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控LPG液态喷射发动机的改装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控喷射汽油发动机改装成为LPG液态喷射(LPI)发动机的技术方法,并对LPI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LPI系统,发动机的动力性可达到原汽油机的水平,经济性有所改善,排放指标可以达到欧洲2号排放标准,但进气门和气门座的磨损比燃用汽油时严重。  相似文献   

2.
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是提高发动机功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将导致发动机爆震现象。通过对3种不同压缩比的发动机进行爆震试验,发现在整个转速区,压缩比为9.0的发动机爆震倾向最小,压缩比为9.3的发动机爆震倾向中等,压缩比为9.5的发动机爆震倾向最高。亦即得出压缩比大则发动机爆震倾向大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电控LPG液态喷射发动机的改装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电控喷射汽油发动机改装成为LPG液态喷射(LPI)发动机的技术方法,并对 LPI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LPI系统,发动机的动力性可达到 原汽油机的水平,经济性有所改善,排放指标可以达到欧洲2号排放标准,但进气门和气门座 的磨损比燃用汽油时严重。  相似文献   

4.
高频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取了一些提高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工作频率的措施,并在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试验中对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模型的推力和沿程压力进行了测量,为了提高推力测量的准确性,该研究对推力测量系统进行原位校准。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工作频率能够达到40 Hz,校准后的推力测量结果接近理论推力。工作频率为35 Hz时,爆震压力峰值超过3.4MPa,该模型校准后的时均推力为43.9 N。工作频率为40 Hz时,爆震压力峰值3.2 MPa,该模型校准后的时均推力为50 N。  相似文献   

5.
爆震频率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影响脉冲爆震发动机爆震频率的因素出发,采用汽油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研究了爆震频率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测取了各个爆震频率下稳定爆震的化学当量比范围,同时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爆震波压力、推力及爆震波速,发现当爆震频率较低时,发动机的工作范围较宽,爆震波压力、波速接近充分发展的理想爆震波,说明已产生了稳定、充分发展的爆震,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平均推力随着爆震频率的提高接近线性增大;但是随着爆震频率的提高,它的稳定工作范围变窄,爆震的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实验进行了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系统在发射架上的模拟运动,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压缩空气为氧化剂,并由自行研制的带有PLC可编程控制器装置控制发动机的点火频率和油气供给.对发动机系统运动模型做了实验研究,用高速摄影机测量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运动的位移并得到了发动机的冲量和比冲.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特性模型的建立是进行车辆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模拟计算的基础,本文利用拟合法,综合法和类比法描述了发动机使用特性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类比法简单可靠,计算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LNG)资源丰富,是汽车较为理想的替代燃料.文章以LNG作为汽车燃料,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柴油/LNG双燃料汽车发动机与原发动机的性能做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动力性较原机下降不明显,但经济性大幅提高,排放性总体较原机呈现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轻卡发动机燃用柴油/DME双燃料的改装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锡柴4DW93-84E3轻卡发动机进行改装的基础上进行了柴油/DME双燃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一套混合燃料供给子系统和改造原机柴油供给子系统,可使轻卡发动机改为柴油/二甲醚双燃料发动机.柴油/DME混合燃料的配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以免混合燃料罐中出现浓度不均.燃烧双燃料时发动机动力性有所下降,但可有效降低排放,碳烟相比原机大幅降低,DME掺烧比低于20%的混合燃料能有效提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天然气作汽车燃料的前景和天然气等气体燃料特性对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燃料经济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动力性、降低燃料消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汽油机爆震的精确判定方法,研究了第二代小波变换在爆震分析中的应用.频率混淆是第一代离散小波变换的三大失真之一.分析了一种新型的第二代小波变换中的频率混淆问题,发现与第一代离散小波变换相比,这种新型的第二代小波变换在抑制频率混淆方面效果明显,而且运算时间明显减少.将这种新型的第二代小波变换应用于汽油发动机的爆震边缘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缸压信号和更复杂的缸盖振动信号中的微弱爆震信息,运算速度更快,比第一代离散小波变换更适合于基于爆震的汽油机点火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测量发动机气缸压力、分析燃烧过程,开发了一套可同时测量多缸汽油机各缸示功图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最多同时采集16路信号,最大采样频率1MHz.应用本数据采集系统对化油器发动机改造的双燃料发动机进行了测试.每个气缸测量了至少50循环的压力数据,用倒拖最大压力的平均值为评价标准比较了各缸的进气量差异.同时,分别连续测量了各个气缸燃烧汽油和CNG时的燃烧压力.最后,用最大燃烧压力的平均值和变动系数比较了各缸的燃烧变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用发动机的各缸进气和燃烧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而燃用CNG时最大燃烧压力的变动系数小于燃用汽油时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利用高阶累积量提取汽油机爆震特征的方法。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传感器安装在四缸汽油机的缸盖上。通过分析信号的高阶统计特性,定义了一个基于高阶累积量的公式来计算爆震强度。与基于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使用相对较少的数据点,并且可以检测到较弱程度爆震的发生。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振动信号的高阶统计特性,并结合爆震声音强度,提出了一种对爆震强度分级的方法。实际信号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采用了缸内直接喷射天然气的方法,并对点火正时和空燃比实施了自适应控制。重点分析了以发动机自身转速为反馈信号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天然气发动机干扰源的特殊性,提出并实施了因素抖动和抖动循环等寻优控制策略。采用数字滤波、系统复位与监控等措施,成功地进行了软件抗干扰可靠性设计。通过与硬件控制系统设计相结合,在一台单缸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了可行性验证与应用。结果表明:本设计可以滤除发动机外界负荷缓变的干扰,能实现发动机循环变动干扰的平均化处理与快速衰减,有效解决了外界负荷突变和外界强电磁干扰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RT-Flex60C型智能化柴油机WECS(Wrtsil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控制系统和推进控制系统基础上,采用"缸平移法"生成模拟排气阀升程信号,结合自主开发的实时仿真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研制了大型智能化柴油机电控排气阀系统的硬件在环(Hardware In the Loop,HIL)仿真试验平台,该平台可采集伺服油轨压、排气阀升程、排气阀开启/关闭控制信号、空气弹簧压力等信号,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平台性能稳定可靠,能正确模拟真实柴油机的运行,实现了可变排气阀开启VEO(Variable Exhaust Opening)和可变排气阀关闭VEC(Variable Exhaust Closing),为研究大型智能化低速柴油机电控排气阀的特性、执行机构的性能验证以及控制系统的测试提供了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6.
电控汽油机爆震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电控汽油机出现爆震故障产生的因素进行研究,对常用的诊断排除故障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是研究解决电控发动机爆震故障的方法。通过对两则典型的汽车爆震故障诊断排除案例,总结归纳出预防和排除两类常见爆震故障的方法和步骤。实践结果表明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预测并联式气动-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性能,判断其可行性,建立了该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形式的混合动力发动机能实现其设计目的,即回收利用柴油缸排气废热以提升气动缸性能.在不对柴油缸工作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混合动力气动缸的动力性与经济性较纯气动缸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对整个系统而言,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对矿物燃料的消耗.与纯气动缸的情况相似,混合动力发动机中气动缸在低转速、高负荷的工况下也有较好的性能,但可以避免纯气动缸在高转速工况下性能急剧恶化的现象.原理性论证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该混合动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项提高内燃机部分负荷经济性的措施,即采用一种冷却油来替代冷却水以减少部分负荷下的热损失;在高负荷时,同采用内冷却以抑制爆震的产生。经台架试验证明,采用此项措施其油耗率可降低6~8%;道路试验表明,其等速百公里油耗可降低8~10%。  相似文献   

19.
针对改装的甲醇一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研究了甲醇喷射的控制方法和该机组柴油机转速控制的方法,并开发了控制甲醇喷射的电控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能够将柴油机的转速和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频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