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站油田地应力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庆长垣西部新站油田属于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油田注水开发主要矛盾是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并且见水井没有明显的方向性,注采系统调整难度大,油田稳产难度大.为此,通过井壁崩落、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等方法,对新站油田地应力进行研究,搞清了新站油田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为NE71.4°~100°,近东西向,从而明确了新站油田裂缝发育方位.应用地应力研究结果,新站油田宜采用矩形五点法或菱形反九点法注采井网注水开发,近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油井要慎重压裂.  相似文献   

2.
新站油田低渗透、非均质性严重,天然裂缝发育,注水开发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多方向见水,治理难度大。实践表明,以无源微地震测试结果为基础的拟泊松比法确定的注水压力上限能够较好地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站油田整体调剖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大庆长垣西部新站油田由于储层裂缝发育,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裂缝没有明显主方向,且见水井没有明显的方向性,油田调整难度大。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优选矛盾突出的区块进行整体堵缝调剖试验,探索治理水淹井和含水上升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整体调剖在新站油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裂缝性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沿裂缝方向油井见水早,水淹快,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本文结合XX油田裂缝发育特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应治理对策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对改善裂缝性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裂缝监测技术在安塞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塞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有效渗透率仅为0.49×10-3μm2,储层物性极差,平面非均质性强,微裂缝极其发育,裂缝的存在对油田开发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增加了油层的吸水能力,弥补了渗透率的不足;一方面导致注入水单向突进,油井含水上升快,并很快水淹,而裂缝侧向油井见不到注水效果.针对出现的矛盾,通过开展裂缝监测工作,弄清了裂缝发育方向及裂缝侧向压力驱替规律,在此基础上,实施沿裂缝强化注水和加密调整等措施,缓解了开发矛盾,提高了安塞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孙美荣 《采油工程》2005,(4):12-13,23
新站油田储层裂缝发育,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裂缝发育区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快。为了更好地认识该油藏的水驱状况,进一步了解储层张开裂缝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开展了井间示踪剂试验,初步揭示了开裂缝分布规律,为改善裂缝发育油层注水开发棼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胡尖山油田安201区长6油藏2009年规模建产,因裂缝发育,暴露出主向油井水淹,产量递减快等矛盾。2010年通过注水井深部调驱治理,开发效果依然较差,油藏仍存在地层能量不足、侧向井见效比例低等矛盾;因此2011年7月开展沿裂缝侧向加强注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发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同类油藏注水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肇油田提高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新肇油田葡萄花油层裂缝发育,同步注水开发后出现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提出了改善裂缝性油田的关键是确定储层裂缝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使储层基质受效。提出了应用无源微地震法判定储层裂缝发育状况,改变传统的以区块为单元确定注水压力上限的方法,应用泊松比法对区块水井逐井进行计算,确定合理的注水压力上限,并实施线性注水、温和注水、短宽缝等试验,减缓了油田的递减。总结新肇及类似的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在开发初期首先应确定储层裂缝的发育状况,在合理布井的同时,采用沿裂缝方向温和注水将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石油化工应用》2016,(3):76-80
黄3长8油藏作为姬塬油田的主力开发油藏,自投产后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低、压力保持水平低、局部裂缝发育等问题。针对初期开发特征和开发矛盾,本文通过动态分析法、理论计算法和矿场实验法对黄3长8油藏进行了初期注水政策和储层改造评价,确定了合理的注水强度、井底流压和储层改造方式,为下步稳产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低压裂缝性油藏的开发面临着地层能量需恢复、人工注水易突进的双重矛盾,其开发难度大。针对坪北油田低压裂缝性油藏、且还具有特低渗透的特点,在该油田开发部分井实施早期注水(先期注水和同步注水)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认识,可为同类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庆油田储层属于典型的低渗透,需要注水进行开发,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部分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含水不断上升,给油井增产改造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长庆低渗透储层特征、开发现状、见水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形成了注水井深部调剖、油井堵水、堵水压裂、裂缝深部暂堵酸化等中高含水油井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目前在现场应用61口井,取得了较好的措施效果,为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中高含水油井提高单井量进行了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12.
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场预测软件研究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飞  翁定为  李阳  于永波 《石油学报》2007,28(4):130-133
综合考虑初次裂缝的存在以及油气井的生产对原应力场的影响,研制了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场的预测软件。运用该软件考察了新站油田7口井重复压裂前的地应力场,对其中4口可能发生重复压裂裂缝转向的井实施了转向重复压裂。在现场施工中,用地面测斜仪监测了裂缝的形成和扩展过程,压裂后用数值模拟方法拟合的各井生产历史动态表明,试验井发生了重复压裂裂缝转向,证实了地应力场预测软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储渗模式及其开采特征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下奥陶统缝洞性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次生裂缝或溶蚀孔洞是其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为更好地认识此类油蔽的开采特征,根据储集体内缝洞之间的组合关系,提出了6种储渗模式。从缝洞性储集体的类型角度分析油井的开采特征,结果表明:钻遇裂缝溶洞型储集体的油井一般见水前高产稳产,见水后递减幅度最大;钻遇溶洞裂缝型储集体的油井产量中等,见水后产量递减幅度较小;钻遇裂缝基质型储集体的油井对开发贡献很小。结合油井开采特征,用统计方法预测了储集体的平面分布。与储集层建模结果对比,二者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长庆油田水平井进入规模开发以来,随着开发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水平井单井产量大幅度提高,并实现了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但也出现了部分水平井递减快、产量差异大等问题。以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规模开发典型区块——姬塬油田L 1 区为例,结合静态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水平井投产初期产能的影响因素、注水见效特征及见效周期影响因素;通过对水平井与直井的含水变化规律及递减规律,对水平井不同见效、见水情况下的含水及递减特征进行分类分析, 明确了影响水平井初期及后期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压裂改造参数、注水方式等,建议应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机理研究和国外矿场实践表明,C02驱油可以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在腰英台油田进行7注30采的CO2驱油试验,注气1a后,16口油井不同程度见气。针对试验区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的地质特征,结合油井见气前、CO2前缘突破到井口、气量稳定与上升、接近气窜前后和严重气窜等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系统分析了CO2驱油井的见气规律。研究认为裂缝发育方向上的油井优先见气,快速气窜;沉积微相是控制C02平面运移方向与速度的主要因素;同一沉积微相上,储层物性好的高渗带是C02黏性指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紧密跟踪动态,建立腰英台地区油井的气窜标准,剖析了不同见气阶段生产特征的内在原因,给出气窜井与气窜井组的监测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塞油田是开发30年的"低压、低渗、低产"老油田,大量油井目前已逐步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仅靠常规增产工艺稳产难度大。目前对中高含水井的改造较为谨慎,不同见水类型下可选工艺仍存在盲区,降水增油方向仍不明朗。针对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不同开发特征及见水类型,开展了改变相渗压裂、堵水压裂等几种进攻性措施,以及化学堵水、二次固井等维护性措施,实践证明各项工艺在不同见水类型井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尚不存在一种工艺可解决不同见水特征下油井的降水增产问题,须因地制宜针对性地选择有效工艺方能取得较好的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朝阳沟油田构造裂缝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岩心和露头裂缝发育特征观察和统计工作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动态,应用岩心古地磁定向等室内实验方法,利用水力压裂等现场资料对朝阳沟油田扶杨油层古今地应力场及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认为,扶杨油层发育以东西向为主的多向性构造裂缝,油田开发初期近东西向显裂缝导流能力最强,为最有效裂缝组系。随油田压力场变化,裂缝有效性也随之改变,出现多方向见水及水淹现象。低渗透油田开发注水压力界限是控制不同方向裂缝组系的张开度。  相似文献   

18.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非均质严重、地下原油粘度大。经过20多年的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二次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实践表明二次聚合物驱能较好地改善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普通稠油油藏二次聚合物驱是国内第一个开展二次聚合物驱的单元,其成功经验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