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IP业务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以及基于IP传输的低速视频通信技术的成熟,为视讯业务面向公众广泛运营已经准备好了技术条件,同时教育、医疗、金融、政府、企业等社会各行各业都已经体现出了对视讯业务的巨大需求,这为视讯业务面向公众广泛运营提供了市场支撑,视讯业务的公众化区别于传统的远程视讯业务(会议电视),公众化视讯业务的客户群更广泛、用户更众多、组网更灵活.它可以使“贵族化”的视讯业务走向大众化.使交互式的视讯业务应用如同打电话一样方便。  相似文献   

2.
以H.323为基础的视讯技术正慢慢取代以H.320为基础的视讯技术,并成为主流。H.323视讯业务代表了视讯业务发展的方向,而视讯业务发展的终极,是视讯业务的公众运营化,达到视讯业务的真正普及。当视讯通信迫切需求来临时,专网形式的视讯会议已经无法在第一时间满足跨行业、跨地域的通信。国内各运营商虽然都纷纷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视讯业务,但是社会对视讯业务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3.
视讯会议业务作为一种能够在更高层发上满足人们通讯需求的技术.一直很受重视。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受到通信带宽不断增长计算技术不断改进.用户需求不断加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视讯会议的相关技术发展的比较迅速包括双视频流。图像编解码、更高速率,更好的图像处理设备等,不过业务拓展与技术发展的步伐配合的并不是很好.目前视讯会议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专网.提供给公众的业务的运营则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4.
时政  生笑 《电信科学》2004,20(11):32-35
针对我国公众视讯业务的运营特点,分析了对视讯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要求,提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并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驱动,宽带接入市场日益兴旺,网络内容应用得到空前重视,流媒体系统快速推进,宽带视讯越来越受关注,被认为是未来高速宽带网络的主流应用之一。从全球电信产业的发展来看,视讯将成为继语音、数据、移动之后的第四种电信业务。本文从宽带视讯的相关概念、应用类型、相关技术、业务系统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对宽带视讯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6.
华为推出电信级公众视讯系统6月21日 ,华为公司在北京宣布推出业界第一套面向公众运营的电信级视讯系统———“视点通”ViewPointR8000综合视讯业务平台。视讯业务是集语音、视频、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适用于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监控、远程会议、军事指挥等众多领域 ,是通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然而长期以来 ,传统“会议电视”囿于“工控机”结构的局限 ,以及处理能力、线路条件、业务功能等多方面的瓶颈 ,其服务领域只限于拥有网络资源的少数行业、企业以及政府会议的应用 ,束缚了视讯业务走向公众。华为…  相似文献   

7.
项目简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本项目属于电子与通信科学领域,基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电信整合建设了覆盖全国范围,支持国内外跨地域接入的可运营、可管理的“新视通”视讯会议系统,其业务能力满足大规模公众运营的需求。在深入研究H.323与SIP视听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信的现状和当前设备的实现情况,确定了中国电信视讯会议系统的全国联网技术方案,制定了详尽的业务和技术规范,指导相关厂家进行设备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两级运营支撑系统,多管理域,一级视讯交换,全网…  相似文献   

8.
国内的视讯会议运营业务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方式有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建立在H.323基础上的视讯会议系统两大类。铁通也建设了H.320和H.323两套系统,其中基于H.323的视频应用平台“全视通”于2001年建成.面向公众运营.总体投资近1亿。但迄今为止.这两类视讯会议运营方式都未赢得大量的用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有线电视技术》2002,9(24):91-92
1 公众运营视讯业务的发展趋势 (1)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日益提高,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语音、电报、电子邮件等的通信方式,对视讯业务的需求呈迅猛发展的趋势。随着话音业务的日趋成熟,部分语音业务将被视讯业务所取代并逐步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是在美国“9·11”事件后,全球的视讯业务需求猛增。具有丰富、准确、快速、安全等特性的视讯业务,将在商业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原中国电信就建成国内第一个会议电视应用网——党政专网,1996年建成全国公众会议电视网。党政专网会议电视系统主要是为党政会议服务,公众会议电视网主要为商务会议应用。建网至今已为党中央国务院召开重要电视会议数百次,为国家的党务、政务上传下达起到了强有力地支撑作用,并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首肯和表扬。随着视讯技术的发展和通信市场的变化,中国电信又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建成供集团公司内部使用的2M和8M高清晰会议电视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分析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QoS保障的机制,给出了一种一体化的QoS保障方案,并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工程进行实践;网络方面,对网络拓扑、带宽和服务等级等进行设计,并对核心路由器进行配置,实现低延时排队;业务方面,采用设备本身自带的QoS选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QoS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IP网络在QoS方面的缺陷,根据开发小组设计的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着重介绍该会议系统在终端会议系统中的QoS解决方案,并简要讲述该会议系统在教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平心 《通信技术》2012,(10):82-84,88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传统SDH/MSTP通信传输网平台已不能够满足SG-ERP、省-市-县视频会商、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应急通信、智能配网等对信息通信业务的IP化和高带宽需求,为此,需寻求一种新通信组网技术,既能满足IP业务承载、IP业务带宽突发性、高带宽等要求,又能实现网络级的OAM、QoS等。根据山东省地市数据承载网设计规划,提出基于PTN MPLS-TP的电力通信传输网第二平面的设计方案,供电力行业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在IP网络上开展视频会议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分析了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特点,详细讨论了在IP网络中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所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会议系统可以采用的不同结构和标准,不同的呼叫控制实现方式,传输的协议选择和QoS保障.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IP网络基于尽力而为的设计思想,不对上层承载业务提供任何服务质量保障。而视频会议应用对服务质量要求相对严格,延迟及延迟抖动会降低用户的应用体验。针对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缺少服务质量保障的问题,提出了在视频会议系统中部署资源预留协议以提供服务质量保障的方案,并且在Vxworks系统中完成资源预留协议的开发。为了验证方案效果,分别在中度负载和重度负载的情况下对业务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为视频会议系统提供有效的服务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6.
视频会议技术及对其服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先进的通信手段,因为能节约会议成本,减小因距离因素而产生的与会者之间的隔阂.完美再现实地会议的效果,现在已广泛被众多跨国公司、跨地区企业和国家政府机关所采用。如何提高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视频会议使用者的问题。通过对目前主流的H.323标准视频会议的体系架构、组网方案、局域网服务质量保障(OoS)和广域网服务质量保障的研究,论述了IP OoS的解决途径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系统,多媒体信息是指集视觉、听觉和各种用户数据(多媒体数据)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种专用地面会议电视网络的实现方案,从工程实现的角度介绍了地面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会议电视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本系统采用的一种特殊帧结构技术。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部门的会议电视系统工程,并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情况出发,介绍了IP技术特别是H.323协议在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列举近年来视频会议系统产生的新技术,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视频会议录播方式的现状,文章提出一种可以实现和IPTV、流媒体相结合的视频会议流媒体录播方案。这种录播方案将流媒体终端作为虚拟终端加入会议,采用流媒体服务器存储会议码流。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流媒体服务器的直播/点播服务模块,能够将视频会议和流媒体、IPTV、PC客户端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视频会议与IPTV部分业务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CM-IMS是中国移动下一代网络架构,中国移动基于CM-IMS的视频会议技术方案在全面支持语音、视频、数据会议和高清会议功能的同时,能有效解决H.323互通性差、终端要求高、业务可扩展性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CM-IMS视频会议的总体功能要求、系统架构、业务流程和组网方案,并对不同业务部署模式下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