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评估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数据为城市研究提供新的机遇,为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评估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静态蓝图”的传统物质空间规划评估转向社会经济综合评估,从而更好地促进规划评估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支撑.面向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城市流动性评价以及人本化的规划评估理念,构建多源数据整合、多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评估框架,并提出通过大数据进行城市系统运行的动态监测评估、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思路方法.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将大数据与“多规融合”信息平台相结合,实现对城市规划、运行管理和发展过程的系统评估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其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然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预测和安排,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导致传统的静态规划本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其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由此引起了对静态城市规划权威性的较多质疑.在城市规划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与贯彻效果的客观评估,也导致了重复规划、过度规划等所谓规划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论文首先归纳了我国规划权威性不足的种种具体表现,继而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规划权威性不足的问题根源,并且提出了强化我国规划权威性的具体对策,以期通过动态城市规划评估体系的创建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规划尤其是法定规划的针对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首先论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指出我国现阶段规划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简要介绍国外规划评估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以安徽省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为事例,详细阐述该项规划评估的理念、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而讨论完善我国规划评估工作的思路。摘要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共识,运用公共政策理论来分析政府、市场、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阐述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针对当前城市规划实践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转变规划观念,重塑规划价值观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评估自首次写入《城市规划法》确立其工作地位至今已近30年,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展;规划评估的长期缺失导致规划角色的认知与规划作为的有效性得不到客观检验,尽管城市规划的角色与作为在业界一直被拷问,但并未诱发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性转变。城市规划评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证研究均浅辄即止,综合研究更为鲜有。空间规划是中国规划界最传统、最具法定地位、运用最为广泛的规划模式,现以广州空间规划定量评估为例,验证城市规划假设的真伪,检验空间规划作为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规划失灵的客观表现,对当前中国空间规划思想进行评析,希望藉此推动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思维模式从目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空间规划的工作范式从传统空间美学向现代空间科学转变。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5,(9)
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由法律、科学、公共政策等组成。本文从概念、特征和价值对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就是一种公共政策,它有公共政策的特点,同时还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城市规划并不等效于单纯的公共政策,而是提高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属性,可以通过提高在专业性上面编制人员的多样性、程序的公平公正、健全规划制度等来开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规划的历史"欠账"、城乡联系的割裂、规划修编的程序公正缺失等问题使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步履维艰;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理念、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澄清.基于此,笔者认为规划师应善于规划过程的控制与引导,规划权威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谋求利益平衡的规则或程序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传统的空间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价值导向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这对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向动态过程规划、综合规划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数据促进城市规划过程的精细化、科学化,作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结果的保障和技术支撑.大数据推动城市规划过程创新主要表现在:大数据为城市规划调研过程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手段,创新空间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促进部门规划的整合和协同,引导动态的城市仿真模拟,使得城市规划更好地发挥公共政策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学术研究领域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以及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越来越重视。然而在中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鲜有系统的针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及其对现实城市空间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和介绍了从两个视角出发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基于规划现状一致性的评估方法和基于表现性能的评估方法。通过对以上两种评估方法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指标及步骤的详细研究,本文发现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者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认识。以上两种评估方法由于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步骤和技术,适用于对不同规划单元和城市开发类型的评估。本文最后分析了以上两种规划评估方法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中应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及其对更为广泛的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立伟  沈山  江国逊 《规划师》2010,26(3):14-18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是指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和系统地对已完成编制并获得政府部门审批的规划进行方案评估、对正在实施的规划进行定期评估、对已经完成实施的规划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对研究进展的总结可知,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规划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较少,层次和水平不高,应加强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制度、评价标准和评估机制等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评估体系,推动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步入"编制—审批—实施—评估—整改—提高"的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属性由技术性向公共政策性转变的大背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为案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育中,如何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在专业基础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科学、巧妙地引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初步内容,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素质,增强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认识的全面性,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城市规划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12.
周金晶  李枫  陈景进 《城市规划》2011,35(8):9-13,26
通过解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涵和特征及对3种实施评估理解的分析,以公共政策为视角,在"以人为本、尊重事权、挖掘本质、研判环境"4个评估原则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城乡发展总体情况、城乡空间资源配置、支撑体系建设、空间管制实施情况"四项基于现实实施的规划内容评估指标,及"下层次规划、配套政策"两类基于直接实施的规划手段评估指标,并列举了"社会指标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监测平台辅助分析"3种评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规划评估的内涵、理论、方法等方面综述我国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指出当前城市规划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分析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规划评估研究进行展望,即考虑概念认知的统一性和内涵表述的全面性研究、加强以政策分析为思想基础的城市规划评估研究、建立城市规划评估制度和评估标准研究、引入规范化的城市规划评估机制研究与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和新贫困问题涌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公共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能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社会需求特征,关注城市社会空间的基础评价.首先综述了西方学界社会指标和空间评价研究,以剥夺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再分析了中国规划领域内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基础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借鉴西方研究尝试构建城市社会空间评价的指标内容、指标处理、综合和空间分析评价方法,并探讨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运用TOD理念进行城市综合体开发,是实现城市发展、项目盈利和公众利益三方共赢的良好契机。为衡量TOD在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应用效益,在提取科研文献、政策文本和实践经验要点的基础上,从项目开发水平、交通系统水平、公共品质水平和社会文化效益4个方面建立了TOD模式在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应用效益评价体系。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功能多样性、业态配比等指标得分较高,而步行/骑行环境等指标得分较低;深入访谈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从前期规划、物业规划、公共空间与配套、交通组织4个方面提出对于应用TOD模式进行综合体开发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马武定 《规划师》2004,20(12):9-12
社会的转型,最根本的是又化模式的转型,是生存方式的转型。而文化模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转型。使经典的法令型的规划向通俗的契约性的规划转型,精英的理想模式的规划向公众的实践模式的规划转型,艺术型和技术型规划向大众又化型和公共政策型规划的转型,功能评判型规划向价值导向型规划的转型,是当代规划师面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张丽梅 《规划师》2006,22(9):63-64
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同时增强了总体规划编制的严肃性,扩充了规划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不断完善,反映出近期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三大态势:规划从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注重公众参与,规划成为一项公共事业;紧密结合国情,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诚  范凌云 《规划师》2008,24(1):87-90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变过程中出现过分夸大城市规划的作用与地位的现象,通过客观分析可知,受制度供给、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师自身能力、规划官僚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市规划尚未成为我国城市政策的统领和框架.规划工作者应当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开发战略的控制作用和加快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引导转化等措施,提升城市规划在城市政策体系中的决策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健  刘玉 《城市规划》2008,(4):33-41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论断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或城市政府的认可。本文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内涵、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社会学议题及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其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0.
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调控各类空间资源的本质特征,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应能体现政策属性.但长期以来,业界对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研究的普遍认识是一种以人口预测为核心的研究,关注重点也集中于预测方法的“客观”与“科学”上.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认识,研究认为其中的人口规模研究不应仅停留于采用技术手段预测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之上,而应积极推动其向政策支撑、向处理城市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变,并以武汉人口规模专题编制为例,探讨了一种寻求各类城市发展要素制约下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城市人口规模高低方案与城市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各不相同,城市人口规模目标的确定需要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