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一)、与大地相连人的生活是居住建筑艺术的母体。作为制约生活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决定居住建筑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产生了窑洞民居艺术,这种寓于大自然之中的民居形式,处于色彩调和的阳光下富于阴影的变化。在幽静及古色古香的窑洞村镇中,不能不让人得到粗犷、淳朴、豪放的感觉和领略以高原景色陪衬那长满绿色青苔的朴素的黄土质感美。窑洞民居反映了建筑艺术与自然、建筑艺术与传统的关系。无论是它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它与传统的关系,都不仅作为构成窑洞建筑内在的主题出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窑洞砖拱窑洞作为居住建筑,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了。自有人类以来,最早就是掘穴而居,穴就是窑洞的原始的形式,嗣后,又依山就势掘成窑洞,一开始窑内并无衬砌,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中认识了自然,整体山的拱形受力状态决定了窑洞的形式,这就是长期以来,半园形窑洞给人们深深的印象。当人们有了砖石等建筑材料以后开始修建独立的居住建筑时,仍沿用了窑洞的传统概念,围绕着半园形拱作为唯一的建窑形式,这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也是人  相似文献   

3.
西湾古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村中现存清代和民国时期院落30余座.2003年,西湾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居住建筑依附着山体层层向上,格局规整,形式丰富,装饰精致,整体大气恢弘,是窑洞民居的典型,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湾古村居住建筑的院落组合、建筑型制及典型院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黑龙江北部地区海伦市东太村为研究对象,从居住文化传承和民族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度解析现存庆尚道型朝鲜族民居空间形态特点,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建筑文化振兴.改造在最大化保留传统居住空间形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新设计,进行老旧民居新需求的现代化改造.本次研究的成果将用于东太朝鲜族村老旧民居改造项目设计,同时也减少了民族村改建项目过度雷同下的本土居住文化缺失现象的发生,对保护当地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官沟古村位于阳泉市西郊,村中居住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落、形制严整、装饰精美,是山地窑洞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着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官沟古村居住建筑的组织模式、院落形态、构成元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踏入陕北这片土地,仿佛灵魂突然苏醒,不仅仅有种炎黄子孙回归故里的感觉,更主要的是进入了人类最初的生存场景:黄土高坡那若隐若现、层层叠叠的窑洞,似乎既是现代人一种原生态生活状态,也是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居住的一种延续与再现。  相似文献   

7.
余琪 《建筑学报》2004,(10):29-31
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村民住宅设计应当能够承转接合传统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文章分绍的三个住宅设计方案以多样化的庭院为载体,承载农民在逐渐远离土地的过程中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同时对住宅的生态设计、节能设计提出可行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前言山西地处西北黄土高源东部边缘 ,黄土覆盖层有相当的厚度 ,上古时代人类就有凿穴为居的传统习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窑洞民居为黄土地区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在自然环境日愈恶化和土地状况紧张的今天 ,利用窑洞的优点建造新型的窑洞村落 ,将解决土地利用中的诸多矛盾。窑洞这种生态住宅形式的规划设计在有条件的山村建设中势在必行。一、概况古县城关村为古之岳阳县城 ,岳阳因处霍岳山脉之阳而得名 ,传说大禹治水之地。 73年另辟新县址迁入异地 ,称为古县 ,岳阳县旧址即现名为城关村。本村位于岳阳山余脉之端 ,背阴向阳 ,村址地势由北…  相似文献   

9.
黄土窑洞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建筑形式,它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隐涵着的永恒之道。论文结合延安枣园村的规划设计,通过对窑洞居住形态、当地生活方式、枣园文化环境的三个方面──纪念地文化、乡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分析,以及对枣园基本生活单元设计构思的介绍(涉及生活单元模式、平面与空间组织、环境与单体建筑设计等)。尝试吸取传统手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三门峡高庙乡唐洼村地区传统窑洞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测试等方式,总结其内部空间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不同进深窑洞潮湿问题提出改善内部环境设计策略,使窑洞建筑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晓萌  汪永平 《华中建筑》2011,29(6):148-150
西藏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根据笔者对阿里窑洞的调研发现,用于居住的窑洞和用于修行的窑洞数量最为众多,并且是阿里窑洞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该论文主要阐述和比较这两种窑洞在形式上的相似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窑居的演进与合院式住宅的定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典型的风土聚落静升村为例,针对传统窑居的演进与定型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中的控制性因素。通过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分别探讨了靠崖窑在选址、空间与环境方面的特征;火炕在窑居生活中的核心作用,敞院对靠崖窑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风水禁忌对宅院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窑洞与火炕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居住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在,以“大游年法”为代表的风水理论与传统生活禁忌则从心理与实践两方面导致了合院式住宅的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3.
传统窑洞民居属于生土建筑的一种,生土地坑窑民居作为常见的窑洞民居的形式,在我国陕北地区、豫西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地坑窑内冬暖夏凉,但也存在湿度过大、采光不足的缺点。针对窑洞内部居住适宜性的不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从室内物理环境(包括热环境与光环境)入手对其居住适宜性加以分析,并结合照明软件DIAlux给出可供参考的光环境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1.概况 西河阳村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渤海湾畔、莱州湾东的滨海平原上,夏代属青州,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南北朝始置黄县,1986年撤黄县设立龙口市,该村今属龙口市诸由观镇,村庄户籍人口逾千.明初有徐姓迁来本地居住,因位于河阳村西,故名西河阳村,村周农田果林环绕,大片濒海平原滩涂是传统葡萄酒酿造业的重要葡萄产区.  相似文献   

15.
<正>柏社村,位于关中腹地的三原县,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村落,但却安放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上山不见山,人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柏社村地坑窑洞的真实写照。来到地坑窑前,俯瞰院内,桐树、梨树挺立窑院中央,孔孔窑洞分布四周,除了方便住人,窑洞内"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柏社村有着200多孔保存完好的地坑窑洞,每个窑洞面积都在上百平方米以上,因而坐拥"中国古窑第一村"的美誉,还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这里便是"为农民而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16.
陕北延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发展红色旅游业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窑洞民居逐渐被抛弃和遗忘。革命旧址中的窑洞作为延安红色旅游的一个特色正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中从人文历史和政治经济角度探讨了旧址中窑洞的传承价值和保护意义,总结出窑洞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在窑洞保护加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择得天独厚呈如愿生活——简介INTRODUCTION本案位处大运河畔,太湖西路与盘蠡路交汇处,正踞吴中核心之位,承袭东方居住情感,乐享自在生活商圈,畅达便捷交通。本案设计中融入了大师的设计理念——让建筑消失,不再强调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而是追求看似柔弱,却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意境与美感的建筑。为了强化空间的"意",弱化"形",景观在建筑前方设计了一方镜面水池,  相似文献   

18.
一、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住居是从巢居、穴居开始的,最初利用自然的洞穴遮风蔽雨,消热御寒,躲防毒虫猛兽的侵害.至今广泛分布于陕甘宁青晋豫冀新的靠山式、半地下式和下沉式黄土窑洞,就是人类原始穴居延续到今天的产物,也是人类很早就学会利用地下空间的佐证.我从1980年参加我国窑洞及生土建筑的调研工作,考察了不少地方的窑洞,实践说明,窑洞民居具有就地取材,自力可建,节能节地,冬暖夏凉等优点,在生产力还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利用地下空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在我国黄土地区形成了不少地下村落,如甘肃的平凉、庆阳,山西的平陆、风凌渡,陕西的乾县,河南的邙山等地,出现了不少“上山不见山,进村不见村,窑洞土中挖,村落地下存”的地下窑洞村落.在新疆的吐鲁番有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在这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生活质量及居住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长,土地面积日趋宝贵,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势在必行。因此,人们无论在房屋的造型,还是在居住的内外部环境设计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迫使设计人员在对村镇住宅设计上要逐渐转变较传统的营造思路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以改变过去院大、房多、占地面积大,实际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新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建筑,就是既要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标准,又要满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我国有9亿人居住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因地制宜条件下,逐步提高乡村地区居住建筑与环境的腱康水平,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住建筑形态,隐含有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继承和发扬传统窑洞民居中的绿色生态建筑经验,创造适合于当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住宅,是建筑学人的责任,为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