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提出废气流中DCM蒸汽冷凝回收条件:蒸汽分压必须大于或等于其饱和蒸气压,抑或蒸汽的质量浓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其饱和蒸汽质量浓度。由于DCM的沸点较低,假如气相中DCM蒸汽质量浓度较稀,在冷凝过程中必须使用较冷的冷凝温度。由于能耗太高,该法既不推荐也不可行。文中同时提出,适当提高废气流总压,DCM分压随之提高,不但提升其冷凝温度、有益于DCM的冷凝回收,而且还有益于后序的活性炭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油厂浸出车间用于溶剂回收的冷凝设备,因考虑到冷凝效果好、占地面积小、布置方便常采用立式列管冷凝器。在设计立式冷凝器时,冷热流体的流程选择,即冷却水流经管内(管程),溶剂蒸汽流经管外(壳程)好;还是冷却水流经壳程,溶剂蒸汽流经管程好?目前意见尚不一致。还有人认为浸出车间所配备冷凝器的冷凝面积愈大愈好,这种提法是否适当?这些问题都关系列冷凝器的设计和使用是否合理,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浸出油厂对溶剂蒸汽及混合蒸汽冷凝使用循环水冷凝器的普遍情况,设计了卧式喷淋浸泡式冷凝器,经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减压膜蒸馏(VMD)过程能耗高、蒸汽冷凝耗水量大的问题,设计了减压分级式多效膜蒸馏过程(MEMD).其特征是将传统膜蒸馏过程中的水蒸汽冷凝与原水加热过程耦合,在MEMD过程设立分级式多效蒸发区;级内的冷凝换热器与膜组件串联连接,由换热器管程内的补充料液回收MEMD过程所产生的蒸汽潜热.实验研究了系统真空度对VMD过程的影响;探索了主蒸发区膜面积、多效蒸发区换热器壳程进液流量及真空泵抽气量对MEMD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蒸发区膜面积为0.10 m2、真空泵抽速为2.0 L/s时,当量膜通量比相同主蒸发区真空度下VMD的膜通量高22.3%;采用抽气量更高的真空泵(抽速为4.0L/s)时,膜蒸馏的当量膜通量增加了8.2%,蒸汽相变热回收率增加了7.3%.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在不断扩大,诸如化工、医药、造纸、印染行业.而近年来,随着能源供应的紧张,二次蒸汽的回收利用,作为蒸汽供热系统的重要节能措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l 二次蒸汽的产生过程由水蒸汽的性质可知,水的沸点温度(也称饱和温度)随着压力升高而升高;相反,当压力降低时沸点温度也相应降低。如当蒸汽压力为大气压力时水的沸点温度为100℃,1.0MPA(绝压)时水的沸点温度为179.88℃.同时我们也知道,蒸汽在压力不变时,冷凝放热,如果只放出汽化潜热,则蒸汽凝结水为该压力下的饱和水,温度仍为179.88℃.当凝结水减压到大气压时,(如通过疏水阀进行排空或进入凝结水回收管道时),水的温度将随压力降低而降到大气压下的饱和温度即100℃。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壁面气溶胶颗粒层对蒸汽冷凝液生成行为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可溶气溶胶沉积竖直壁面上的蒸汽冷凝过程开展研究。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建立了蒸汽冷凝实验平台并开展实验,观察冷凝液的发展规律,给出了冷凝速率、颗粒沉积密度对冷凝液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竖直壁面凝液演化经历液滴生长、液滴滑落和水流发展等过程,稳态冷凝液分布包括水流、液滴和薄水膜3个区域。高冷凝速率或高颗粒沉积密度环境下,液滴生长时间更短、凝液演化速度更快,随着冷凝速率和沉积密度的增加,水流的数量及其所占面积份额均增加。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气溶胶冲刷模型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用水蒸汽诱导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初生态膜在水蒸汽中凝胶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结合膜在不同湿度下质量变化和表面液滴层的红外光谱图,研究了蒸汽诱导法成膜的具体过程.结果表明,蒸汽诱导法制备PVDF膜的成膜过程存在着溶剂和非溶剂的迁移,刚开始是非溶剂水的迁入占主导地位,膜质量增加;此后,溶剂与非溶剂的挥发逐渐占主导地位,膜质量在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少,最终稳定.湿度较高时,溶剂与非溶剂扩散速度较快,膜的凝胶速度较快;湿度较低时,膜凝胶速度则较慢.膜表面和断面电镜照片表明,随着膜在蒸汽中停留时间的延长,蒸汽诱导法最终形成的膜为粗糙多孔表面及对称的断面结构.  相似文献   

8.
空调冷凝热回收热水供应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空调冷凝热与热水供应负荷之间的不平衡性问题是制约空调冷凝热回收热水供应系统(Heat covery Hot Water Supply,System,HRHWS)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香港地区中高档旅馆空调冷凝热的动态模拟以及对热水供应变化规律的研究,归纳出系统四种典型运行工况,直观展示出两者在时间和品位上的不平衡性.引入热泵、蓄热装置(包括蓄热水罐和消防水池)等技术措施,提出两种较为可行的HRHWS系统方案,从方案创新的角度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尼龙66盐公司采暖、空调水系统及冷凝液换热系统的工艺改造,实现了由低压蒸汽向回收冷藏液采暖优化转变,充分利用全公司的生产废热,节约了大量能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认识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输运与冷凝的复杂耦合现象,本文研究了针对冷凝及组分输运的实验装置.利用Star-ccm+软件在宽氦气浓度、宽蒸汽浓度条件下,对单一传热管外蒸汽冷凝及气体输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相应的验证实验,提出了用于评估冷凝作用下混合气体氦气分层的经验判别式和理论判别式.模拟结果揭示了蒸汽冷凝作用下氦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形成稳定的氦气分层,关联式判别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超市制冷系统冷凝热回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超市制冷机组在制冷工况下运行时要向大气环境排放大量的冷凝热,本文对冷凝热回收制冷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应用在超市制冷系统中的热气回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制冷系统设备、热回收装置以及辅助设备等。热回收装置的关键设备是换热器,用来回收压缩机组排气热量,包括显热和潜热部分。对该系统节能和制冷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对热回收制冷系统在加热工况、供热工况及对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节约更多的能源,使冷凝热得到更合理的应用且降低能耗,同时,使用该系统也可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改善制冷压缩机组的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空调冷凝热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空调冷凝热热回收的研究现状,就各类空调冷凝热热回收的原理及可行性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空调冷凝热热回收的研究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双溶剂精制法回收废润滑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环氧氯丙烷和糠醛组成双溶剂,研究了糠醛精制和双溶剂精制两种方法在回收废润滑油中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双溶剂精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剂油体积比1.0,V(环氧氯丙烷)∶V(糠醛)1.5∶1;糠醛精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剂油体积比1.5。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回收的废内燃机油的总回收率达到73.95%,回收油的粘度指数为118.4。采用双溶剂精制法回收的油品质量比糠醛精制法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验结果表明:作为淬火介质使用的聚醚(903)水溶液中,1%聚醚浓度是一个临界浓度。即在1%聚醚浓度以下,通过增加蒸汽形成核心,使水溶液的蒸汽形成速度增加,同在1%聚醚浓度以上,通过增加隔离膜厚度,降低水溶液蒸汽冷凝速度,提高蒸汽膜的稳定性,增加蒸汽膜的厚度,使介质的冷却速度降低具有同样的作用。我们认为,选择合适的低浓度(指小于1%)聚醚水溶液来代替高浓度(指大于1%)聚醚水溶液作为各种钢材及有色金属工件热处理时减少变形和防止开裂的淬火介质是完全合理的;对减少一次投资费用(8.5元/公斤)在目前暂时货源供应困难情况下,对推广应用这种新型塑料淬火剂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916年,Nusselt 提出了纯饱和蒸汽在垂直和水平管外冷凝时平均传热系数的理论关系式。在教科书中,至今还没发现有人推导公式(2),本文采用 r-函数由(1)式推导了 Nusselt 公式(2)。  相似文献   

16.
减压膜蒸馏过程与热泵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缩式热泵回收减压膜蒸馏(VMD)过程的相变热,用于加热减压膜蒸馏系统原料液,并研究VMD过程与热泵耦合技术,以获得二者耦合工作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组件进膜温度为70℃、膜组件面积为0.1 m2、膜蒸馏系统的进料流量为2.0 L/min、原料液加热循环流量为2.3 L/min、蒸汽冷凝循环流量为1.6 L/min、真空度为0.09 MPa条件下,热泵COP为3.08,膜通量为17.8 kg/(m2.h),产水电导率小于10μS/cm.这说明热泵较好地回收减压膜蒸馏过程中的蒸汽潜热,达到了能量循环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不同链段长度的聚苯乙烯-b-聚2-乙烯基吡啶(PS-b-P2VP)在氯仿或者四氢呋喃中溶解后,其薄膜在乙醇蒸汽中退火的自组装行为。主要研究了混合比例、溶剂、以及蒸汽退火时间对薄膜自组装的影响。研究发现改变混合比例、蒸汽退火时间可以有效调控薄膜自组装的结构和尺寸,得到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尺寸的自组装结构;相比氯仿,四氢呋喃更有利于混合体系薄膜自组装的相分离。  相似文献   

18.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过程排出大量的含有溶剂(二甲基甲酰胺)的废空气。本文报导了从上述废空气中回收该种溶剂的方法。设计的水吸收一减压蒸馏联合流程可以有效地回收废气中所含溶剂的90%以上,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并避免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饱和氮气在V型纵槽管内冷凝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V型纵槽内强化饱和氮蒸汽的冷凝换热做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管内光滑表面的平均冷凝换热系数在低热流下与努塞尔的理论计算值相一致,在高热流下由于凝液波动引起层流假设的偏离,实验值比理论值高20%左右;在给定内径下,管内纵槽数目对冷凝换热效果有较大影响,当内径为20毫米,槽宽与槽深比(P/H)为2时,纵槽数为32的平均冷冷凝换热系数比管内光滑表面高三倍以上;槽数为32,36,40的平均冷凝换热系数的实验值与理论值都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考察气体流速、壁面过冷度、换热面高度和气体压力对含空气蒸汽冷凝换热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基于COPAIN试验装置和CFD软件STAR-CCM+中的扩散理论冷凝模型,在主流流速0. 1~3 m/s、壁面过冷度4℃~50℃、换热面高度0. 5~6 m以及气体压力0. 1~0. 6 MPa的条件下讨论了冷凝换热特性。研究表明:冷凝换热系数在主流流速小于0. 5 m/s的自然对流主导区内几乎不受速度的影响,换热系数相对偏差在6. 7%以内;壁面过冷度的幂指数可用空气质量份额和过冷度的函数来表示且幂指数范围为-0. 008 3~-0. 367;换热面高度在1 m以内时对冷凝换热性能有明显影响;不同蒸汽质量份额条件下,冷凝换热系数与压力的0. 64次方成正比。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冷凝传热性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这对进一步认识含空气蒸汽冷凝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