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控制精梳落棉率稳定,减少波动,从配棉中短绒百分含量变化、精梳前机台供应、精梳小卷成形质量及精梳机状态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精梳落棉率波动的原因;从原棉种类和储备,抓棉机工作参数,开、清、梳棉机开松和梳理元件的定期检查,优化条并卷机相关工艺参数、消除锡林嵌花等方面给出了减少精梳落棉率波动的措施。指出:配棉中短绒含量变化大、精梳前供应的机台不固定、精梳小卷成形质量差、精梳机状态不良均会造成精梳落棉率波动;应合理确定精梳落棉率,通过增加原棉储备,做好配棉,固定精梳前机台的供应,优化精梳机工艺及保证器材状态良好,优选精梳锡林齿条参数及组合等措施减少精梳落棉率波动;为了保持成纱质量的一致性,不应随意调整精梳落棉隔距。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成纱棉结、提高成纱质量,介绍USTER AFIS单纤维测试仪与USTER TESTER条干测试仪检测棉结的概念及应用,试验分析生条、精梳条的棉结数与成纱棉结的相关性,探讨优选精梳锡林针布总齿数和齿面圆心角、顶梳、给棉方式、车速、小卷定量和梳理工艺以降低成纱棉结的技术措施。指出:乌斯特单纤维测试仪与条干测试仪测定的棉结数据无线性对应关系,生条、精梳条内的棉结数(粒/g)与成纱棉结(个/km)无必然联系;精梳落棉率与精梳条的棉结数相关性不大,但与精梳条短绒率及成纱常发性纱疵IPI值密切相关;控制成纱棉结的关键在精梳的质量、核心在精梳锡林针布,应优选性价比高的精梳器材以降低成纱棉结;实施前进给棉工艺时,采用圆心角为111°的大齿面精梳锡林、配置4.7 mm的给棉长度、适当提高车速和增加小卷定量,选择齿片质量好、高梳理效能的顶梳,缩小并稳定精梳锡林梳理区隔距,做好工艺调整、梳理器材状态检查、日常清洁并优选原棉,才能实现精梳机的高效高产、优质和低耗。  相似文献   

3.
精梳条棉结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1268型新型高效能精梳机的性能、工艺参数设置,深入地分析了精梳条棉结产生的原因,重点从精梳工序如锡林、顶梳的状态和生产管理环节方面探讨了控制精梳条棉结的措施和方法。指出应将新型高效能精梳机的设备原理、工艺参数及全面生产质量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棉结并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精梳梳理元件在精梳机中的梳理作用,分析了精梳机中两种类型梳理元件的梳理负担分配、优势与不足,重点阐述了锡林齿密、针排多少及梳理隔距大小等工艺配置对精梳条质量的影响,通过不同齿密锡林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情况分析,得出精梳锡林齿密对成纱质量有较大影响的结论,齿密增加,梳理效果增强,精梳条质量便好,最终使成纱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探讨提高恒速梳理精梳机梳理质量一致性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影响精梳机梳理质量一致性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通过实施钳板初始位置定位,检测校正锡林托架(弓形板)定位,调整钳板开口量一致性,统一机配件规格,优化搭接刻度和锡林梳理隔距一致性,合理选择毛刷插入深度及校准三角气流板隔距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效果。认为:采取提高精梳机梳理质量一致性的有关措施,有利于缩小精梳落棉台差、眼差,确保精梳条和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探讨精梳植针锡林针号排列对精梳条质量的影响.采用了植针锡林不同针号、不同排列的两种方案,在精梳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传统A201系列精梳机来说,植针锡林精梳条质量优于整体锡林;植针锡林梳理隔距最紧点处增大针号及降低齿针高度,可减少出现弯针、断针及纵向并针的现象,提高梳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使用长绒棉纺制CJ5.8tex纱时,通过一系列工艺试验,优选精梳最佳工艺参数,加强精梳机锡林与顶梳的分梳效能,降低了成纱千米棉结,提高了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8.
精梳系统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及时了解精梳准备设备和精梳设备的最新技术进展,总结出了条并卷联合机的成卷新技术、精梳机的自动换卷及自动接头技术、精梳机锡林变速梳理技术及钳板开闭口控制技术、电子凸轮式分离罗拉传动系统、精梳机的新型牵伸机构等,分析了新型成卷机构、锡林变速梳理、钳板开口控制、电子式分离罗拉传动装置及新型牵伸装置的机理.指出,精梳机械在向高速高效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完善精梳设备功能、提高纺纱质量、提高对不同原料的适纺性及设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高效能精梳机的特点及主要工艺配置的优化。阐述了高效能精梳理念,以立达E66型精梳机为例论述了高效能精梳机的性能特点,分析了高效能精梳机梳理过程,提出了小卷定量、给棉方式、顶梳工艺、落棉率控制、锡林工艺配置、分离接合等主要工艺参数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指出:高效能精梳是指在精梳机设计的最高速度条件下,通过工艺优化,实现较高的产量、较优的质量、较低的生产成本,能够较好地达到高效能精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乐峰 《纺织器材》2012,39(6):26-30
讨论精梳锡林的梳理作用,比较了精梳用锡林和顶梳的梳理功能及优劣;重点阐述了锡林高齿密、针排数及梳理隔距大小等工艺调整对精梳条品质的影响,以不同齿密锡林为例对比分析精梳锡林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精梳锡林齿密增大,梳理效果增强,精梳条品质指标好,成纱指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毛纺用精梳机圆梳钢针的原配置,在梳理化纤条时,对圆梳钢针配置进行了改装,并对这两种钢针配置进行了生产对比分析.指出精梳机圆梳前针座梳针也应根据加工原料的不同有不同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戴步忠  王胜 《纺织器材》2011,38(3):49-53
通过对关键梳理器材及专件结构与性能特点的分析,阐明了国内外精梳器材及专件的创新技术方向,并概括出精梳梳理器材及专件的优选配套总体原则;指出我国现代精梳梳理器材及专件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部分国产精梳器材、专件的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3.
E7/6型精梳机锡林梳理面对精梳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精梳机锡林梳理面的大小对锡林的梳理工艺及分离接合工艺具有重要影响。运用计算机对E7/ 6型精梳机采用 112°锡林梳理面及不同的锡林定位、不同落棉隔距时 ,计算与分析了锡林的梳理时间、钳板的开口定时、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长度等参数。得出在E7/ 6型精梳机上采用 112°梳理面的锡林时 ,应采用 36分度的锡林定位、较大的落棉隔距及较晚的分离罗拉顺转定时。  相似文献   

14.
方东  王洁 《纺织器材》2006,33(6):31-33
为提高高效能精梳机顶梳梳理效果,打好纺高品质精梳纱的基础,通过对精梳机顶梳梳理功能及影响顶梳梳理效果的因素分析,指出了顶梳梳针片安装方式、顶梳刺入深度、顶梳规格都是影响精梳条质量的因素。说明要提高顶梳梳理质量必须从以上因素入手,同时必须将锡林梳理与顶梳梳理结合起来,才能纺出好的精梳纱。  相似文献   

15.
16.
精梳是加工细号纱和特细号纱所必须的加工工序 ,随着工程技术、电子和微处理器的发展 ,精梳工序不仅更加经济 ,而且是用一般的混合原棉生产高质量纱线所必备的工序。目前精梳机的速度可达到 40 0钳次·min 1 ,而在精梳机刚问世时其速度仅为 96钳次·min 1 ,而且它的制造更加注重面向用户友好。它可以在全自动的工厂里使用 ,棉卷被自动喂入 ,精梳条筒自动输送到纺纱机上 ,整个过程不需人工管理。除了技术和设备先进外 ,精梳机使原料得到了增值 ,但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增加任何一道工序都会增加生产成本 ,而且会延长产品的加工时间。因此只有当…  相似文献   

17.
探讨高效精梳技术与工艺.提出了目前高效精梳技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当前进一步提升精梳效能的主要技术途径和措施.认为:条并卷机采用轻质铝合金成卷罗拉及不停车落卷技术,可提高成卷速度;优化落卷过程,缩短落卷时间;采用大卷装及加压在线控制装置,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小卷质量.精梳机可通过钳板、分离罗拉等机构的优化设计,降低机件加速度和转动惯量,实现高速、节能;采用大角度锡林,提高梳理质量;采用钳板开口定时调整装置,改进棉网输出质量;优化分离罗拉运动曲线,提高对短纤维的适纺性.精梳工艺宜采用长给棉、强梳理、低落棉的工艺配置.这些技术与工艺措施对于进一步改进精梳质量、提高设备生产效能、实现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Optical probing of hair fibres is an elegant, non-invasive method to monitor the fibre surface and its changes with various grooming protocols. In this paper, a goniophotometer with a He-Ne light source was used to study reflection profiles from single hair fibres in both the root-to-tip and tip-to-root orientations of the fibre. The calculated scale angle (the inclination of the cuticle to the fibre axis) was used as a monitor to study combing damage in hair to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method. It was shown that progressive dry combing of hair leads to cuticle thinning or abrasive damage, and wet combing results in cuticle breaking or ablative damage. Further, the use of a conditioner active like a polyquaternium-10 largely mitigates both types of damage. These findings were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f a parall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