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我国西部蚕丝业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智文 《丝绸》2001,(8):4-6
对我国西部蚕丝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除西藏、甘肃、新疆、青海等蚕桑不宜区或欠宜区外,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地的经济及自然条件都适宜于发展蚕丝业,但西部地区蚕丝业的发展应与我国丝绸业区域结构调整一起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2.
四川蚕丝业历史悠久,清末逐渐发达,仅次于浙江、广东等省。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蚕种不良、缫丝方法墨守成规和海外丝价低落等内外因素,四川蚕丝业一蹶不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江浙、广东等省相继沦陷,给予四川蚕丝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之四川省府的扶持与管制,促使四川蚕丝业快速发展。利用四川档案馆馆藏档案对四川蚕丝业在全国抗战前后的发展态势作全景式描述与论证,梳理了政府作为与表现,分析了四川丝业有限公司营业状况,总结了四川蚕丝业在全面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佩华  茅彦彬 《丝绸》2001,(10):42-45
在简述现有蚕丝业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蚕丝在线”网站研发的意义,介绍了“蚕丝在线”网页的设计、实施及网站的推广,并对网站的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华中蚕丝业调查(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华 《丝绸》1999,(10):44-47
192 5年 ,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在美国生丝协会的授意和资助下 ,对我国中部地区的蚕丝业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涉及华中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蚕丝业 ,其中江浙两省是当时中国丝绸的主产区 ,在丝绸经济中举足轻重。调查者对三省城镇乡村进行实地考察 ,获取第一手资料 ,相当客观地反映了本世纪 2 0年代中期华中地区蚕丝业全貌 ,随文附载的表格列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科学而详备 ,不失为一份珍贵的近代丝绸史料 ,现将译文分期刊载。  相似文献   

5.
我国蚕丝业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原料茧生产、丝绸加工、行业管理、科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我国蚕丝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蚕丝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对振兴我国蚕丝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研究转变蚕丝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利益调整问题,重新认识产业链各节点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了重塑蚕丝业发展主体群,创新蚕丝业产业链架构,形成产业链内部交易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探索产业布局新模式等转变蚕丝业发展方式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7.
朱跃 《丝绸》2013,50(8):75-79
郑辟疆是中国现代蚕丝教育家、革新家,通过对郑辟疆同志生平的学习、实践活动及治校经历,了解了他对蚕丝教育和蚕丝业革新坚忍不拔的追求和实干、苦干的品质。并论述了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蚕丝人在中国蚕丝业振兴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赞扬了郑辟疆及其伙伴开办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成为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技术发展的发动机和蚕业改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创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山西蚕丝业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分析了山西蚕丝业适度发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扎实的群众基础、独突的产品质量以及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是一项极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优势行业。但目前较之周边省区的发展步子,仍有较大差距,尚需努力奋起直追。作者论述了山西蚕丝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呼吁业界同仁齐心合力,尽责尽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中国的新蚕丝产业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栋高 《丝绸》2000,(9):1-4
西部地区由于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物候条件 ,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个主要的蚕丝生产基地。通过对宁夏、四川西昌和江苏等地的茧质比较 ,认为日照强度高、气候干燥但水资源能得以保证是蚕茧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并由此提出 ,可考虑从宁夏开始 ,自北向南建设一条经过陕西、陇南、川西到滇东的新蚕丝产业带 ,成为我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了做好西北蚕丝业的开发工作 ,必须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和当前中国蚕丝业的问题 ,及时引入具有知识创新特征的新产业思维 ,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特征的新的产业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主体结构研究法,解析了中国蚕丝业发生主体纷争和主体演变的主要原因,认为在由计划向市场转换过程中,产业链结构改变是诱发主体纷争的主因,主体结构中的非蚕业经济功效干涉了主体演变趋向,使蚕丝业主体承载出现尴尬状态。提出了以主体结构要素(即蚕农)的"主体性本质"属性还原主体结构本质,促成农村社会体系与蚕丝业体系有效分离,选择适合的主体结构构型,构建本质化环节主体,引导蚕丝业主体演变趋向,最终解决主体纷争和主体演变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完善市场主导下中国蚕丝业的主体结构和发展理论具有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蚕丝业与丝绸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才定  孔育国 《国外丝绸》2006,21(1):21-27,38
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蚕丝业的发展简史;从丝绸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我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丝绸大国,但还不是世界丝绸强国;我国的丝绸业仍然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的产业。  相似文献   

12.
泰国蚕丝业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丝绸》2008,(3):1-3
通过对泰国蚕丝业的多次考察与研究,发现泰国蚕丝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也存在着某些制约因素.文章介绍了泰国蚕丝业概况,从气候、政策、技术等角度,探讨了泰国蚕丝业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泰国蚕丝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畅想21世纪的蚕丝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封纪述 《丝绸》2000,(6):46-47
蚕丝业,这个古老的产业,今天遇到了新世纪浪潮的冲击,会成为夕阳工业吗?会在新世纪的浪潮中沉没吗?蚕丝是蛋白质纤维,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纤维的服用性能可以胜过它;栽桑系绿化工程,有利于保护环境;蚕丝是可再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合乎人类21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故人类会选择蚕丝,而不会遗弃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21世纪将更加繁荣,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大国,蚕丝及其制品是我国外贸的重要商品;我国的特点是人口多,又有适于发展蚕桑生产的条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必会促进栽桑养蚕的技术创新。因此,蚕丝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島崎昭典先生是日本蚕业界的著名学者。现为日本信州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教授,罔谷市立蚕丝博物馆名誉馆长。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来我院进行了以日本蚕丝业现状与未来为题的讲演。现将讲演的主要内容整理选出,并请白伦教授和周本立教授校阅修改,刊登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蚕丝 ,这个古老的产业 ,今天遇到了新世纪浪潮的冲击 ,会成为夕阳产业吗 ?我在本文畅想 2 1世纪的蚕丝业 ,感到前途无限好 ,充满光明。我的想法是否合乎自然发展的规律 ,让时间来检验吧 !一、蚕丝业是不会被遗弃的蚕丝是蛋白质纤维 ,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纤维的服用性能可以胜过它 ;栽桑系绿化工程 ,有利保护环境。蚕丝是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 ,合符人类 2 1世纪发展的要求。故人类会选择蚕丝 ,而不会遗弃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2 1世纪将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蚕丝及其制品是我国外贸的重要商品。我国的特点是人口多 ,又有适合发展蚕…  相似文献   

16.
蜀锦川丝     
四川1949年底全省解放,四川蚕丝业否极泰来,四川丝业公司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 ,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 ,使我国茧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加入WTO将明显改善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环境。随着丝绸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 ,将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 ,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 ,加入WTO后我国蚕丝业生产流通领域将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 ,外国丝绸企业将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 ,对我国蚕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 ,加入WTO只是给中国的茧丝绸业一个发展机遇 ,能否把这个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 ,从而促进中国茧丝…  相似文献   

18.
蚕丝业是古老传统的产业 ,在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之后 ,得以一脉相承 ,并在 2 0世纪的百年中由盛而衰 ,再由衰而盛 ,重新焕发青春。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与供应国。栽桑养蚕 ,生产天然蚕丝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 ,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其主产品丝绸 ,是世人消费的“纤维皇后”,又是符合护肤保健“健康纤维”,回归自然生态的绿色产品。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只要我们蚕丝业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 ,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跟上时代潮流 ,那么这项已经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蚕丝业的蚕茧价格形成机制、环节垄断竞争经营、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等核心矛盾冲突加剧等问题,从环节主体地位差异,蚕茧物资性质定位,产业发展意识等方面分析其根源,提出了转变蚕丝业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静  胡颖梅 《丝绸》2022,(8):130-139
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四川蚕丝业几乎陷入绝境。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中国蚕丝业活动中心从东南转移到西南,国内对于生丝的需求骤然增加,四川蚕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地方、中央政府相继出手治理四川蚕丝业,设置治理机构,构建管理制度,改进生产技术等。其治理固然对四川蚕丝业的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国民政府战时生丝统制经济政策运用失当、蚕业生产技术进步迟缓、业内核心人才短缺、整体治理理念缺乏,使得四川蚕丝业的治理终未起到预期效果,导致抗战后期四川蚕丝业缺乏后劲,不进反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