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以中原油田濮3-138井为研究对象,应用新型封隔器将多个射孔段进行隔离,应用抽汲设备及技术对目的层位抽汲取样,通过对单井分层抽汲,定量确定其产能及含水,为油田开发提供分层数据.经过对10口井的分层抽汲,确定出24个层段的产能和含水.分析结果对油藏的分层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活动采油装备是利用抽汲车将抽子下入井内实施抽汲捞油作业,省去了地面及井下常规采油设备,达到了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和采油机动灵活的目的,为不能采用常规采油流程和设备的低产、低压、高含水油井和边远油井的开采提供了有效设备。采用活动采油装备在岔河集油田的25口油井内下入油管抽汲管柱、4口油井内下入套管抽汲管柱,抽油863t,获利17.67万元。这套装备仅使用半年就已收回全部投资,若推广使用,可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油田都采用注水开发,并且很多油井都先后进入中、高含水期。为了保证高含水量的原油产量,必须加大采液量。在有杆泵抽油井中,提高采液量的有效方法就是用大泵抽油,大泵抽油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抽汲速度。但是,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证明,在用大泵和大抽汲速度的工况下,下冲程时,柱塞要受到较大的阻力,因而抽油杆柱的  相似文献   

4.
文留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特点及技术界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论证了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特点,指出了当前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油田在高含水期主要的开发特点是:水驱油方式发生变化,含水上升速度变缓.水油比增长快,采液指数增加,采油指数下降,产量递减加剧,地下剩余油分布状况进一步复杂.套管腐蚀和井况变坏更加严重等等。文章最后提出了高压、高温深层、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在高含水期开发的几个主要技术界限,包括注水压力、井底流压和地层压力保持界限,最大产液量和注水量界限。  相似文献   

5.
抽油井的生产过程是油层的供液能力和抽油装置的抽汲能力(工况)相互协调的过程。将这一过程转换为泵效与泵吸入压力的协调关系,可反映出抽汲参数组合的合理程度。基于这个原理绘制的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抽油机井工况管理方法。文章借助江汉油田某区块的实例,说明怎样应用动态控制田评价油田的生产状况和管理水平,为油田管理部门在油田调整、挖潜方面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M油田的开发概况和出砂状况,综合分析了M油田出砂的原因,建立了出砂理论模型,对其进行了出砂模拟实验分析,分析了产量、含水和压力等因素对M油田出砂的影响,确定了M油田的合理生产压差及抽汲参数,并对M油田的出砂形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M油田防砂原则的确定要根据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时期以及不同井况采取不同的防砂措施,以实现经济而有效的防砂目的。  相似文献   

7.
抽油杆局部阻力偏磨机理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油杆偏磨的因素很多,如油井结蜡、出砂、井斜、套管变形和管杆腐蚀等,但对于不同的油田、不同的区块。导致抽油杆偏磨的原因不尽相同。通过调查杏十二——十三区抽油杆偏磨情况,该区抽油杆偏磨井主要因素集中在低沉没度、高含水,抽汲参数相对较高的正常抽油机井,下冲程一般存在较强的振动载荷,其偏磨井段深度一般大于800m。在分析杏十二——十三区偏磨井历年生产数据和作业数据基础上,结合抽油杆局部阻力理论计算和现场液击试验得出杏十二——十三区抽油杆偏磨主要是因高含水、低沉没度导致抽油杆柱下行的局部阻力增加造成的。根据该原因制定并实施调整抽汲参数,保证抽油机井合理的沉没度预防该区抽油杆偏磨的措施,实践证明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采油七厂自油田开发以来,在有杆泵采油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是以实心抽油杆作为抽油泵抽汲动力、以油管作为出油通道的方式。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为了经济有效开采,曾试验无油管空心杆采油技术,但由于杆柱下行阻力大,造成空心抽油杆承受压变载荷过大、弯曲严重,导致在较短  相似文献   

9.
潜油电泵采油工作一般时间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油井的抽汲参数会发生变化,必须定期重新调整抽汲参数,以保证电泵井处于高效工况下工作。本文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河南油田电泵井工况参数优选设计技术,利用该项技术指导电泵井调参,取得了油井增产,节电和高效运行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彩南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60%)阶段,低产低能井已占正常开井数的1/3。这些井造成深井泵常出现空抽,加剧了杆、泵等机具干磨而频繁修井。对低产低能井进行空抽、间抽控制,并不断探索合理的POC控制点和停机时间,不仅可较大幅度地减少修井作业量,节约能耗,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11.
历经40余年开发,川中油田以占采油井10%的机抽井年采油量占总产量的15.9%,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川中油田实际的机抽采油配套技术.围绕机抽井节能降耗、效益开发的思路,开展了双驴头节能抽油机的引进、常规游梁抽油机的节能改造,引进监测抽油机平衡的诊断技术和自动调抽仪适时调整机抽制度适应油井供排关系,对于降低能耗提高机抽系统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且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PL 油田含油井段长,单井钻遇厚度大,目前采用一套井网开发,处于中高含水期,面临着综合开发调整。应用油田相渗数据和原油高压物性资料,绘制不同粘度下无因次采油指数与含水率关系图版,将油田近年来调整井初期含水米采油指数校正到含水为0时米采油指数。在此基础上,回归生产厚度与无水米采油指数的关系,利用油田研究的合理生产压差结果预测不同生产厚度下油井初期产量,确定合理的生产厚度,为油田的分层系开发调整和调整井的射孔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藏开发进入中、高含水阶段,“降水增油”是确保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其中油井工水可为油井卡、堵水提供措施依据,在油田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油井找水技术除机械方法外,还可用仪器进行环空、气举两种测试工艺找水。针对两种工艺存在的局限性,对作业机抽汲测试找水工艺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该技术切实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油田试油中排液技术的现状和常规抽汲设备的局限性,利用变频和PLC控制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抽汲机.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证明了该抽汲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抽汲能力大、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是目前理想的深井抽汲设备.  相似文献   

15.
对高含水中后期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研究是油藏后期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马厂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况恶化较严重等诸多矛盾,介绍了油田在高含水、高采出开发期为了减缓产量递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应用的主导技术,进一步总结了油田开发取得的显著效果,为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开发期提高油田采收率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潜油电泵采油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油井的抽汲参数会发生变化,必须定期重新调整抽汲参数,以保证电泵并处于高效工况下工作。本文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河南油田电泵井工况参数优选设计技术,利用该项技术指导电泵井调参,取得了油井增产、节电和高效运行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井筒抽汲捞油是各油田低产低能井普遍采用的一种采油方式,根据这种采油方式的需求,开发研 制了配套井筒抽汲工具。井口采用远程液压防喷盒,实现了多级远程液压防喷密封手动控制系统,工艺 技术性能稳定。安装简便快捷,井口密封效果好,无污染;井口安全脱节的密封系统实现了顶钻时的安 全脱节作用;井下抽汲胶碗的设计具有生产快捷,投入少、成本低、更换简便等优点,在克拉玛依油田 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射流增效装置在中高油气比抽油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文留油田中高油气比抽油井存在抽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开展了射流增效装置的研究与应用。叙述了其基本原理和工艺设计,提出通过对有杆泵采油井实行三级优化,可有效减小井筒流体密度和液柱载荷,降低井筒内流体流动阻力,提高抽汲效率的新防气理念。31口井的应用表明,平均泵效提高10·4%。该技术可用于有杆泵抽油井、气举井、气井、电潜泵采油井等各种举升方式的井,可提高抽汲效率、增加油气产量,延长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经过近20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递减期,综合含水已达92%。在PI决策技术效果逐年变差的情况下,研究并发展了油井分层堵水技术。该技术包括井温找水技术、封隔器找水技术和分层抽汲技术;使用的堵剂主要有油井水泥、DSZ-A堵剂和STP-01堵剂。分层化堵技术根据堵水类型选择两种技术:对堵上采下的油井,采用打悬空水泥塞、电缆桥塞、机械桥塞、填砂等措施;堵中间采上下的井,主要采用下部填砂、上部用封隔器分开,化堵中间层位和用98-1型跨式分层挤注管柱。通过在濮城油田的应用,说明该技术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何建军  金正谦 《石油机械》2006,34(11):64-65
针对目前各油田在试油、修井抽汲作业过程中使用的倒绳装置简单、修井工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的状况,开发研制了液压倒绳滚筒绞车。该液压倒绳滚筒装置主要由滚筒座、刹车装置、液压马达、变速箱和传动带等部分组成,具有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现场应用表明,该装置完全能够满足油田修井作业抽汲、试油倒绳作业要求,倒1次绳平均用56min,仅需1人稍加引导,绕绳均匀、整齐,大大减轻了修井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修井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