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正改变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目前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存在的编制系列不完善,提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结合目前国内正在兴起的同时也是代表城市规划新趋 势的都市圈规划,提出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框架,并以哈尔滨大都市圈为例,试图对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同 时就都市圈规划的框架、实施管理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培育型都市圈发展阶段不成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分工不成熟、基础设施不足等特征,本文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为例,提出培育型都市圈空间协同发展路径,包括空间协同发展意义和协同发展思路。据此提出共治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共推基础设施高效衔接策略,以此为培育型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9  
张伟 《城市规划》2003,27(6):47-50
以江苏省开展的三个都市圈规划为例 ,探讨了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了都市圈规划的背景、地位、类型 ,提出了都市圈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都市圈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的重要城镇空间组织形式之一 ,是当前新城市区域规划的主要代表。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域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网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协调管治、协调措施和政策研究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外既有实践探索,重点探讨我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和作用、空间范围界定、规划原则、编制重点和编制管理等核心问题,认为我国都市圈规划定位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基本属性并兼顾发展规划,空间范围划定应综合考虑地理的邻近性、功能的关联性和行政的完整性,规划组织编制则强调上下结合和平等协商,技术思路重在建立开放平台、聚焦...  相似文献   

5.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规划目标因其本身发展问题的差异而具有阶段性,雏形期都市圈规划以培育都市圈为主要目标。本文系统总结了雏形期都市圈规划的思路和重点,并介绍了徐州都市圈规划的空间组织、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我国都市圈发展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协同治理,从而促进都市圈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期以"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为主题,聚焦都市圈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多地开始了都市圈治理的探索实践,随着国家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正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调控单元。作为城镇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域空间,新时期都市圈的治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文章回顾了过去我国都市圈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瓶颈制约,借鉴国际都市圈治理的典型经验,探讨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和新方向,提出新时期都市圈治理应遵循“平等协商、同城发展、互利共赢”的逻辑,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建立全方位协调机制;国家应以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和统计制度改革,开展都市圈发展综合试点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刘合林  唐永伟  慈慧  王智勇 《规划师》2023,(12):101-107
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具有独特价值,在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向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亟待建立新的规划响应机制。引入协同规划理念,全面梳理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的多维特征,明确其协同规划的理论逻辑,包括发展与安全相统筹的价值逻辑,空间与功能共融合的组织逻辑和同编共谋共同实施的行动逻辑。基于对规划核心难点的判断构建3大解决策略。同时,结合武汉市江夏南部区域实践,从发展格局协同、目标定位协同、产业共链协同、空间板块协同、共同行动协同、事权权限协同等6个方面构建了协同规划的核心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20,(8)
从部委体制改革到"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及相关学界对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热度高涨。文章首先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空间性规划的形成与演变,并将其划分为计划经济下的空间"落实""双轨制"下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增长主义"导向下的空间依据、"多规冲突"下的空间管制矛盾并发及"生态文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五个阶段;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及可视化表达,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概括为内涵逻辑及范式研究、编制体系研究、编制技术方法研究、管理体制与立法研究四个方面;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应在理论方法、规划体系、实践探索及学科发展四个方向展开深入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和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格局中承担承上启下作用的地理区域、经济区域和政治区域,政府政策与都市圈建设发展具有紧密关联,把握我国都市圈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特点及薄弱点,对完善都市圈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政策阶段—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都市圈政策演进脉络与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相关政策的总体格局、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都市圈政策演进可分为科学探索、改革重塑、深化推进3个阶段,都市圈政策目标由重引导培育向多领域协同转变,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结构失衡、匹配错位等问题,且不同省级地域在政策目标内容和政策工具运用上具有明显差异。最后文章在总结都市圈规划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从均衡优化政策结构、政策多维统筹匹配、分类分地域精细施政3个方面提出都市圈政策制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和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新时代,南京、济南、哈尔滨等城市被国家点名"省会作用不够"。这些省会城市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普遍面临行政区划掣肘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往往也成为各地规划建设都市圈以及推动都市圈实现一体化发展、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抓手。基于合肥、西安、成都、南京等典型省会都市圈发展与规划案例分析,文章理清了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行政区划困境表征,以及服务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模式、适应性规划策略及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机理,并结合济南都市圈规划建设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及优势条件分析,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的济南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策略,包括强化核心、动能转换、区位再造、文化协同、生态共治,以期为西安(西咸)、兰州(兰白)等同类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中城市群空间协调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虹  彭翀  顾朝林 《城市规划》2007,31(10):48-51
通过对国内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的分析和辽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的实践,提出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应从城市群整体、都市区、城镇个体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都市区层次应作为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内容,重点进行研究。都市区空间规划主要通过对都市区内城镇个体的相关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协调,以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绩效--多中心网络结构的解释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韦亚平  赵民 《城市规划》2006,30(4):9-16
基于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经济解释,提出了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对空间结构的理解,提出了空间结构的绩效测度方法;此外,提出了高密度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四种模式,并指出当前中国都市区发展在空间结构方面的矛盾,以及结构引导、控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撤县设区"实质是都市区治理思维下的再集权过程。选取宁波下辖区奉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撤县设区背景下奉化如何应对在宁波都市区中的角色转换。分析奉化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都市区治理思维下的总体发展思路,从都市区网络嵌入的视角,多维度阐述奉化未来城市功能提升的逻辑路径,包括都市区重大发展资源的争取和导入、都市区多层次中心网络转换下的自我中心化,为今后类似城市"撤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章光日 《城市规划》2003,27(5):33-37,92
首先对都市区的概念内涵、空间特征、形成条件等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指出都市区是城乡居民共同的生活地域空间 ,它直接反映了城乡居民的居住—工作、居住—购物、居住—游憩等关系 ;接着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特点 ,指出未来 1 0~ 2 0年是中国大城市向都市区过渡即都市区不断形成、发展乃至完善的关键时期 ,都市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都市区也将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新领域。文章还重点对中国开展都市区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了分析 ,并对都市区的研究、规划、调控、管理等提出了建议 ;最后指出都市区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界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与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它的成功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还关系中国城市规划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郑雪玉 《福建建筑》2010,(7):13-14,2
本文在研究福州空间布局基础上,承接福州大都市区"T"型空间发展结构,提出福州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发展策略,进而对其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晓东  童宗煌  林飞 《规划师》2007,23(1):78-81
都市区将成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空间载体,温州较早就提出了都市区规划,都市区规划的实施又是当前转型期整合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的战略选择.温州都市区规划实施存在着城市区域的整体规模效应还未显现、产业发展不适应都市区功能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应从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强化与提升城市功能,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推进都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 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 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 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 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 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 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 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 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 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 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 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 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 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 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 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 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 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 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 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