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墓坪滑坡体是清江隔河岩水库库岸大型滑坡体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滑坡。为了监测水库蓄水前后该滑坡体的稳定性状态,通过在滑坡体上埋设钻孔倾斜仪和布设外部变形监测网点等监测手段来进行现场现测。监测成果表明:水库蓄水初期诱发地震导致了(墓坪)徐家台次级滑坡体的剧烈变形,对滑坡体整体稳定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GPS),以甘肃省九甸峡水库燕子坪滑坡为例,通过对滑坡的监测位移进行分析,定量化研究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位70~100m阶段,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是不利的,蓄水至一定高度后,滑坡体趋于稳定;低蓄水位阶段,滑坡的稳定性受蓄水影响较小;水库蓄水引起的库岸失稳类型主要有3类:已有滑坡的复活滑动、形成新的库岸滑坡和库岸坍塌再造。  相似文献   

3.
茅坪与新滩滑坡体变形机理类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清江茅坪典型滑坡体稳定性,基于失稳前长江新滩滑坡实测曲线进行了滑坡体变形分析。清江隔河岩水库库岸茅坪滑坡体约有2350×104m3, 是由十分复杂的物质构成的典型滑坡体,而水库蓄水直接影响了滑坡体的稳定性;后部白岩底部采煤造成陡壁崩塌,又对滑坡体产生了巨大加载效应。通过监测茅坪滑坡体变形过程,类比长江新滩滑坡体在破坏前几个阶段的变形特征,为预测茅坪滑坡体破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郑敬罕 《水利科技》2012,(1):40-42,51
万安溪水库蓄水后,引起地质环境变化,导致岸坡表层岩土体变形位移,形成库区坝前右岸滑坡体。该文根据勘察、试验和变形监测成果,分析滑坡成因和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工程地质定性分析和稳定计算,并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滑坡体GNSS自动化监测具有巨大优势。通过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蓄水前、初期蓄水、运行期等不同阶段滑坡体的GNSS自动化监测资料,并结合现场巡视、稳定性计算对比及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全面分析了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水文站滑坡体在不同阶段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滑坡体在未蓄水前处于稳定状态;蓄水后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前缘滑体发生了小型次级滑动,坡体变形表现为浅表层土滑破坏,预计将以逐级方式产生滑塌,目前滑坡体基本处于稳定性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水库库岸稳定性监测中,经历了蓄水前、水库蓄水初期和水库运行期3个阶段全程监测。水库在初期水位上升中,库水通过岸坡裂缝、溶洞或断层渗透,使渗透压力增大,引起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而地震次生灾害作用又直接使滑坡体深部和地表变形加速,严重时可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滑坡体表面变形的监测。对于水利行业来说,水库的建设必须考虑影响水库蓄水区域的地质构造尤其是一些围椅状的小区域岩质滑坡,为了判断其是否有滑动和崩塌的风险,需要对其影响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变形监测。以喀斯特地貌某水库坝址附近一小区域滑坡体TH11为例,研究探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小区域滑坡变形监测的可行性,为其它水库建设过程中影响蓄水区域的滑坡变形监测提供另一种直观和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弥勒坝水库二号古滑坡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该滑坡体稳定性现状,通过分析水库蓄水后的稳定性及对工程影响,水库蓄水后水对滑坡体稳定性等影响因素分析论证,排除了水库蓄水后整体大规模滑动可能。  相似文献   

9.
赋存环境直接决定滑坡的稳定性,其中库水位涨落、暴雨及地震作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干海子滑坡体位于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水库调度过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是保障溪洛渡水电工程健康运营的关键。根据干海子滑坡体现场变形监测资料,运用二维极限平衡分析法,开展了滑坡体在水电站建设期、蓄水期及运营期的稳定性分析;并评价了赋存环境对干海子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可能的破坏模式、规模和临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前缘滑坡体安全系数明显小于整体滑坡体和中部滑坡体,蓄水期间随着库水位的上升,滑坡体的安全系数减小,导致前缘塌岸的风险增加;在一个运行周期内,滑坡体的最不稳定条件为库水位下降且遇到暴雨时;当有地震作用时,前缘滑坡体失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研究成果对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的评价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克莱德大坝为高100m的重力坝,建在需进行大规模处理的复杂地基之上。水库将淹没17个处于徐变或休眠状态的滑坡体坡脚,一些滑坡体有导致严重灾难的趋势。为降低水库蓄水对滑坡体的不利影响,对滑坡体采取了稳定处理措施。水库蓄水时埯对滑坡体和大坝进行大量的仪器观测,同时还需要对监测及大坝性能评价工作拟定周密的计划。水库蓄水按计划分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及评价工作与电站的商业运行截然分开。在水库各蓄水阶段以及蓄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水泊峡水电站的Ⅶ号滑坡体在汶川"5.12"地震作用下的复活机制。分析计算了滑坡体在水库蓄水前后的整体稳定性,表明水库蓄水条件下,水库塌岸会引起滑坡体稳定性下降;并根据计算结果针对稳定性较差的3号冲沟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周克明 《人民长江》2016,47(15):59-62
为了解某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古滑坡体的影响,对该滑坡体建立了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包括表面及内部变形、地下水位、降雨量及库水位,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GSM通讯。通过对滑坡体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认为该滑坡体目前基本稳定;当水库水位在149 m以上骤降时,地下水位滞后于库水位下降,不利于滑坡体稳定,应提高观测频次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华桥水电站为澜沧江上游第六梯级,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且分布有多处大型滑坡体,距离枢纽和居民区较近,水库蓄水后滑坡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滑移迹象。本文以拉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前期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利用阵列式位移计和测斜仪监测分析Ⅰ区潜在滑动带,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下限解法对该滑坡体在蓄水前和蓄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I区中部沿覆盖层局部剪出及中部至底部沿基覆界线剪出两种滑动模式安全裕度小,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存在局部蠕滑变形的可能,与实际监测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6,(7):95-99
水库蓄水改变了库区两岸的水文地质条件,造成库岸边坡稳定性也发生较大变化。以甘肃省九甸峡水库燕子坪28#滑坡为例,通过分析滑坡监测点位移变化,定量化分析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基于监测点位移的差别将滑坡分为Ⅰ、Ⅱ_1、Ⅱ_2和Ⅲ四个区,分析结果表明:1蓄水位较低的监测期滑坡较为稳定,整个滑坡变形遵循原有属性;2蓄水过程中滑坡具有明显的分块、分区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其稳定性呈稳定—较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趋势;3蓄水位在一定范围内,库水位下降有利于库岸边坡的稳定;4蓄水过程中燕子坪滑坡属于复活古滑坡。  相似文献   

15.
二滩水电站自1998年5月下闸蓄水形成水库以来.已安全运行了5年时间。总结了建库前后近坝库岸霸王山古滑坡体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并根据较长期的观测资料分析.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得出了滑坡体在水库蓄水前和水库蓄水后至今均处于稳定状态.并有一定的安全余度的基本结论。对后续观测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滩水电站近坝库岸霸王山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滩水电站自1998年5月下闸蓄水形成水库以来,己安全运行了5a。本文总结了建库前后,近坝库岸霸王山古滑坡体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并根据较长期的观测资料分析,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得出了滑坡体在水库蓄水前和水库蓄水后,至今均处于稳定状态,并有一定的安全裕度的基本结论。但考虑到坡体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并且,滑坡体距大坝又很近,它的稳定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较长时期不间断的有效监测仍十分必要。但为了节约人力和物力,可将观测频次适当降低,周期适当延长,若发现有异常时再加密。  相似文献   

17.
以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滑坡外部进行变形监测的方法确定滑坡的变形特征。结合库水位变化及降雨等影响因素,定量研究蓄水条件下库岸滑坡的水力触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分析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库岸滑坡的变形破坏是一个蠕变破坏过程,主要因素是较大蓄水速率的加剧条件下短时间发生的,次要因素是强降雨;(2)燕子坪滑坡主要是由于库水位上升和开挖公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滑坡体中部及前缘牵引后部滑坡体滑动。  相似文献   

18.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滑坡蓄水前后的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滑坡在蓄水前后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其危害是剧滑形成的坝前涌浪对大坝安全带来影响.本文通过对电站坝前滑坡体的勘察及变形监测资料分析,对滑坡的复活和蠕变特性进行了探讨,采用Sarma法对滑坡在水库蓄水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认为:滑坡在水库运行期处于极限平衡和缓慢的蠕滑状态,整体失稳产生剧滑的可能性不大.这对李家峡工程后期处理和正常运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雾江大型滑坡体长期处于缓慢蠕滑变形状态,危害涔天河水库建筑物安全,存在治理难度大、造价高的问题。通过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滑坡的滑移模式与现状稳定状态,反演了滑带物理力学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工程蓄水及运行时滑坡体的整体及局部稳定性。通过计算与仿真,进一步研究了滑坡失稳涌浪及淤塞的影响,最终系统地提出了滑坡体治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杨家槽滑坡体稳定性位移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家槽古滑坡, 体积约880万m3。在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兴建前夕,千余居民迁移到该滑坡体上居住。1991年地质初勘确认为基岩滑坡后, 开展了滑坡内部和外部变形观测。稳定性监测以仪器监测为主, 同时结合地质调查和宏观巡视检查。观测贯穿大堤蓄水前、蓄水期和运行初期全过程, 取得了滑坡位移、 降雨量、地下水、江水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6年来的大量监测资料表明,杨家槽滑坡体在库水位下降时, 滑舌部位仅出现微小向下位移, 滑坡整体稳定性尚好, 采取适当地表排水措施, 可不予搬迁, 但必须继续加强安全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