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8年7月3日,由我院主编的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编制组由来自全国10家单位的16位参编人员组成。地震发生后灾区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灾区受损房屋震后需要进行加固修复工作,这也是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可以从技术角度对震后评估和修复加固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助决策。编制工作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成熟的各项技术,主要针对6~9度抗震设防的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建筑震后评估与修复工作。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建筑震后应急评估技术、建筑震后修复加固技术等。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编制组计划于7月底完成编制工作,并尽快通过征求意见、送审等环节后颁布施行,为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建研院抗震所  相似文献   

2.
地震作用下基础设施工程的损毁将造成所在区域功能瘫痪,对其功能恢复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可为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震后区域建筑功能恢复不仅与建筑物倒塌有关,还依赖于交通系统的阻滞程度,以往针对建筑功能恢复能力评估多集中于量化建筑自身构件的震毁状态和维修费用,尚未考虑交通系统功能修复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可考虑交通阻滞的区域建筑震后功能恢复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定义功能损失比,提出建筑震后残余功能计算方法;基于交通链路功能重要度指标,建立同时考虑建筑物破坏和地震次生灾害双因素影响的交通阻滞分析模型。结合交通阻塞度和建筑残余功能定义单体建筑功能恢复时间计算方法,并依据水平串联型恢复路径,建立考虑交通系统功能耦联的区域建筑功能恢复能力评估体系。以某村镇为例进行区域建筑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评估,分析表明文中方法能全面考虑交通功能对区域建筑恢复的影响,结果更为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3.
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在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交叉应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和提高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区连续的地震使得众多建筑遗产受到损坏,地震对古建筑的破坏有的时候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建筑遗产在震后的二次破坏,并且能行之有效的组织救援、安排维修工作,本文对震后维修的工作原则和程序提出探讨。旨在对震后的建筑遗产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能使建筑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和信息尽量完整的保留,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农军 《住宅科技》2011,31(Z1):153-155
四川汶川5.12地震,使用城镇民用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同时也造成了青城山内外的宗教寺庙建筑严重损毁。对于使用年限长达数百年的宗教庙宇,震后的修复究竟选用怎样的结构,才能将建筑的耐久性,抗震性和经济合理有效地结合,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文章以都江堰市宗教建筑震害危险性排查的案例,对都江堰景区宗教庙宇建筑震后修复结构选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缪驰  周颖  石维 《结构工程师》2013,29(1):62-68
隔震技术可以延长结构的固有周期,明显降低结构地震能量的输入。基于以上特点,隔震技术尤其适用于硬土、高烈度区的短周期建筑结构。针对四川省康定地区(9度区,Ⅱ类场地)的某多层商场建筑,采用Etabs分别建立框架-剪力墙结构、小柱网框架结构及隔震框架结构模型,对比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并引入工程实践的数据,进行经济性分析,包括直接建设费用和震后修复费用的分析。研究表明,9度区商场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可显著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还可明显降低直接建设费用和震后修复费用。  相似文献   

7.
贮仓和皮带通廊的某些部位和构件,在地震中易遭破坏。对这类构筑物如何合理地进行震前加固或震后修复加固,是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某矿的贮仓和皮带通廊的震害分析和抗震加固设计方案的评价,并依据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钢筋砼柱承式贮仓和皮带通廊的抗震加固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8.
万冲 《四川建材》2016,(4):84-85
确定一个合理、适用的地震损伤模型,对震后现有建筑的安全评估、修复加固和即将拟建建筑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地震损伤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和评价,分析了现有震损模型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现有的模型提出了新的意见。期望能对后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蔚  胡斌 《新建筑》2006,(5):4-6
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在西方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的东方解读成为有中国特色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修复中几个主要的原则,如修旧如旧、可识别性、现状保护以及复原重建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快速有效地判定震后建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损建筑对人员的二次伤害,在地震应急期内需开展震后建筑安全性评估工作。这对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震害调查和应急评估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应急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美国、新西兰、欧洲与日本等震后建筑应急评估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并从适用结构类型、有无定量计算、评估人员资质和评估结论等几个方面,对国外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归纳了可借鉴的国外经验,结合正在编制的应急评估标准,从评估目标、评估时效、评估深度和评估人员等四个方面,对我国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研究和标准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