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清群 《中国计量》2012,(8):105-106
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是用于测量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水泥细度来考核水泥产品质量的试验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细度检验和水泥生产控制,是水泥搅拌站、水泥厂、建筑质量监督站、建筑公司和大专院校等必备的实验设备。为确保水泥细度测量结果的真实、可靠,提高产品质量,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量校准规范来满足对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参数的检测与校准,统一福建全省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的校准方法,对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进行科学评价,为下一步制定相关国家校准规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是水泥生产和检测单位普遍使用作为水泥细度质量控制的仪器,其原理是通过负压源产生的恒定气流,在规定筛析时间内使试验筛内的水泥达到筛分。本文结合国家标准和自身检测工作实践,提出了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的校准方法。该方法为确保水泥细度筛析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仪器计量特性的校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引言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是一种新颖的粉末细度筛分测试仪器,它是检验水泥细度的专用仪器,主要用于水泥细度检验和水泥生产控制,广泛应用于水泥质检站、水泥生产厂、科研所和大专院校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实验室,以及其它行业的粉末细度测试。通常,水泥一般由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它的粗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 5329-2003《试验筛与筛分试验术语》等规范对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的压力示值误差、时间测量误差和喷气嘴转速喷气嘴转速测量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分析了负压筛析法检测水泥细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找出在钢渣复合水泥中钢渣的最佳细度和最佳掺量,从钢渣的粉磨时间、掺量、不同助磨剂的作用和水泥配比等方面研究钢渣细度及掺量对复合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磨细钢渣粒度的减小,钢渣复合水泥的抗折、抗压强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磨细钢渣的掺量为10%和20%时,钢渣复合水泥的力学性能较好,抗折、抗压强度甚至超过纯水泥;当掺量为30%和40%时,复合水泥力学强度下降幅度较大,3 d抗折强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标准化》2001,(6):10-11
仪器设备是ISO强度检验方法的物质基础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3年 12月 13日第 35号令《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国家建材局于 1994提出并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以转发 ( 1994 ) 0 2 0号文的方式通知中国建材研究院组织修订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并下达配套行业标准“胶砂搅拌机”、“振实台”、“抗压夹具”、“胶砂试模”的制定工作。为了使我国能达到第四次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确定的建材产品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中国建材研究院全力投入了国际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的研究。首先要解决执行这个方法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超细粉煤灰分形特征与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振动磨对粉煤灰进行了不同细度的超细加工,应用分形理论探讨了粉煤灰粉体粒度的分布特征,测试、计算了相应的分形维数,并分析评价了其形态、细度对水泥基材料的早期活性和后期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粉煤灰分形维数的增大,1d活性均有明显提高,粉煤灰细度对其在高铝水泥中的活性比较敏感;粉煤灰在硫铝酸盐水泥中的后期活性介于高铝水泥和普通水泥之间。  相似文献   

10.
水泥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个方面总结了水泥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总结了反映水泥颗粒群整体情况的特征参数比表面积S、特征粒径x′和均匀性指数n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总结了不同粒径区间水泥颗粒的性能。介绍了描述水泥粒度分布的RRB方程和Fuller曲线,综述了理论上粒度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情况,认为水泥的粒度分布是与其性能有明确定量关系的细度参数,是水泥粉磨细度控制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允许短缺量以及法定计量单位的选择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本办法执行。现选择两个我们在工作中碰到的、较典型的、涉及到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的事例,在此与同行磋商。一、水泥定量包装净含量的计量检验本文讨论的是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以下简称“水泥”)的现行执行标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以下简称“GB175-1999”)。对水泥包…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细度和不同掺量磷渣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渣具有一定的减水作用,降低需水量;磷渣细度越细,其强度越高;随着磷渣掺量增加,早期胶砂抗压和抗折强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粉煤灰细度对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性能的影响,设计对比三组由不同细度粉煤灰制作的ECC试件的抗拉及抗压试验性能,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ECC的拉伸应变与粉煤灰细度之间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于ECC的抗压强度,其主导因素并非是粉煤灰的细度,而是粉煤灰的活性。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改变粉煤灰的细度,可以在不影响基体强度的情况下改善ECC的延性。  相似文献   

14.
水泥     
通用硅酸盐水泥是以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和适量的石膏,掺加规定的混合材料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具有强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及公路、桥梁、隧道等各种工程。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按混合材料的品种和掺量将通用水泥分为硅酸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机械粉磨,将富硅镁镍渣(简称"镍渣")粉磨至微米级,制得的镍渣用作水泥混合材部分替代硅酸盐水泥熟料。测试并分析了镍渣的化学组成、细度、筛余量、体积安定性及孔结构。结果表明:4种镍渣的细度均大于硅酸盐水泥熟料,使得水泥颗粒密度随着镍渣掺量增加而减小;镍渣的胶凝活性低于硅酸盐水泥熟料,使得掺有镍渣的水泥粉末水化反应放热量降低,并伴随有缓凝现象,但随镍渣细度提高,有助于改善其反应活性;掺入镍渣不利于硬化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发挥,提高镍渣细度,则由于紧密堆积效应可改善力学性能;镍渣中的MgO不以f-MgO形式存在,使得硬化水泥浆体的体积安定性合格。  相似文献   

16.
我国通用水泥标准同国际接轨的主要研究工作任务分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ISO水泥强度检验方法代替现行GB 177水泥强度检验方法 ,二是修订我国通用水泥标准 ,包括GB 175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标准 ,GB134 4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标准 ,GB12 958复合水泥标准。ISO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研究是我国水泥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内容 ,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一是ISO方法所用的仪器设备 ,二是ISO方法使用的ISO标准砂 ,三是ISO方法的操作要领和ISO强度与GB强度的关系。根据 1994年国家建材局 ( 1994 ) 0 2 …  相似文献   

17.
张志东 《硅谷》2014,(4):121-122
自动化控制在从最初的单板机发展到单片机再到微型计算机和工业控制机,控制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水泥工业的应用中,国内的自动化控制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水泥生产中逐步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监控,包括生料质量、游离氧化钙、水泥细度以及水泥回转窑筒体温度,促进水泥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硅酸盐水泥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宏观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微观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了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及掺量对硅酸盐水泥体系的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火山灰活性和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掺量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对硅酸盐水泥体系各项技术性能无不良影响;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硅酸盐水泥在水化硬化过程中有微膨胀,但体积安定性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煤矸石中添加少量CaO利用微波技术可获得质地优良的水泥辅助性胶凝组分;与常规热活化煤矸石方法相比微波辐照活化煤矸石的节能和生产成本降低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和应用数量大、成分复杂、均匀性差且活性低的Ⅲ级粉煤灰,本文中通过对Ⅲ级粉煤灰的粉磨处理,研究了Ⅲ级粉煤灰的掺量、细度对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强度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粉煤灰的活性,Ⅲ级粉煤灰在配制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时存在一个合理的粉磨细度和适宜的掺量,当粉煤灰的掺量小于5%时,细度应控制在500m2/kg左右;当掺量为10% ̄15%时,细应为600m2/kg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混凝土脆性开裂引发的结构渗漏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高性能纳米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HPNCC)。借助砂浆抗渗仪和压汞仪,着重研究HPNCC材料在恒定水压作用下的渗透性能和微观孔隙分布。试验结果表明,HPNCC材料的相对渗透系数仅为3.64×10-9cm/h,其抗渗性能是传统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及普通混凝土的1000倍以上,微观孔隙尺寸更小,结构更为致密,具有优异的抗渗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