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继2006年的欧洲乡村建设实地调查之后,今年的2月至3月,我们终于完成了计划中的美国乡村建设实地调查。考察了加利福尼亚中心峡谷区富饶的乡村;从旧金山出发,花了一周时间,经盐湖城横跨落基山脉到达丹佛,然后进入科罗拉多、堪萨斯和伊阿华的中部平原,渡过密西西比河到达芝加哥,再沿五大湖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  相似文献   

2.
欧盟十国乡村社区建设见闻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的城市规划师责无旁贷地站到了这场战斗的最前列。因为.在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规划先行.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也是在建设21世纪的城市。事实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已经随着城镇的扩张.有意无意地介入了农村地区的规划,特别是城市郊区的规划。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去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采取怎样的规划模式把我们的乡村和城市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健康、和谐、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城市?应该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循序渐进地建设起一个生态文明的乡村社区?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乡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有4/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农业产值仅占美国GDP的1%,美国乡村幅员辽阔,大约占据了美国国土面积的95%.农业人口不足1万人的乡村居民点,有着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居民点不同于城市,它基本没有一个建筑边界。相对周围的农田、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而言.村落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的区域。的确,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的村落发展曾经有过一个土地扩展时期。但是.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历史。欧洲人在实践中发现,无约束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发展、有后遗症的发展、盲目的发展和让少数人渔利而大部分人失利的发展。这类发展貌似发展,其实是倒退。因此,他们对这类“发展”依法加以限制.以便使乡村社区发展成为科学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新城镇发展的动机●美国新城镇发展的动机之一:许多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尤其是在美国东海岸,此现象更为明显。解决办法就是建设大量的新城镇。例如:50年前建设的纽约Leuittown镇和20世纪30年代在新泽西建的Radburn镇。这些新城镇的建设,就是为了远离拥挤的大都市。●动机之二:寻找“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在此动机的影响下兴建了许多新城,如:位于维吉尼亚的RESTON。●动机之三:渴望城市地区分散。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公共政策鼓励建设新城作为大城市的卫星城。以埃及为例,因开罗的城市基础框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人口的…  相似文献   

6.
那里的村庄真美!从数千米高空的飞机窗口向下看,无垠的浅绿色的田野、牧场和山川之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深绿色的簇团,在这些簇团中依稀可见五彩缤纷的楼宇,灰白色的道路蜿蜓地把这些簇团串在一起,然后,再向着遥远的天边延伸下去。美在哪?美就美在它们融人了大自然,没有留下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仿佛它们本来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乡村聚落主要表现为均质离散特征。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乡村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时代,乡村聚落的均质性逐渐被打破,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本文将对一些国家的中心村建设进行探讨。 一、以色列农村乡村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次发达国家的移民定居以色列。当时以色列的农业正面临着由混合型(即农户多种经营)向专业型转化。移民中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王光辉 《小城镇建设》1995,(7):41-42,21
短短200多年,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乡村已城市化,城乡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杨洪琴 《城乡建设》2015,(11):68-69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以城带乡的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以"十八大"为基点,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科学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乡村建设见闻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去年的欧洲乡村建设实地调查之后,今年2月至3月,我们终于完成了计划中的美国乡村建设实地调查.从旧金山出发.我们花了一周时间,经盐湖城横跨落基山脉到达丹佛,然后进入科罗拉多、堪萨斯和伊阿华的中部平原,渡过密西西比河到达芝加哥,再沿五大湖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到达波士顿;然后从波士顿出发,经纽约、费城、巴尔迪摩到达华盛顿,考察了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带的郊区乡村(见图1~3).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的城市规划师责无旁贷地站到了这场战斗的最前列.因为,在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规划先行,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也是在建设21世纪的城市.事实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已经随着城镇的扩张,有意无意地介入了农村地区的规划,特别是城市郊区的规划.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去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采取怎样的规划模式把我们的乡村和城市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健康、和谐、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城市?应该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循序渐进地建设起一个生态文明的乡村社区?  相似文献   

12.
乡村居民点不同于城市,它基本没有一个建筑边界.相对周围的农田、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而言,村落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的区域.的确,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的村落发展曾经有过一个土地扩展时期.但是,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历史.欧洲人在实践中发现,无约束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发展、有后遗症的发展、盲目的发展和让少数人渔利而大部分人失利的发展.这类发展貌似发展,其实是倒退.因此,他们对这类"发展"依法加以限制,以便使乡村社区发展成为科学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材》2021,(3):28-29
中共一大会址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起在这里举行,30日因受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扰而暂时中断。8月初的一天,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Mark Scott 《Housing Studies》2009,24(6):755-77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policies for rural hous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Ireland. Drawing 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the paper examines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the rural’ within the policy arena that underpin a fragmented approach to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vidence points to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spheres of public policy marked by a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ies and regulatory planning, not least with regard to the preferred shape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 It is argued that any housing policy for rural areas must give full regar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rural life and not just the criteria of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In this context, partnership based local planning processes would enable the exploration of competing rural narratives to be re-orientated towards local needs, capaciti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people and the adop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values within the policy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Analyses of the impacts of second home ownership in rural areas, around the world, regularly align with a “loss of community” thesis, linking second homes to a range of negativ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looks again at the second home issue, developing a perspective that attributes a particular social value to temporary and seasonal rural residence. It proposes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this phenomenon that brings together writings on the nature of place dwelling with ideas of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potential interconnectors that temporary residents provide between the otherwise closed (or more limited) social networks of some rural communities and wider socio-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worlds. It argues that second homes may give communities a potential store of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Moreover, it proposes that second homes have a clear social value within rur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aims to open a research agenda and debate around the measurement and likely extent of this value.  相似文献   

16.
What does hyperlocal mean in a non-urban context? Katharine Willis – Associate Professor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at Plymouth University's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 considers what happens when rural-dwellers use technology to connect in real time both within and beyond their village, by examining a Cornwall project that has involv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socio-digit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基于"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社区的概念更多强调其地理/行政边界的明确性。在农村地区,青壮年到外地学习工作,户籍却还保留在本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农村社区边界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简要回顾社区概念的本土化历程,分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宝兴县曹家村的灾后重建实践,基于优势视角的工作方法,对中国乡村的社区组织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