖掘机驱动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法,能够提高液压挖掘机的机械效率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单缸机械-液压约束活塞发动机(MHCPE)的结构原理,定义了评价系统经济性的“燃油消耗率“的概念。通过试验,MHCPE转速为1000r/min~2500r/min、油门开度为30%~100%,纯机械动力输出时,燃油消耗率比传统发动机改善3.99%~18.91%;纯液压动力输出时,燃油消耗率比传统发动机驱动柱塞泵系统改善12%~42.78%。MHCPE随着有效液压能在总能量输出中比例的增加,相比传统的发动机或发动机驱动柱塞泵系统,经济性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某发动机搭载整车的噪声情况,应用GT-POWER软件对整车的进排气系统噪声进行计算。首先在软件环境中建立发动机的热力学模型,并按照台架实验的数据进行标定;然后导入消声器、空滤器等详细模型,添加声学传感器,对整车进、排气系统与发动机进行耦合噪声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两缸柴油机采用360°CA发火间隔角,在工作周期中会出现进气和排气空档角,导致进排气压力波动较大,引起充量系数和涡轮效率的下降。针对某两缸增压中冷柴油机较大的排气压力波动问题,建立了两缸柴油机整机一维模型与排气歧管三维模型,应用一维与三维耦合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一个工作循环的排气管内的气体流动特性、波动规律及排气压力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负荷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从1 000~2 200 r/min时,排气压力波动强度由1.82增加到3.56,涡轮效率波动强度由0.12减小到0.02;转速从2 200~4 000 r/min时,排气压力波动强度由3.56减小到1.52,涡轮效率波动强度趋于稳定状态为0.02;排气总管的长度与直径、排气提前角对低转速涡轮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乘用车发动机转速在1 573 r/min,压缩机开启时车内噪声异常的问题,对样车进行试验分析与诊断,对压缩机-支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利用LMS声振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振动噪声数据,采用频谱分析、阶次追踪等方法,并结合压缩机-支架系统模态仿真结果,确定车内异常噪声是压缩机轴频21阶与压缩机-支架系统3阶模态频率接近发生共振造成的。通过优化支架结构来提高压缩机-支架系统3阶模态频率以此来避免共振,并换装橡胶驱动盘缓和压缩机输入扭矩波动。将改进结构进行整车试验,结果表明:匀速工况空调开启时问题转速下,车内噪声降低了2.5 dB(A);匀加速工况空调开启时发动机转速1 500~1 650 r/min区间,车内噪声无峰值,其余转速空调开启时改进前/后车内噪声基本不变,噪声波动趋势平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柴油机气流噪声、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的各自形成原因的研究,依据噪声产生的部位及其产生的机理,结合生产实践,利用频谱分析,指出减小柴油机3种噪声应分别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针对风机噪声预测及控制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对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研究了某桥车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下架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经样车试验得到满意的结果,证明了上述研究是十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刘伯林  阳吉初  陈湘舜 《机械》2005,32(7):59-61
研究了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的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上所使用的F06型风机噪声问题,编制了噪声数值预估的程序,并针对F06型风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该型风机噪声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汕头雷达站的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在2008-06出现1次因系统噪声温度超标导致接收机性能变差的现象,检查发现接收机中RF噪声源性能下降是造成系统噪声温度超标的主要原因。经过更换RF噪声源(4A25)模块和适配参数进行调整后,系统噪声温度超标得到有效控制,雷达系统恢复正常。本文描述了故障检修过程及CINRAD/SA雷达系统噪声温度的简单原理。  相似文献   

16.
郭凯红  李健  李星升 《机械管理开发》2010,25(6):114-115,117
针对现代水下航行器的减振降噪设计,分析了某水下航行器主要辐射噪声故障频谱特性,介绍了水下航行器推进系统辐射噪声故障定位和诊断方法,通过针对性的减振降噪优化设计,经系统实航噪声测试表明,系统噪声显著降低,可供降噪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编制相应的程序,实现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单缸四冲程汽油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声功率级误差很小.  相似文献   

18.
科学级CCD相机的噪声分析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为了降低科学级CCD相机的噪声,提高相机的成像质量,针对不同的噪声源,根据相应的噪声产生原理,设计了实用的噪声抑制电路和处理电路.应用于选用DALSA IL-E2型TDI-CCD 图像传感器自己开发的科学级CCD 相机,有效地降低了暗电流噪声,消除了复位噪声对真正信号的影响,使相机的成像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实验证明,该科学级CCD相机的输出信噪比能达到50 dB.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也逐渐对汽车的舒适性以及噪声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了噪声源识别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原理,归纳总结了传统识别法、信号分析和阵列技术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动机的起动原理 ,通过对发动机起动过程中噪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就降低起动噪声方面的设计及工艺改进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