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生物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痕量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的检测中,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准确性、检测范围、灵敏度等检测性能是近年来的重点研究内容。掺硼金刚石(BDD)电极基于其优异的物化性质,是目前生物传感器理想的基底材料之一,但其存在价格昂贵、传感性能不高等问题,而化学修饰是提高BDD电极传感性能的有效途径。系统论述了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和电沉积法3种当前主流的BDD基底修饰方法,在阐述其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方法所修饰的BDD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并深入分析了各修饰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总结了BDD电极作为基底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BDD电极的修饰和潜在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邢恩正  刘秀明  巩继贤 《精细化工》2023,40(4):775-782+837
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设计性强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特性,可以作为固定化酶的理想载体,从而提高游离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许多酶/MOFs复合材料也显示出比游离酶更好的催化性能。因此,酶/MOFs复合材料已应用于生物传感、检测、催化等领域,已成为传统催化剂的环保替代品。综述了酶在MOFs上的3种固定化方法(表面固定、孔封装和原位包埋法),重点介绍了4种影响酶/MOFs复合材料催化性能的因素及调控方法,对酶/MOFs复合材料在催化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总结,并对酶固定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合成氨厂的节能控制,因受过程变送器特别是在线组分分析器的性能影响,长期难以构成精度较高的控制系统.本文讨论采用Questor高速过程多回路、多组分分析器和分散型控制系统(DCS)构成的节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多通道流动电泳是一项新型制备电泳技术。电泳过程在5腔室电泳槽中进行,各腔室之间用膜隔开,中间腔室为进样室,其两侧依次为冲洗室和电极室。当蛋白质混合物被连续引入进样室时,带电组分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过膜进入其对应的冲洗室,被载流冲出,中性组分则被进样流从进样室出口带出,从而实现分离。多通道流动电泳技术适宜于分离等电点有较大差异的混合物,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产品如蛋白质、酶、抗体及其它生物技术产品的大规模分离纯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基于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酶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介绍了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发展及基于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酶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及分类;重点介绍了此类传感器在环境农药分析与生命科学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储震宇  金万勤 《化工进展》2019,38(1):382-393
发酵工业目前缺少组分浓度实时监控技术以实现精确过程调控,因此,发酵用生物传感器逐渐受到该领域的重视。本文将关注发酵用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综述新型纳米传感材料在发酵组分检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在不同的发酵体系中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合成策略,包括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配位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碳基等各类纳米材料,简述这些纳米材料在发酵传感中的检测机理以及所开发的生物传感器在不同真实发酵液中的检测性能,从检测灵敏度、工作电位、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系统地评价各类纳米材料在发酵环境中使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发酵体系专用生物传感器材料的发展方向,为研发出可实现“多组分”及“宽检测范围”的发酵组分浓度检测技术提供重要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兰扣  董江庆  徐晓燕 《河北化工》2009,32(7):52-53,56
构造高度有序性和重复性的生物分子薄膜是提高生物传感器检测性能的关键,自组装膜以其原位自发形成、热力学稳定、制作方便简单、对基底材料形状要求低、可人为地通过合成来设计分子结构和进行分子剪裁等特点,应用于构筑电化学酶传感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分析了自组装膜形成的原理,介绍了自组装技术在电极表面固定酶的方法,综述了自组装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展望了自组装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在线色谱仪实现多流路同时检测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充分结合了工艺条件及仪表本机配置,利用被测组分出峰时间的差异,在没有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对本机分析系统的改造和方法表的优化整合,实现了在一个分析周期内两流路样品同时分析的功能,极大限度地缩短了分析周期.这种尝试在C2/C3预切塔物流分析中获得了成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铅离子脱氧核酶对铅离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研制了用于测定铅离子的高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以固定于电极表面、末端标记了电信号基团的脱氧核酶作为识别元素和信号探针。当传感界面与含有铅离子的溶液接触时,脱氧核酶的酶链在铅离子的辅助作用下将修饰了电信号基团的底物链切断并使其脱离电极表面,从而使电极表面电信号分子的电流减小,产生用于铅离子定量检测的电信号。在0.5~12.5μg/L的浓度范围内,检测信号与Pb~(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b~(2+)的检出限为0.3μg/L。同时,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Pb~(2+)的检测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和酶可以固定在电极上,由于其催化效率高、受环境限制小等优点而具有更广泛的用途。本文以介绍酶修饰电极中酶与电极间电子传递过程,探讨酶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生物催化作用,为生命过程中蛋白质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