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离于北京、上海、福建、河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和新疆等地各类零售食品、临床病人和食品性动物源沙门氏菌中IncI1和IncN质粒的流行状况,IncI1和IncN质粒阳性沙门氏菌的药敏性、携带的耐药基因及其在接合过程的水平转移状况。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复制子分型方法筛选携带不相容质粒IncI1和IncN的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PCR法检测耐药基因,膜接合法测定IncI1和IncN质粒的水平转移。结果:956株沙门氏菌中共检出IncI1阳性菌株42株(4.39%),IncN阳性菌株3株(0.31%);26株IncI1和/或IncN质粒阳性代表菌株对头孢噻呋(100.0%)、萘啶酮酸(92.3%)、氨苄西林(92.3%)、头孢哌酮(88.5%)、四环素(84.6%)、头孢曲松(80.8%)、复方新诺明(76.9%)、链霉素(76.9%)和氯霉素(61.5%)耐药最为普遍,对卡那霉素(26.9%)、庆大霉素(23.1%)、多黏菌素B(23.1%)、环丙沙星(19.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4...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沙门氏菌invA基因重组质粒,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提供质粒标准。方法 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连接至pMD 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测序方法证实目的片段已成功重组,荧光定量PCR方法定性检测分析,采用PicoGreen DNA分子荧光定量方法对标准质粒分子进行定值。结果 invA基因目的片段成功重组至pMD 18-T载体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制备重组质粒标准为沙门氏菌核酸标准,重组质粒标准的浓度为2.9 μg/mL。结论 成功构建沙门氏菌invA基因重组质粒,为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宁波地区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受情况及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的系统检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2006—2013年间宁波地区分离获得的121株沙门氏菌(共27个血清型),对其进行耐药谱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对12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依次是:氨苄西林19.8%,四环素13.2%,强力霉素12.4%,复方新诺明11.6%,氯霉素8.7%,链霉素6.6%,妥布霉素3.3%,头孢曲松2.5%,环丙沙星0.8%,诺氟沙星0%,庆大霉素0%,阿米卡星0%。耐药基因携带率:blaTEM100%,blaPSE29.2%,blaCMY-24.2%,blaCTX8.3%,blaSHV0%,tet A 100%,tet B 100%,tet G 70.8%,tet C 20.8%,sul I 100%,sul II 100%,sul III 80%。毒力基因avr A、ssa Q、gip A、sod C1、mgt C的携带率均达100%,sop E 96.9%,ssi D 93.8%,spo B 93.8%,spv C 21.9%。上述结果表明:宁波地区沙门氏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本研究为宁波地区沙门氏菌疫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更好的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及传播的途径,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部分农贸市场内检出的17株肠炎沙门氏菌和11株哈瓦那沙门氏菌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测定基因序列的方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抗性决定区突变基因以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17株肠炎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和头孢西丁表现为100%敏感,对萘定酮酸的耐药率为94.1%,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7.6%,qnr B检出率为64.7%,17株肠炎沙门氏菌发生Gyr A基因突变,主要突变类型为Asp87Tyr;11株哈瓦那沙门氏菌对甲氧芐啶、氯霉素、磺胺二甲异唑、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萘啶酮酸、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63.6%、36.4%、18.2%、9.1%和9.1%,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为100%,qnr B,qnr S的检出率均为9.1%,11株哈瓦那沙门氏菌Par C基因突变类型为Thr57ser。新疆乌鲁木齐肠炎沙门氏菌和哈瓦那沙门氏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应当予以关注,其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突变基因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肠炎沙门氏菌和哈瓦那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食源性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究Salmonella的耐药机制。本研究对215 株分离自1 093 份市售新鲜肉类中的Salmonella进行了耐药状况检测,设计了16 种引物对耐药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磺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71.7%),其次为四环素(69.8%)、甲氧嘧啶(67.9%)和复方新诺明(52.8%),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和头孢类比较敏感。三重及以上耐药的菌株占60.5%,最多可以耐受13 种抗生素;PCR共扩增到10 种耐药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到的序列与GenBank上相应参考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β-酰胺类以及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与耐药表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符合率均在90%以上,其次为磺胺类(81.6%)。说明本研究中的食源性Salmonella分离株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武汉市售肉类中分离的82株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相应标准获得沙门氏菌耐药实验种类和浓度,定制药敏板,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进行药敏实验,并通过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82株沙门氏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有66株菌株对四环素耐药,耐药率高达79.52%,对复方磺胺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49.40%和48.19%;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未表现出耐药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2株沙门氏菌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的检出率最高,且有54株沙门氏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头孢类药物耐药基因blaCTX检出率较低,仅为3.66%。结论武汉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常见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临床用药治疗和食源性病菌预防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沙门氏菌是引发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细菌,其高毒耐药流行株在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高毒耐药株中常携带耐药与毒力基因杂合质粒及大量可移动元件,它们可通过整个食品产业链进行水平转移,给民众的餐桌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深入解析这些质粒中耐药与毒力基因杂合转移的分子特征及其转移风险,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因子传播规律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伴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耐药与毒力基因在质粒中的聚集与重组等演化过程逐渐被揭示,可移动元件在质粒的稳定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初步验证。基于此,本文从杂合方式与转移风险、重要可移动元件的功能以及杂合质粒中耐药与毒力基因的演化特征等角度,简述沙门氏菌耐药与毒力杂合质粒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揭示高毒耐药株的传播特征和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生产链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肉鸡屠宰生产链分离鉴定的72株沙门氏菌进行10种抗生素敏感性实验;采用PCR方法检测耐药沙门氏菌相应的耐药基因。结果:72株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对萘啶酸(100%)的耐药率最高;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9.44%、54.17%、38.89%、34.72%、13.89%。72株沙门氏菌中有67株至少含有一种耐药基因,bla TEM、bla CMY-2、sul2、sul3、tet B和tet C耐药基因较为普遍,其耐药菌bla TEM、bla CMY-2、sul2、sul3、tet B和tet C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6.08%、100%、94.87%、71.79%、78.38%和100%。结论:沙门氏菌对常见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耐药基因普遍存在于耐药菌株中,药敏实验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7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牛羊肉源沙门氏菌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性以及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为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疾病提供基础信息。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0株沙门氏菌中对甲氧苄啶、氯霉素、萘啶酮酸、四环素、磺胺异甲二唑、链霉素、甲氧嘧啶/磺胺异恶唑、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86.7%、66.7%、60.0%、50.0%、33.3%、26.7%、6.7%、6.7%,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均表现为敏感;qnr B、qnr A、qnr S、aac(6′)-Ib-cr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0%、45.0%、0%、5.0%;30株沙门氏菌发生gyr A基因突变的菌株数为14株,主要突变类型是Ser83Phe,发生par C基因突变的菌株数为25株,主要突变类型是Thr57Ser。结论:乌鲁木齐牛羊肉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应当予以关注,其耐药突变基因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国北京地区肉类产品中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及亲缘关系。方法以38株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然后通过测定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的耐药特性及多重耐药状况。结果对38株沙门氏菌进行15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其中34.2%为多重耐药株,68.4%的沙门氏菌对喹诺酮萘啶酸耐药,42.1%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38株沙门氏菌进行分型为12种型别,其中88.2%的肠炎沙门氏菌与标准菌株ATCC9184亲缘关系较近。结论全基因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与耐药表型有一定的关联,为监控北京地区的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传播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药敏性及部分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32株分离于陕西省杨凌及周边城市零售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药敏性及其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性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按照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使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确定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432株沙门氏菌中除36株血清型未定外,其余396株沙门氏菌共涵盖37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检出率17.93%)、汤普森沙门氏菌(Salmonella thompsons,检出率12.88%)、埃森沙门氏菌(Salmonella essen,检出率8.84%)和婴儿沙门氏菌(Salmonellainfants,检出率6.57%)等血清型比较常见。沙门氏菌对磺胺异噁唑(耐药率89.81%)耐药最为普遍,对磺胺甲噁唑、萘啶酮酸、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aac(6’)-Ib-cr基因检出率(16.67%)最高,qnr B、qnr S和qnr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19%、6.71%和1.62%,且该4种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分布不同。菌株携带qnr和aac(6’)-Ib-cr基因越多,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协同耐药性越强。结论:陕西省杨凌及周边城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种类繁多,耐药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河南省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不同规模的生猪屠宰企业共采集825份样品,通过常规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然后通过药敏实验检测沙门氏菌分离株对17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对部分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1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样品中共分离出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可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编码基因检测质控用标准样品。方法:通过检索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基因库,获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编码基因blaTEM、blaPSE、blaCTX-M、blaCMY和blaOXA的DNA序列,构建耐药基因重组质粒和工程菌。将工程菌传代培养15代,同时使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测定确认目标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大量制备菌悬液,提取重组质粒,真空干燥得到质粒标准样品。使用PCR和RT-qPCR检测质粒标准样品的最低检出限。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质粒标准样品的质量,RT-qPCR测定质粒作为模板扩增时的Ct值,以此评价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5种重组质粒DNA可在工程菌中稳定遗传且无突变发生。成功制备5种质粒DNA标准样品,均匀性良好。各质粒DNA经梯度稀释后,PCR最低检出限在2.33×104-2.25×106 拷贝数/μL之间,RT-qPCR最低检出限在1.93-1850 拷贝数/μL之间。样品在37 ℃贮存14 d、4 ℃贮存3个月、-20 ℃贮存12个月稳定 性良好。结论:研究制备得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编码基因blaTEM、blaPSE、blaCTX-M、blaCMY、blaOXA质粒DNA标准样品,目的基因遗传稳定性、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贮存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Ⅰ类整合子分布及其耐药基因盒的结构序列,为Ⅰ类整合子的分子进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K-B纸片法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整合酶基因intI1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变区耐药基因盒。结果:食源性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的最高耐药率分别为18.75%、12.5%、6.25%和25%。59.4%(19/32)的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出第Ⅰ类整合子。PCR扩增Ⅰ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扩增产物大小为1009和1664bp,携带aadA5、dfr17和aadA2耐药基因,可分别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结论:食源性沙门氏菌中也检测到较高的耐药率及整合子携带率,提示我们应该从基因水平上对食源性致病菌耐药及其传播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耐药性、Ⅰ类整合子分布及其耐药基因盒的结构序列,为Ⅰ类整合子的分子进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K-B纸片法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整合酶基因intI1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变区耐药基因盒。结果:食源性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的最高耐药率分别为18.75%、12.5%、6.25%和25%。59.4%(19/32)的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出第Ⅰ类整合子。PCR扩增Ⅰ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扩增产物大小为1009和1664bp,携带aadA5、dfr17和aadA2耐药基因,可分别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结论:食源性沙门氏菌中也检测到较高的耐药率及整合子携带率,提示我们应该从基因水平上对食源性致病菌耐药及其传播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36株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北京地区禽类中沙门氏菌基因型及毒力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菌株进行分型,ST11为优势型.鸡源包括ST11、ST13、ST17、ST96、ST241、ST1941、ST26;鸭源包括ST19、ST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2个收集201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对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使用微量肉汤法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进行2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开展耐药率、非敏感率、多重耐药率和耐药谱分析.结果 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为5.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与萘啶酮酸和环丙沙星抗性相关基因在分离于陕西、新疆和广东等9 省(市)食源性沙门氏菌中的分布及其与菌株耐药表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玻片凝集法鉴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9 种耐药基因。结果:814 株沙门氏菌共涵盖83 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24.08%)、肠炎沙门氏菌(S. enteritidis,19.41%)、印第安纳沙门氏菌(S. indiana,13.27%)和德比沙门氏菌(S. derby,5.16%)等血清型比较常见。553 株(67.94%)和219 株(26.90%)沙门氏菌分别对萘啶酮酸和环丙沙星耐药。814 株沙门氏菌中,oqxB阳性菌株的平均检出率(31.82%)显著高于qnrA(24.94%)、oqxA(24.57%)、qnrB(24.45%)、qnrS(10.32%)和qepA(3.07%)阳性菌株检出率(P<0.05),与aac(6’)-Ib阳性菌株的检出率(27.52%)间无显著性差异。7 种耐药基因在5 种最常见血清型、不同采样地来源、不同地域来源以及不同样品来源菌株中的检出率间存在一定差异。gyrA中共检出221 个氨基酸突变点,以Ser83Phe/Asp87Gly双突变(21.27%)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16.29%)、Asp87Gly(13.57%)、Ser83Tyr(12.22%)、Asp87Tyr(11.31%)、Asp87Asn(10.41%)、Ser83Phe/Asp87Asn双突变(9.95%)、Ser83Tyr/Asp87Gly双突变(2.71%)、Asp87Val(0.90%)、Gly75Phe(0.45%)、Asp87Asn/Ile89Val双突变(0.45%)和Asp87Asn/Val90Gly双突变(0.45%);parC中共检出217 个突变点,以Ser80Arg(64.49%)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Thr57Ser(35.05%)和Ser80Arg/Gly72Phe双突变(0.47%)。结论:陕西等9 省(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种类繁多,对萘啶酮酸和环丙沙星耐药较为普遍,oqxA、oqxB、qepA、qnrA、qnrB、qnrS和aac(6’)-Ib基因比较流行,在gyrA和parC中检出多种变异,这些基因的存在和抗生素靶位变异可能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离于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4省(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对萘啶酮酸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以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使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基因序列测定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gyr A亚基中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par C亚基中的氨基酸突变状况以及qnr质粒携带的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58株沙门氏菌中,59.78%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的菌株比例分别为22.91%,17.88%和16.20%。214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qnr A,qnr B,qnr S和aac(6′)-Ib-cr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68%,18.22%,3.27%和24.77%。82株环丙沙星抗性菌中,从gyr A和par C基因中共检出135个氨基酸突变点,其中从gyr A基因中检出65个突变点,从par C基因中检出70个突变点。gyr A基因中以Asp87Asn突变最为常见(47.69%;31/82),其次分别为Asp87Gly(38.46%,25/82),Asp87Tyr(4.62%,3/82),Ser83Phe和Asp87Asn双突变(3.80%,1/82),Asp87Asn和Ile89Val双突变(3.80%,1/82),Asp87Asn和Val90Gly双突变(3.80%,1/82)。par C基因中Ser80Arg突变最为常见(90.00%,63/82),其次分别为Met118Ile-Arg119Leu-Thr121Ser三突变(4.29%,1/82),Ser80Arg和Tyr120Phe双突变(2.86%,1/82),Ser80Ile(1.43%,1/82)和Ala81Val(1.43%;1/82)。结论:4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对萘啶酮酸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其中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以及沙门氏菌携带的qnr A,qnr B,qnr S和aac(6′)-Ib-cr基因是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Ⅰ类整合子及磺胺类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肉鸡屠宰场84 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10 种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多重耐药沙门氏菌sul1、sul2、sul3和int1基因。结果:84 株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耐药率高达100%,对环丙沙星、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9.29%、35.71%、35.71%、35.71%、22.62%、14.29%。38 株沙门氏菌对3 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属于多重耐药菌株。38 株多重耐药菌株中,有20 株携带Ⅰ类整合子。30 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的菌株中,均能检测到sul1或sul2或sul3基因,与表型耐药100%符合,其检出率分别为40%、100%、63.3%。结论:肉鸡屠宰场中沙门氏菌耐药现象已不容乐观,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且Ⅰ类整合子在磺胺类耐药菌株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