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分布特征不同于低渗储层,主要利用核磁共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可动流体进行定量评价,辅助以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高压压汞、高分辨率X-CT等技术分析可动流体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致密油储层T2谱形态主要表现为6种类型,中大孔隙内束缚流体量较高,导致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偏低,且不同样品之间可动流体参数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性较强;储层渗透率与可动流体参数相关性较强,储层物性越好,可动流体参数变化幅度越大;孔喉半径大小、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及所对应的孔喉连通性,裂缝的发育程度及有效性,黏土矿物含量、赋存形式及充填孔喉程度等储层特征是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王瑞飞  陈明强 《石油学报》2008,29(4):558-561,566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对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核磁共振T2谱截止值低,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流体参数分布范围宽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越高,可动流体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强;渗透率越低,可动流体参数衰减速度越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程度、黏土矿物充填孔隙程度、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及重结晶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可动流体百分数、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离心力的T2谱形态表现为4种类型,T2截止值与物性呈正相关关系。可动流体含量低且其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越高,主流喉道半径越大,可动流体参数值越大,可动流体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越好;渗透率越低,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可动流体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应用喉道半径区间分布表征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分布的控制,效果较好。物性越好,大喉道控制的可动流体量越高。  相似文献   

4.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喉道特征的变化上,喉道半径越小,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孔喉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特低渗透砂岩...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川西新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应用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对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及孔隙参数变化幅度大。微裂隙发育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较喉道要更大一些,在微观上可动流体参数主要受孔隙控制。孔喉半径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用程度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微裂隙发育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喉道进汞饱和度较孔隙进汞饱和度高的特点,说明新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裂缝型。  相似文献   

6.
以离心实验与核磁共振实验为主,辅以铸体薄片分析、场发射电镜扫描、纳米级CT扫描、X-射线衍射黏土矿物分析以及常规压汞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GP41-65水平井的6块岩心样品(水平跨度44.48m)进行水平方向可动流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致密储层饱和模拟地层水状态下T_2谱形态为左峰高于右峰的双峰态,对比离心后的T_2谱可知可动流体主要分布于中大孔隙内;并且6个岩心样品的微小孔隙与中大孔隙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显示可动流体T_2截止值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均较好,基于核磁共振实验原理可知T_2截止值与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具有对应关系;通过T_2分布换算孔喉半径分布的方法,得出6个样品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相差10.5倍,平均为0.62μm,可动流体分布特征与参数差异性表明长7段致密储层水平向非均质性较强;而储层孔喉半径分布、次生孔隙发育情况及孔喉连通程度、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含量和赋存形态以及充填孔喉程度、微裂缝发育与充填程度是致密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差异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其中长石溶蚀孔的发育和呈蜂窝状、搭桥状充填孔隙的伊利石的发育则为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太伟  郭和坤  李海波  路岩  薛小佳 《特种油气藏》2012,19(1):107-109,123,141
国内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区块的34块页岩气储层岩样进行可动流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具有非均质性;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气测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孔渗越大相关性越好;分析了裂缝微裂缝含量对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影响,裂缝微裂缝含量大于2%时,与可动流体百分数具有较好相关性;可动流体百分数和裂缝微裂缝百分数可以表征页岩气储层物性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8.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复杂,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流体分布和渗流特征的关键指标。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原理,辅以高压压汞、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为研究对象,对30块岩心开展可动流体测试分析,将储层划分为Ⅰ,Ⅱ和Ⅲ共3种类型,并建立了分类标准,定量评价了3类储层中不同孔隙半径孔隙内可动流体赋存量,并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类储层对应的大孔隙发育程度、孔喉连通性和可动流体赋存量依次降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存在较大差异,Ⅰ,Ⅱ和Ⅲ类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50.35%,42.00%和21.40%;其中Ⅰ和Ⅱ类储层可动流体参数相近,且可动流体赋存量大,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孔隙半径为0.053~0.527 μm的Ⅰ和Ⅱ类储层中。渗透率和中值半径是影响储层可动流体特征的主要因素,但Ⅰ和Ⅱ类储层可动流体主要还受孔隙度、大孔隙孔隙度、分选系数、有效孔隙度和黏土矿物的影响;而Ⅲ类储层影响因素多且杂,并未发现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闽  王浩  陈猛 《岩性油气藏》2018,30(1):140-149
明确可动流体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是有效评价致密储层开发潜能的基础。选取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21块致密砂岩样品,采用核磁共振T2谱分析和离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岩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核磁共振T2谱,并辅以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含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岩样核磁共振T2谱主要呈现为5种形态,复杂的储层微观特征和孔喉结构均是导致核磁共振T2谱形态多样的主要原因;储层建立束缚水饱和度的最佳离心力是400~450 psi,计算得到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9.44%~68.92%,平均值为46.69%,不同岩样可动流体含量和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可动流体分布的有效孔喉半径下限约为50 nm,储层主流喉道半径为70~200 nm;可动流体含量和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表明,对于物性较差的储层,渗透率是决定可动流体含量的主要因素,但对于物性较好的储层,渗透率对可动流体含量的影响较小;孔隙类型、形状及表面粗糙程度均会影响储层束缚水含量和分布;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孔喉半径大小及连通性、黏土矿物的充填程度及产状和裂缝的发育情况都会对可动流体含量产生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致密储层开发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火山岩气藏不同岩性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并结合离心实验,确定出可动用流体对应的下限离心力为2.76MPa;由毛管力原理,计算出可动用喉道半径下限为0.05μm,确定了火山岩储层可动用下限实验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可动流体驰豫时间(T2)截止值与渗透率的关系与砂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的变化规律不同。火山岩岩样的可动流体T2截止值随渗透率增大而减小,并与裂缝发育程度相关。不同岩性可动流体T2截止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不同岩性火山岩储层岩样的可动流体百分数总体而言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束缚水饱和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实验可以对储层流体进行有效性评价。通过核磁共振实验中对流体氢核NMR(核磁共振)信号的观测,可以直接对岩石孔隙中的流体进行定性测量,得到储层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体积等与储层物性相关的有效地质信息。从核磁共振测试图谱可以看出:被测试的6块岩样的T2谱有较大的形态变化,且均有单双峰结构,表明该类储层孔隙类型较为复杂,伴随着渗透率增大,逐渐呈现出右峰,且左峰逐渐降低,右峰升高,说明岩样随渗透率增大,大孔隙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重要指标。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对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不同小层下的6块典型致密岩心样品进行了可动流体特征研究,并以毛细管压力曲线为基础,将核磁共振T2谱分布换算为孔喉半径分布,确定了可动流体的最小孔喉半径。利用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纳米CT扫描等技术,分析了可动流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的核磁共振T2谱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右峰发育型、单峰型、右峰微发育型、左右峰相当型;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孔隙和中孔隙内,部分微-小孔隙中也赋存有一定量的可动流体;可动流体百分数为6.89%~70.09%,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39%~5.62%,可动流体所占的最小孔喉半径为0.024~0.555 μm,其分布范围广,反映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可动流体参数与储层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造成长8油层组中可动流体参数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渗透率、孔喉结构特征、黏土矿物的含量及赋存方式、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孔喉连通性、微裂缝发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3.
致密砂岩双重介质储层的孔喉细小,裂缝发育,流体赋存状态不同于常规储层,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该类储层开发潜力的重要参数。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恒速压汞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泾河油田长8段致密砂岩双重介质储层的可动流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油田长8段储层存在5种典型的T2谱曲线形态,储层可动流体平均饱和度为44.8%,可动流体平均孔隙度为2.9%;储层孔道半径为90~180μm,喉道半径为0.1~0.8μm;水平层理缝密度为5.01~64.80条/米,平均21.10条/米。泾河油田长8段储层具有低可动流体饱和度和低可动流体孔隙度的特征;储层宏观物性与可动流体参数相关性越强,物性越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主流喉道半径和层理缝密度是控制致密砂岩双重介质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裂缝性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因储层流体压力变化,致使储层岩石受到的有效应力发生变化,引起储层渗透率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敏感性。该敏感性主要与储层岩石的岩性和裂缝特征等因素有关。利用人造裂缝岩样研究了裂缝性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损害。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裂缝性岩样的渗透率、孔隙度和裂缝宽度下降幅度比较大,但随着有效应力的进一步增加,其下降幅度逐渐减慢,裂缝性储层的渗透率和裂缝宽度与有效应力呈指数关系变化;裂缝性储层存在严重的裂缝滞后效应,即裂缝性储层发生了应力敏感性损害后,即使减小有效应力也不能使裂缝性储层的渗透率恢复到原来的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参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核磁共振T2谱截止值低,可动流体含量差异性较大。可动流体参数分布范围宽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孔隙半径整体差别不大,不是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喉道的大小及连通性控制着可动流体的饱和程度。喉道半径大且喉道连通的有效孔隙个数多时,有效孔隙体积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增大,可动流体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明等问题,综合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等手段,对临兴气田上石盒子组和太原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分析了孔隙度、渗透率、岩石矿物组成、微观孔隙连通性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兴地区石盒子组储层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8.05%,太原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为48.60%,石盒子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明显高于太原组;渗透率及孔隙连通百分比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临兴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规律认识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资源丰富,储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10-3μm2,物性较差,可动流体饱和度是该类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离心实验和核磁共振T2谱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长7致密储层单相可动水饱和度平均为39.40%,其中微米级(大于1μm)、亚微米级(0.1~1.0μm)及纳米级(小于0.1μm)可动水饱和度分别为2.2%、25.67%及11.52%;岩心束缚水下可动油含量平均为26.07%,其中微米级(大于1μm)、亚微米级(0.1~1.0μm)及纳米级(小于0.1μm)可动油含量分别为0.79%、9.48%及15.81%;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亚微米和纳米孔喉中。二是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增大,可动水和可动油饱和度都增大;但不同喉道半径控制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增加幅度不同,喉道半径为0.10~0.5μm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增大都增大,且增幅最大,其次是喉道半径处于0.5~1.0μm的可动流体,喉道半径大于1.0μm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增幅最小,而喉道半径小于0.1μm的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含量降低的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实验及在D区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实验的目的、仪器特点、分析方法,并用23块岩心样品包括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岩心分析技术在孔隙度分析、渗透率求取、T_2截止值确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所测23块岩样的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分布在6.46~16.80 ms之间,平均值为10.75 ms,和理论值33 ms相比有明显差异。利用实验结果在D区低孔、低渗储层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以致密储层为主,广泛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孔喉连通复杂。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基础是精确表征这类孔喉的特征,致密砂岩储层属于非常规的范畴,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实现微、纳米级孔喉的精确表征。借助核磁共振技术、CT技术,具体分析了Z230井、X233井、N44井的致密岩心样品,实现了对致密储层的精确表征。核磁共振技术实验得出,可动流体饱和度是评价低渗透致密储层的一个重要参数,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具有相关性;T2谱图分析得出了岩样的孔隙分布特征;微、纳米CT实验得到了孔喉三维立体图,并对岩样进行扫描切片成像,直观显示了孔喉的形态特征。实验分析认为,核磁共振技术与微、纳米CT技术可以实现对致密储层的精确表征与评价,是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可动流体相对体积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核磁共振无损检测技术对一百余块低渗、特低渗透岩样进行了可动流体相对体积的实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可动流体相对体积与渗透率和驱油效率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渗透率越高,可动流体相对体积越大,但在低渗透率段,又不完全受渗透率控制;可动流体相对体积越高,驱油效率也越高。最后,建立了可动流体相对体积储量分级评价标准,并对大庆、长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