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为种类繁多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公共服务的业务运营和管理系统,它担负着提升物联网跨领域服务规模化与协同化的使命,是未来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方向。本文探讨了目前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以及与公共服务特性紧密相关的平台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物联网编码技术标准不统一、少量应用局限在局域网内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门槛高等问题,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近期在此间推出,首度实现物联网从局域到互联、企业应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跨越,推动物联网产业从技术理念走向日常公共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标识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物联网标识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并对物联网标识服务、智慧城市对物联网标识管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满足智慧城市需求的"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此方案能够支撑智慧城市快速、大规模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长江 《通讯世界》2013,(13):26-27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所涉及到的相关应用、技术还有它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为了以后经济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在移动运营管理上面,移动运营商们纷纷争前恐后的加入了这个潜在的市场之中。本文就移动运营商在物联网标识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和研究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所涉及到的相关应用、技术还有它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为了以后经济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在移动运营管理上面,移动运营商们纷纷争前恐后的加入了这个潜在的市场之中.本文就移动运营商在物联网标识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和研究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海量异构数据存储与共享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野  袁博  李廷力 《电子学报》2016,44(2):247-257
随着物联网向各行业的深入发展,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也进入了快车道.信息服务作为物联网在各行业应用中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前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面对物联网海量异构数据存在性能低下、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oSQL、REST以及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NIOT)的存储与共享策略,并着重对该系统的构成、逻辑设计进行了详尽阐述.针对性能改进的策略设计了适当的量化评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策略具有较好的效果,基于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的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物联网标识的概念、标识的解析以及标识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物联网标识体系,并在对标识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联网标识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我国物联网标识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惟  郭达 《移动通信》2011,35(1):40-42
文章探讨了物联网应用中的标识与寻址问题,针对现阶段物联网对标识的需求,对比了物联网三大标识体系(物体标识、通信标识和应用标识)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并分析研究了物联网的寻址技术。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物联网成功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政府、行业撬动的联盟竞争模式;物联网应用在当前应定位于运营商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平台渗透模式。运营商应抓紧时机迅速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针对物联网应用特点,从客户群、终端、资费、营销等层面做好物联网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运营商如何通过物联网深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将加深信息化服务,分析了现有物联网应用主要为垂直型行业应用。运营商在做好标识规划、地址规划、平台建设和产业链协同等多方面工作的同时将促进物联网提供泛在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指出M2M是使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和业务支撑平台并提供给其他各种规模垂直行业的公共物联网,它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子集。M2M的主要技术包括Thingbased M2M技术、机器对机器直接通信技术和M2M通信网技术。M2M市场潜力巨大,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开展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注NGN的两大走向:网络融合和机对机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文章提醒读者对NGN未来发展的两大走向:网络融合和机对机应用加以注意.对于网络融合,文章认为:融合不仅仅体现于技术方面,还涉及业务的融合、管理的融合、运营的融合和管制的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备供应商和业务提供商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市场的特定融合需求上,在战术上采用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技术,从战略上则需要有一个高度灵活的通用平台以适应新出现的各种要求.对于机对机应用,文章认为:随着射频标识(RFID)技术和传感器等的大量使用以及网格计算等高级应用的推广,处于早期阶段的机对机应用将逐渐趋于成熟.在未来某一天,由机器产生的信息流量必将超过人-机应用和人-人应用产生的流量,占据全部流量的绝大部分,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何晓明 《电信科学》2011,27(3):90-96
M2M运营管理平台是电信运营商汇聚行业应用,为行业应用提供业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对M2M的基本业务需求及功能架构,然后从电信运营商实际网络运营情况和M2M行业应用特点出发,探讨了M2M运营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M2M平台扩展的M2M终端/网关通信管控方法,为行业应用提供全面的通信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会话发起协议(SIP)是IP网络应用层的控制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会话.SIP的设计方法和结构特点使得它成为下一代网络软交换体系的重要技术.3GPP也决定在基于IP的核心网络中采用SIP协议栈实现多媒体会话控制信令.文章介绍了SIP的基本概念并着重阐述和分析了SIP的本质特性及SIP的适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IP在下一代网络多媒体业务集成中的核心地位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个SIP和相关技术结合的开放业务集成框架.  相似文献   

15.
Unified Communication (UC)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elecommunication field, and venders introduce various platforms and products for it. Due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latform technologies and lacking of unified application interface, current applications are hard to be extended and interconnected. Taking example for China Netcom NGN open service platform, this paper briefly presents how to build up carrier-grade unified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operator, which will be the reference to make fast development and large scale deployment for UC servic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M2M平台对M2M产业链中的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终端提供商、最终客户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对M2M平台的主要特征、功能部件、系统架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对M2M平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建议,对“金管道”、软模组、专用BSS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城市智能管理运行架构、城市泛在感知设施、机器通信能力提升技术、数据共享和活化技术等关键技术。认为巨系统要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和自我成长机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都至关重要。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M2M业务发展扩张,网络在H2H业务原本的矛盾上又增加了一系列新问题,研究怎样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满足M2M业务需求是一个迫切的工作。文章在对M2M业务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M2M和H2H业务的共存策略,并针对共存策略中的过载技术进行详细论述,最后对M2M业务的市场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为移动运营商在M2M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M2M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M2M业务面临的问题;然后,描述了M2M平台的定义、特征和应用场景;最后,介绍了M2M平台的系统组网、内部架构、终端管理子系统和业务管理子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在2G业务发展趋缓的情况下,3G业务发展开始提速。其特点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心由话音转向数据,且由通信类向媒体、娱乐和商务类等转移。此外,3G增强型技术对应用提供了更多支持,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应用软件商店成推动业务应用的平台;业界着手规划基于LTE的新应用未来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