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污泥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作为一种兼具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洁净技术脱颖而出。本文首先通过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可以使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的技术优势,阐述了其工业实施的可行性。然后结合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应用现状阐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发展现状: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将污泥投入水泥窑分解炉或烟室的技术路线。分析认为:应该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系统适应性与稳定性研究及预热预分解装备研发,从而降低协同处置对水泥生产线的影响,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最后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企业越来越多,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成为我国污泥处置的有效补充手段。该文介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和生物干化污泥现状,以2 500t/d水泥企业为例,介绍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生物干化污泥的新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作为一种兼具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洁净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中污泥直喷入炉处置工艺技术,因其工艺简单、投资少,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该技术的应用面临污泥水分入窑量高、水泥线减产等技术瓶颈。通过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过程中水泥生料干化污泥的影响规律,为高效污泥干化工艺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建立适应性强、处理量大、运行稳定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水泥窑协同处置酸洗污泥工业进行工业试验并进行探讨,分析水泥窑协同处置以后对污染物排放情况、水泥熟料质量以及系统工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泥窑中加入一定量酸洗污泥之后,相关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在规定限制之下,烟气中氯化氢、铪排放量增加,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排放是没有明显变化,而水泥熟料性能指标中熟料以及重金属浸出情况完全能够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水泥窑系统处置过程中因为酸洗污泥含水量比较多所以会增加煤消耗,但是并不会影响到水泥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水泥窑协同处置酸洗污泥工业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技术优势、主要成本及处置途径的选择;详细介绍了济源中联水泥窑工艺及协同处置污泥工艺流程设计、废气处置流程设计;分析干化城市污泥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可处置性,对投加污泥前后熟料进行比对分析.在项目前期通过对初步设计的优化,和项目调试期的一些技改,有力地推动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城市污泥)...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市政污泥的年产生量巨大且逐年递增,以填埋为主的传统处置方式已无法全面满足污泥处置在消纳能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够满足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是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环境负荷,并与传统处置方式对比。结果显示,水泥窑协同处置相对于填埋处置具有节材、节土与减排优势,协同处置每吨市政污泥造成的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资源损害指标均低于填埋处置。  相似文献   

7.
陈慧 《水泥工程》2020,33(2):69-71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作为全过程清洁的废弃物处置方式,在无害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技术路线、技术优势及关键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各技术的工艺流程与对水泥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水泥窑的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废物特性要求,运行操作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胎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参照本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9.
姜海英  党振辉  单锋 《水泥》2022,(2):24-26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泥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分别介绍了污泥泵送直喷、焚烧炉和污泥干化三种协同焚烧技术的处置工艺和发展前景.结果 表明,不同含水率的城市生活污泥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实际生产中要采用不同的投加方式和投加位置;不同的投加工艺有各自优势,对于水泥窑的影响也大有不同,根据政策风向也各自有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政污泥产出率的急剧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隐患日益严重。水泥窑协同处置以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优势,为市政污泥提供了解决出路。试验以巢湖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项目为平台,借助CFD模拟技术,分析了污泥经深度脱水、干化后,投加入分解炉的温度场等流场变化,确定投加位置、投加量等条件,并研究总结了干化污泥对水泥窑烧成系统煅烧工况、产品质量等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污泥含水率干化至40%、投加位置距离三次风管上方500 mm处、投加量为200 t/d等条件下,炉内温度场无明显变化,水泥窑烧成系统煅烧工况较稳定,对熟料品质无明显影响,阐明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可行性,为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是在生产水泥熟料的过程中同时处置污泥,充分利用烧制熟料的高温烟气进行焚烧污泥,热效率高,尾气处理成本低,既回收了污泥中可再利用的能源,又实现了物资的再利用。在利用水泥窑系统处置市政干化污泥的工程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污泥处置对水泥窑系统热工制度、预热器结皮以及窑筒体腐蚀的影响,还要采取措施保障系统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2.
<正>0引言经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逐年增加,污泥处置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管理和处置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系统作为全过程清洁的废弃物处置方式,可以解决城市处置污泥压力和减少城区新建集中处置设施占地等问题。该系统利用水泥生产过程的高温环境来焚烧污泥(窑内呈碱性),可有效避免酸性物质和重金属挥发。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水泥窑具有高温、碱性、负压和稳定的氧化环境等特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不仅解决了污泥围城的问题,而且焚烧后的污泥残渣固化为熟料可节约原料,是一种符合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的污泥处置途径。依托于中材某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项目,本文进行了81%含水率湿污泥直接入分解炉焚烧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湿污泥对熟料的品质不会造成不利影响,熟料的强度和重金属及其浸出含量均在相关标准限值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国内市政污泥处置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的几种处置方式及其优缺点。以株洲市市政污泥资源化集中处置项目为工程案例,阐述讨论了利用水泥窑进行市政污泥资源化集中处置的工艺方法及其对水泥窑的影响,体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废弃物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安全的废弃物处置技术。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环境报》2015年5月19日第12版刊登了徐海云先生的《协同处置的两点疑虑》的文章,其中,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旁路废气中的二恶英排放颇有担忧。  相似文献   

16.
细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湿污泥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调试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增大污泥仓篦孔孔径、在污泥泵入口管道上增加一根水管、增加除臭系统负压、改变污泥喷枪位置等。结果表明,水泥窑处置湿污泥后,窑系统热耗、电耗略有增加,但对熟料性能影响不大,余热发电量增加0.5 kWh/t。  相似文献   

17.
阐述目前国内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现状,针对不同污泥入窑方式存在的优缺点,华润水泥利用约一年的时间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的优化,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参数及排放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其中二噁英排放0.057ng TEQ/m~3,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限值0.1ng TEQ/m~3。表述了工程实践应用情况及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湖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5 000t/d水泥窑协同处置200t/d污泥的项目,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对降低NOx排放的效果,并对其原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置,而且降低了烟气中部分NOx排放。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废弃物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安全的废弃物处置技术。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环境报》2015年5月19日第12版刊登了徐海云先生的《协同处置的两点疑虑》的文章,其中,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旁路废气中的二恶英排放颇有担忧。对此,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高长明先生特撰此文。  相似文献   

20.
吴莉莉  蒙焕聪  单锋 《水泥》2018,(1):23-25
1污泥直烧系统应用简介、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污泥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其中大多含有重金属、病菌、寄生虫卵等,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泥项目是公认的最为经济、环保的城市生活污泥处置手段,而水泥窑直烧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泥系统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成熟的特点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据笔者了解,在两年时间内国内就有几十条水泥生产线建成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