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种改进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硕  高飞  薛艳明  黎恒 《微计算机信息》2011,(1):49-50,66,51,52,30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在阅读器与多个标签同时通信的碰撞问题,标签的防碰撞算法是解决数据冲突的关键。文章详细阐述了已有的二进制查询树的防碰撞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阅读器的询问次数和标签识别所需的数据流大大减少,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从仿真实验中表明,该算法比已有的二进制查询树算法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中多个标签同时与阅读器交互所产出的碰撞以及二进制搜索算法中出现的信息冗余和搜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二进制搜索防碰撞算法。该算法动态地调整阅读器发送的指令,利用标签冲突位构建识别树,从而大幅降低了阅读器与标签的交互次数及传输的数据量,有效地提高了标签识别的效率。通过MATLAB对系统的吞吐率、搜索次数以及阅读器发送的信息量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已有的二进制搜索算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中,标签的防碰撞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现有RFID系统中动态二进制树搜索算法识别效率较低、通信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动态二进制树防碰撞算法,在标签内设置一个计数器记录匹配位置信息,阅读器根据碰撞信息的高位与次高位产生下一级搜索前缀,并通过堆栈保存各搜索深度的前缀,从而减少搜索次数并降低数据通信量。经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在识别效率和通信复杂度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袁正午  段莉丹 《计算机应用》2012,32(11):3089-3091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的标签防碰撞问题,详细分析典型的二进制算法、动态二进制算法及后退式二进制算法的原理,同时考虑识别次数和传输位数这两方面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防碰撞算法。通过对标签进行预处理以及在阅读器中设置堆栈,有效地减少碰撞算法中的识别次数和传输冗余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次数效率和位数效率性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帅  杨恒新  杨华 《计算机工程》2020,46(4):177-182
树型防碰撞算法在标签数目过多的情况下,由于树的深度过深导致标签识别效率低.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伪ID码的树型防碰撞算法.阅读器利用标签数量预测算法,检测出识别范围内未识别标签的大致数量并发给其标签.标签根据数量随机生成一个数字,作为自己的伪ID码.阅读器依次查询伪ID码,若发生碰撞,则利用碰撞跟踪树算法进行识别,在识别标签的过程中通过伪ID码降低查询树的深度,提高标签的识别效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CTT算法和QT算法相比,该算法吞吐率分别提高了15%和74%,并且能够有效加快标签的识别速度,减少时隙总数.  相似文献   

6.
主要针对RFID系统中标签的碰撞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式的二进制防碰撞算法,改进的算法通过一个生产随机数的寄存器对待识别的标签进行分层,并以随机数作为阅读器寻呼的索引,从而减少了阅读器的寻呼次数,然后将改进的算法与动态二进制数算法和跳跃式类二进制树算法对搜寻时间通过仿真做了对比。证明了改进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射频识别系统中的防碰撞算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RFID系统中,为解决多个标签同时与阅读器交换数据所引起的碰撞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防碰撞算法,标签防碰撞技术是RFID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详细分析了典型的二进制及动态二进制防碰撞算法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防碰撞算法。该算法根据标签碰撞的特点,充分利用已得到的冲突信息,采用休眠计数的方法,使搜索范围大大缩小,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性能分析表明,该算法比已有的二进制及动态二进制反碰撞算法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随着RFID标签的大规模应用,标签的碰撞问题严重影响了RFID系统的性能,而防碰撞算法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基于查询树防碰撞算法查询次数多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混合查询树防碰撞算法( HQT)。该算法结合动态二叉查询树和四叉查询树的优点,根据标签返回的碰撞信息动态地选择二叉查询树和四叉查询树的询问机制,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同时减少了阅读器识别标签所需的通信量。仿真结果表明,其吞吐率提高到59%左右。该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特别是当标签数目多、标签ID位数长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随机ALOHA算法效率较低,确定性树型方法要求区域内标签数量不变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四叉树RFID防碰撞算法。在阅读器阅读范围内的标签根据不同的问询命令修改自身应答概率进行分组。阅读器采用比较碰撞位的四叉树算法识别应答概率为1的标签。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了算法采用四叉树识别的合理性。实例说明和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减少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查询次数和通信量,有效提高阅读器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0.
增强型四叉树RFID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四叉树及各类自适应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增强型四叉树防碰撞算法——EFFT(Enhanced four-fork tree )。该算法首先利用曼彻斯特编码准确定位出标签的碰撞位,对K位长度标签提取出其碰撞位形成新的k位标签UID信息,再采取动态四叉树进行识别。在MATLAB平台对EFFT算法、后退式二进制算法、自适应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大幅度减少了阅读器查询次数和传输比特数,同时也提高了吞吐率及系统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系统中的标签碰撞问题,采用混合查询树与多叉树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混合查询树防碰撞算法。在QT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标签序列生成器判断标签碰撞信息,结合八叉树询问机制,避免空闲周期和延迟时隙产生,减少碰撞以及标签冲突和系统开销。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优于QT、HQT算法,可减少查询次数和系统通信量,改进的混合查询树算法的识别效率较HQT算法提高46.1%。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普通二进制算法交互次数多、通信数据量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二进制防碰撞算法。新算法首先进行信息预处理,识别过程中只处理冲突位,并以待识别标签为叶子节点反向构建识别树,在叶子节点的父层实现标签识别。其在碰撞位连续或间断情况下均可有效认读标签。尤其当冲突标签数量较多而碰撞位明显小于标签长度时,其在交互次数、通信数据量和识别效率上均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模拟仿真、理论分析和算法实例验证了新算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霍华  王永杰 《计算机工程》2011,37(6):263-265
为解决RFID系统中的标签碰撞问题,在分析经典二进制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二进制搜索的改进算法以实现标签的快速识别。算法采用栈和队列技术、后退策略、碰撞位跟踪及并行处理思想,在碰撞处理中,读写器只需发送一个三维向量命令,标签以部分碰撞位参数为应答,减少传输数据量和识别次数;利用队列存储已识别的ID,将读写操作与碰撞处理并行,省去单独读写时间;采用模块并行处理,使读写器具有双核处理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减少传输数据量和识别次数上优于经典二进制算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冲突树的RFID自适应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娥  程载和 《计算机应用》2010,30(7):1728-1730
防碰撞算法是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提高识别效率的关键技术。在对二进制搜索算法及其各种改进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冲突树的标签自适应防碰撞算法(ACT)。算法首先判定标签反馈信息冲突位,然后把首个冲突位作为冲突树的新节点,也就是标签分组的依据,合理利用堆栈和后退索引技术,把首尾冲突当做进一步搜索的条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ACT算法通过去除空时隙,减少重复信息,降低了识别通信量,提高了标签识别速度,适用于标签数量多、标签信息长度较长的RFID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15.
莫磊  陈伟  任菊 《计算机应用》2017,37(8):2168-2172
针对射频识别(RFID)二进制搜索防碰撞算法搜索次数多、通信数据量大等问题,在后退式搜索树算法和时隙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计数型双时隙RFID防碰撞算法CBS。CBS算法根据标签中的时隙计数器和阅读器收到的碰撞位信息对标签进行逐级分类搜索,并将应答标签分为两组,分别在两个时隙向阅读器返回数据信息;且阅读器仅发送最高碰撞位位置信息,而标签仅返回最高碰撞位以后的数据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的后退式二进制搜索(RBS)算法相比,CBS算法搜索次数减少了51%以上,数据通信量减少了65%以上。CBS算法性能优于其他常用防碰撞算法,能大幅度减少搜索次数和数据通信量,提高搜索效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二进制防碰撞算法通信数据量大、存在冗余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二进制防碰撞算法。新算法在阅读器与标签的首次通信中首先进行信息预处理,后继识别过程中只处理冲突位,然后利用每次探测得到的碰撞位信息构造二叉树。最高碰撞位之前的部分后接一个“0”为左子树,最高碰撞位之前的部分后接一个“1”+两个最高碰撞位之间的部分为右子树,在叶子结点实现标签的识别。该算法从阅读器和标签两方面同时进行改进,减少了通信量,提高了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典型二进制搜索算法存在的搜索次数多、数据传输量大、系统识别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进制一维矩阵搜索防碰撞改进算法。该算法根据检测到的标签碰撞位信息构造二进制搜索矩阵,并确定相应的碰撞位对应值矩阵对标签进行搜索,通过对搜索前缀进行改进,使得读写器与标签之间传输量减少,且在标签识别过程中,碰撞位矩阵及其对应值矩阵需根据碰撞位的改变进行修改,以实现读写器对标签的连续搜索及识别。实例说明及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标签数目的增加,改进算法的搜索次数和总的数据传输量增加相对较少,系统吞吐率提高,可达66%~78%,系统的识别过程加快。  相似文献   

18.
王汉武  于涛 《计算机科学》2018,45(11):66-69
针对传统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在标签识别过程中存在的空闲时隙过多、阅读器与电子标签间的通信负载量过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 Improved Adaptive division Collision Tree algorithm,IACT)。该算法通过计算碰撞因子决定采用二叉树或四叉树。当采用二叉树时,若阅读器检测到碰撞位只有一位,则无需再次发送命令即可以直接识别出标签;采用四叉树时,阅读器首先发送一命令,要求标签返回最高两个碰撞位对应的编码,然后根据编码得到碰撞信息。在标签中加入计数器,使用最高两个碰撞位和计数器值作为查询命令,响应的电子标签将序列号的后缀信息发送给阅读器处理。算法性能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IACT算法能有效减少系统总时隙,降低了通信负载开销,提高了标签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