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建筑与文化》2009,(1):8-9
古都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近现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南京的近现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凝聚了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的心血,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2.
常玉春 《中外建筑》2023,(3):98-103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实践改变了中国的城乡面貌,也带来了自然环境恶化、城乡差距拉大、地域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中国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历程、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建筑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创新是现代建筑实践前进的内生驱动。应以客观的态度批判对待现代建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体系,以持续性的思考与研究促进建筑技艺创新,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现代建筑的研究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侬出版了《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第1版),他在论述中国现代建筑等主题后,专述了"北京十大建筑",该书为业界吹进了新风,无论从建筑评论还是建筑文化上都有益于让社会理解建筑,让建筑审美普惠公众。今年是新中国诞辰66周年,如同中国近代建筑是国际现代运动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省思"北京十大建筑"也要用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观念,不如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21,(2)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日本新传统主义等现代建筑设计流派产生紧密联系,是台湾现代建筑纳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框架的重要途径与表征。  相似文献   

7.
梁颂衍 《福建建筑》1995,(2):17-19,29
中国建筑文化具有四千多年灿烂的历史,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直至清末,中国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激。在现代风格、材料与技术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在形式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仍未很好地融合于一体,探索出一条属于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之路,使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是本世纪末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运动的产物,现代建筑遗产是国家身份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和记忆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无声见证,许多现代建筑遗产由于一些原因仍然缺乏保护。如今,现代建筑遗产问题因未受到重视而面临极大隐患。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需要科学的保护方法,而其保护方法又应该建立在准则基础上。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重要性进行研究,阐明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基本概念和价值体系,回顾遗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案例进行评估,对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建筑是一个很广阔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于自然,这就是传统建筑最大的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而当今年代建筑正由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同时更应该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现代建筑融合与传承,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相似文献   

11.
周天蕾 《山西建筑》2007,33(30):47-49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的市井建筑单体做简要的分析,说明当时的单体市井建筑概况、起因、结构和材料特点、造型特色等,力图从中提供一些值得当代建筑师借鉴之处,从而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兰清 《城市建筑》2013,(22):62-62
高层建筑可以促进城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现代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现代高层办公发展迅速,尤其在创作领域建筑师在高层办公建筑关键发展时期,如何通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实现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是目前建筑师的时代使命。因此,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以发现,蕴藏其中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角度的设计创新、建筑空间设计创新和建筑技术创新三大方面。该文探讨了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并以广州电网生产调度中心建筑投标方案为例,从城市空间角度、建筑空间角度、建筑技术利用角度等三个方面,逐步分析、展开论述了高层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颜莺 《山西建筑》2008,34(7):41-42
讨论了现代社会媒体对建筑行业的冲击以及媒体建筑和建筑媒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评价了当今社会媒体建筑存在的意义和发展走向,指出媒体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存在方式所具有的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周易的发展,深入地探讨了周易对建筑朝向、建筑平面形制、建筑装饰及环境规划等几方面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周易对现代冀筑设计的关系,以指导人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周易,将周易中宝贵的东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李姝 《山西建筑》2009,35(30):9-11
介绍了班汉姆的重要理论著作《良好环境的建筑》第一次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回顾了建筑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回顾与分析典型的现代建筑指出设备的发展更深远的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内部结构以及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从而弥补了建筑史对设备与建筑关系的缺失,对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韩颖  童忻 《江苏建筑》2006,(4):10-12,27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回顾一些成功经验,思考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景观建筑设计,并对在用地比较复杂的条件下如何设计宾馆、办公楼和休闲活动区并创造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孙茜 《安徽建筑》2006,13(2):17-18
文化、文学在建筑空间塑造过程中起着灵魂的作用,作者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化、文学之于建筑的理解,并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建筑的方法,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建筑设计,借此给建筑设计者以启发,指出注重文化内涵的设计方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建筑装饰业逐渐崛起,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然而建筑装饰项目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却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是施工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已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建筑装饰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介绍了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意义,建筑装饰工程在施工管理、装饰材料和成本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某办公楼项目建筑设计实践,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理念融汇到建筑中,更好地营造出具有生态、人性、和谐的现代办公空间,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得到传承和发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