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荆州古城墙和南京明城墙都是明代建筑的产物,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和战争的洗礼依旧保存完好,是我国几千年来军事防御体系最高水平的代表。建城时两城的等级、历史沿革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若干差异,该文从城墙的历史起源、军事防御体系结构形制及建筑技术方面来分析比较,为进一步研究古城墙防御体系建筑形制和古城墙的保护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炜  任瑞龙 《华中建筑》2020,38(6):99-102
山城作为南宋时期宋廷于川陕地区为抵御蒙古进攻而修筑的重要防御工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较高的古代军事防御城镇营造技术与水平,是重要的军事文化遗产。该文以四川云顶城为例,结合南宋时期主要的军事防御思想,从军事区位、建城背景与历史、防御体系及文化价值研究等方面,解读云顶城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特征,探究云顶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荆州城地处江汉平原西南,是古代荆襄战区的重要军事城镇。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古城墙为基础,结合军事防御历史和城市建设情况,将古城空间防御体系分为长江工事防御、城墙防御、城内军事部署三个层级进行研究,剖析荆州古城防御空间的历史变迁、结构体系与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胡根根  张卫 《建筑学报》2023,(S2):24-30
以两宋城池为研究对象,将两宋城守典型兵书《守城录》作为数据源,使用KHCoder文本挖掘软件对其城池防御要素信息进行词频、对应性、共现网络与间接中心性分析,探讨两宋城守兵书的城郭防御重心、空间结构与防御机制,以还原《守城录》的城郭防御空间营建体系的完整性,并通过分析两宋筑城规范的城郭防御思想在两宋城池图中的体现,进一步解析两宋城池营建智慧与经验,对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的整体性认知、保护与营建历史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程质量》2004,(2):52-52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就考虑到如何进行防御,怎样具有防御保卫性能。大部分建筑、大多数城池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修建的。如住宅大墙、望楼、门楼望孔、炮台、角楼等等,都是军事防御性的设施;又如万里长城、关门、烽火台、狼烟台、便门、马道、垛口、角楼等等。在县城的建设中还有军事城、军粮城、战城等,同样是防御工程。此外,每建设一座城市,都建有城墙、城楼、堞楼、敌台、硬楼、软楼、马面、瓮城、望火楼、鼓楼……这些都是防御性工程。另外在大城之外,还建有羊马城、大的外城圈。城外的鹿脚、转射等等都是防御性的战略工程。还有吊…  相似文献   

6.
李严  张玉坤  李哲 《新建筑》2011,(3):118-121
长城防御仅靠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并不能阻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其强大的防御能力有赖于长城沿线驻扎的上千个屯兵城,即军事聚落,这些军事聚落分布在八千多公里的明长城沿线,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所制度下军事聚落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个层次,各层次军事聚落又具有相应的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7.
24 石峡关石峡关是大靖城的要隘,位于城比侧12.5km,是明代古浪东北的重要关隘,把守着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山口要道。峡口地势险峻,为河西走廊通往内蒙腾格里沙漠的必经之路。故此历代在此筑城建关,派兵驻守,成为河西地区的一处军事防御要地。石峡关不是一处孤独的险关,它扼守附近长城内外的众多隘口。主要的有:距长城约10km的陶家井、谭家井、赵家井、姚家井等,称为13个井;距长城约10km的(羊居)(羊吕)湖;距长城约15km的小海子、明沙嘴等;距长城约40km还有青羊水。这些隘口,都分布在大靖城附近。石峡关东通贺兰山,西抵民勤县,北达蒙古。古代为加强防御,在各隘口都派兵瞭望和守卫,遇有敌情可先报知石峡口,乃至大靖城的守卫者,预作防御准备。设防布局严密,形成防御体系。今关已不存,但在历史上,它为保卫该地区的和平安宁以及与蒙古人民的友好往来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象明  周典  于洋 《华中建筑》2012,30(4):189-192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长城城堡是长城沿线重要的军事类城镇,也是长城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该文以平型关关堡为例,阐述了长城沿线城堡内的主要空间要素:军事要素、文化要素、民居及其附属商业。论文指出长城沿线各类城堡正面临着历史文化信息不断丧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等重重困境。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长城沿线城堡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贺鼎  郑淳之  王子瑜 《风景园林》2023,30(4):115-122
【目的】北京长城沿线区域水环境复杂,在旱涝灾害威胁下长城堡寨聚落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水适应性景观。对长城堡寨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和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山地村镇聚落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根据降水量、城水距离对堡寨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提出水穿城、近水建城、旱地堡寨3种城水关系类型。【结果】归纳得出聚落为应对旱涝双重威胁、季节性干旱、季节性洪涝3种灾害条件,其水适应性景观相应形成台田模式、坑塘模式、沟渠模式3种景观模式,并总结不同景观模式下的空间模式、调蓄模式、作物类型和礼俗信仰。【结论】北京长城堡寨聚落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水适应景观模式。在传统水适应性智慧的指引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聚落选址布局、旱涝调蓄方式和礼俗信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水适应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宗堡建筑是藏文化地区一种特殊的传统建筑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兼具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功能.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对西藏宗堡建筑的建筑选址、功能布局、防御构筑以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系统性防御性设计进行分析,从层级空间布局、竖向空间结构和平战结合的交通系统三个方面阐述其军事防御设计的特点,并进一步以江孜宗山抗英战役,说明西藏宗堡建筑军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长城沿线戍边城堡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地区长城防御体系、戍边城堡布局方略及城堡形态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各类"城堡村落"演化与军事、生态、社会经济的关系,探讨了长城沿线"城堡村落"更新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军事地理学,在军事制度统筹下,考虑明长城沿线聚落的军事防御价值,提出4个影响军事聚落军事防御价值的评价指标,即高程、坡度、到长城距离、到水距离.研究北京地区21个军事聚落的空间特征并进行分类,定义优势设防型、主动设防型和被动设防型3种性质的聚落,进行军事防御空间价值研究,完成对明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历史、建筑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3)
明代大同镇为了加强和巩固军事防御体系,于嘉靖四十五年设立新平路,初步完善了镇、道、路、堡等各层次相统协的边防体系。尽管新平路驻兵规模较小,但它扼守宣大门户,不仅具有军事预警的功能,同时也是蒙汉经济贸易的通道,是民族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场所,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明代大同镇为了加强和巩固军事防御体系,于嘉靖四十五年设立新平路,初步完善了镇、道、路、堡等各层次相统协的边防体系。尽管新平路驻兵规模较小,但它扼守宣大门户,不仅具有军事预警的功能,同时也是蒙汉经济贸易的通道,是民族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场所,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荆襄行     
《Planning》2013,(6)
<正>5月下旬,我们一行5人应友人邀请,到湖北的荆州和襄阳,作了一次愉快的旅游。先说说襄阳。这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军事名城和文化名城,正如人们所说:"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该城有刘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20,(3)
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局面较为漫长,南北对峙的界限主要在汉水流域及其附近。始建于汉代的汉中,既作为汉水上游区域的城镇防御核心,又作为川陕战区的区域政治中心,其古城镇军事戍防空间适应性演化对现代古城更新与生长具有重要启示。文章聚焦于汉中古城适应性变迁过程,在详细明晰了汉中古城的历史沿革及区域性防御形成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汉中古城防御空间构成要素解析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分层级解读古城的选址布局、地理环境与城郭防御、街巷防御、建筑防御以及军事策略的空间特征演化模式,并根据汉中古城的防御空间适应性演化模式,对古城更新与生长的价值与意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周宁  蒋雯倩 《城市建筑》2023,(7):102-105
我国西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代王朝为加强该区域的控制衍生出大量的军事城市。镇远古城作为西南军事城市的典型代表,既是湘黔交会区域的防御核心,又是黔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其“一地两城”的城市格局对于现代古城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文章聚焦镇远古城的军事防御特征,在借助古城历史城池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镇远古城的历史沿革。文章以镇远古城中的府城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址布局、城池营造、水系建设三个方面剖析府城的安全体系构建模式,从而进一步从根源上把握镇远古城整体的营建策略,以期对西南军事城市延续古城风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常笛  李严  孔祥铮 《风景园林》2023,30(10):74-82
【目的】哈密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主要绿洲分布区,也是新疆现存长城军事建筑遗产最多的地区。该区现有研究集中于考古、历史、地理、社科等领域,尚未有长城军事遗产与自然景观关系的专题研究。为厘清绿洲资源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构成和军事建筑建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展开长城研究。【方法】实地踏勘并结合已有考古调查、古籍文献、ArcGIS软件,绘制各类绿洲调节范围内长城遗产分布图,模拟军事建筑与绿洲环境的关系。【结果】该区绿洲根据成因、形态和分布特点可分为3类。区域内的长城军事建筑择绿洲而筑、就地取材,形成了由点状泉水调节的山体防御线、由面状湖水调节的水体防御线和由带状河流调节的平原防御线,有军事防御和交通保障两大重要作用。总结出了该地区宏观军事防御体系和微观建筑建造的新类型。【结论】绿洲资源是干旱地区长城军事建筑修筑的重要驱动力和影响因子,绿洲的形态、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差异性,影响了宏观的长城防御模式和微观的长城单体建造,为今后长城军事体系和建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1,(5):125-128
高平是山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高平南的牛村是通往高平城的险要关塞,历史上即为兵家必争之地。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手段,从历史背景、选址与空间布局、院落街巷的组成、建筑形制及装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装饰等领域均呈献出了与地域文化、商业及军事防御等功能相对应的策略,通过总结与梳理,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6)
两宋时期两淮地区利用淮东多水、淮西多山的地势特点构建了独特山水寨防御体系,山水寨防御体系在历史上曾承担着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乡民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淮山水寨的历史发展、分布特点、空间形态、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现存山水寨遗址及其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两淮山水寨聚落空间特点与防御特征,明确两淮山水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