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为了合理设定二辊矫直的工艺设定参数,降低现场对操作工人经验的依赖程度,实现棒材全自动矫直,基于平面弯曲弹复理论与空间几何关系,结合矫直过程棒材边进给边旋转而达到每旋转半圈反弯一次的特点,建立了棒材矫直全流程的弯曲弹复模型,获得棒材矫直全过程原始曲率、弯曲曲率、弹复曲率及残余曲率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来料棒材及矫直机辊型,以要求的直线度为目标,建立了凹辊角度与凸辊角度寻优迭代模型;在该理论基础上,探讨了辊缝及导板间距的设定方法;在现场矫直机上进行了该工艺设定模型的验证。工艺参数设定值与现场实际矫直情况一致,应用该模型可实现棒材二辊矫直过程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纺织机用高强度异型梭子管的一种张扭矫直工艺方法。动用这种工艺方法矫直的梭子管完全可以满足部件的挠度,扭曲率,尺寸精度及硬度的要求。它是一种简便易行并适用于其它小批量异型管棒的矫直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丽英 《锻压技术》2016,(10):113-117
针对棒材二斜辊矫直机单向和双向反弯辊形曲线选择问题,以分段曲率旋转反弯矫直理论为基础,利用MSC.MARC软件对两种辊形曲线对应矫直过程进行建模和有限元模拟,通过对后处理结果中棒材表面摩擦特性、应力、塑性应变、矫直力等参数的对比,较详细地阐明了单、双向反弯辊形对应的矫直机理、矫直过程的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为验证模拟结果,分别在小型二斜辊矫直试验机上对两种辊形曲线情况下的矫直精度、棒材表面质量及矫直力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现场试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结果。并通过总结模拟和试验结果提出若干以棒材用途和生产成本控制为导向的辊形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4.
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CHC)(联系电话:010-68468867)推出了高精度棒材、管材矫直机。 高精度棒材矫直机是一种多斜辊矫直机。它采用了载荷可控制的准双曲线型和控浅凹型复合辊系,使棒材在全长范围内实现旋转反弯矫直,其矫直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设备由上料系统、矫直机本体、卸料系统、电控系统、液压系统、气动及润滑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高强度合金钢棒材或厚壁管材的高精度矫直,在解决头尾鹅头弯、清除轻微椭圆度及清除氧化铁皮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亦可用于其它金属圆材的矫直。其主要技术参数量是:…  相似文献   

5.
根据矫直理论,利用MATLAB GUI平台实现对2-2-2-1型七斜辊棒材矫直机的辊距、辊子斜角、压下量等工艺结构参数的计算,以及等距双曲线辊形的自动设计,并通过VBA技术实现等距双曲线辊形在CATIA软件中的自动绘制。以Φ60mm 20Cr钢为例,由程序计算所得工艺结构参数与辊形曲线,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棒材矫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矫直过程中的矫直力曲线、残余应力分布和矫直后棒材纵坐标分布曲线。在LGJ100七斜辊矫直机上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合理可行,对七斜辊矫直机的高效设计与实际矫直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利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棒材二辊矫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矫直过程中棒材对矫直辊、侧导卫作用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确定了在矫直过程中棒材与上下辊及侧导卫的主要接触区域,并对矫直后的最大挠度进行了分析。矫直力与理论值的比较结果基本吻合;上下辊、侧导卫的磨损区域及矫后棒材的最大挠度的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相一致。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可以为理论研究及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棒材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变化过程以及矫直对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分析了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了辊缝、倾斜角度、矫直速度、材料屈服强度以及挡板间距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最终给出了辊缝及角度的取值原则。结果表明,辊缝及矫直辊倾斜角度对矫后棒材芯部残余应力影响较大,辊缝越小、角度越小,矫后棒材残余应力越大,反之越小;矫直速度对矫后棒材残余应力影响不大;材料屈服强度越高,矫后残余应力越大,反之越小;挡板间距越小,矫后棒材芯部残余应力越大,表层残余应力越小。  相似文献   

8.
前言矫直工序几乎是金属加工制品必经的一道工序,而矫直工序的作用对成品质量平直度和平面度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反复弯曲矫直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迄今才进行到一定程度,而对矫直过程中变形原理的综合研究还几乎没有。通常,对棒材、板材的纵向曲率进行矫平时,因为矫平后的平直度和平面度决定于矫直机出口材料的曲率及矫平直后的回弹量,所以研究矫直后的平直度和平面度时,在解析中不仅必须考虑材料通过矫直机时的变形过程,而且必须考虑在此期间的加工滞后现象。本文为了阐明棒材或板材的反复弯曲矫直的变形原理,提出了求二维反复矫直后材  相似文献   

9.
王涛 《资源再生》2008,(5):24-26
2.铜及合金棒型应用 铜及铜合金棒材是重要的铜加工品种,各种合金在铜及铜合金棒材中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目前由于自动加工装备的发展,对铜及铜合金管棒材的尺寸公差、产品性能控制、弯曲度、表面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采用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方法保证.  相似文献   

10.
二辊矫直机在辊形曲线确定后,通常通过调整矫直辊的安装角度来实现不同直径棒材的矫直。针对矫直辊的安装角度调整原则问题,运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二辊矫直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大直径棒材二辊矫直过程,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矫直辊安装角度的情况下,棒材矫后的直线偏差、残余应力、等效塑性应变以及矫直过程中的矫直力,综合得出了矫直辊安装角度的调整原则。根据获得的调整原则进行了实际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可变恒压动态矫直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液压恒压动态矫直棒材的方法及利用可变恒压动态矫直方法解决棒材矫直过程中头尾缩径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大弯曲难变形合金钢棒材的弯曲度较大、咬入困难,多采用上下同步驱动、对辊压紧的多辊矫直机进行矫直,但是对于其矫直精度没有一个定量的表达。从矫直变形机理入手,分析影响矫直精度的因素,得出调节变形量逐渐越小,矫直辊轴线与矫直线的夹角越小。“矫弯”负作用系数越小,矫直精度越高。最后通过Abaqus软件对棒材纯弯曲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数据、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提高棒材矫直精度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棒材矫直并瞬时回弹后即刻测量的直线度越小,最终滞后回弹越大,成品质量并不一定好的问题。在考虑弹区比的条件下,分析弹区比对棒材矫后残余应力分布状况的影响,结合二斜辊矫直滞后回弹机理,提出滞后回弹与弹区比的关系、分析残余应力对滞后回弹的影响。通过对棒材二斜辊矫直滞后回弹进行有限元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合理的弹区比取值是保证棒材矫直后成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最近,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新增了一台J-BLR一130六辊棒材矫直机,该机与原有的精锻机配套使用,对钛及钛合金格锻棒材进行锻后余热在线矫直和退火加热后矫直.矫直钛棒材的尺寸范围为25mm~130mm,长度1.5m~7m.该机为直流调速可逆矫直机,可满足该厂精锻机生产的所有钛及钛合金棒材的矫直需要,矫直精度为1/100ho采用西门子直流调速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对其进行驱动和控制.各矫直辊压下和转角均可电动调节和数字显示,并具有超载液压保护功能.可适应精锻棒材规格频繁变化的特点和实现全自动矫直.六辊矫直机的投产,使该厂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分析对比不同工序后医用U型钉用TC4钛合金棒材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热拔和高温退火工艺对棒材的再结晶组织有明显影响,而双曲线矫直和低温退火工艺对棒材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730~750℃高温退火2 h后,热拔材的再结晶程度比较充分;580~700℃低温退火2h后,矫直材的光学显微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硬度明显减小。在730~750℃高温退火、580℃低温退火的条件下对棒材的显微组织进行调控,可获得符合医用TC4钛合金力学性能要求的棒材,且由其加工的U型钉缩口尺寸可控制在0.05 mm以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舰船业的发展,舰船阀门用高强度N80A合金棒材的需求迅速增加.宝钢特钢在以往航空发动机用N80A合金棒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舰船阀门用高强度N80A合金变截面棒材的研制.通过合理控制合金中主要强化元素成分,配合最佳的锻造工艺、热处理工艺,使N80A合金变截面成品棒材的纽织力学性能完全满足订货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太原矿山机器厂研制的一种新型管棒材矫直机,于1979年末进行了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矫直机具有效率高,精度好等优点,是一种采用综合矫直原理的新型管棒材矫直机。管棒经过轧制、焊接、冷却、热处理和运输之后,往往由于多种因素使其弯曲变形,对于管材还会产生椭圆度,以及非圆管材的扭曲。为了消除这些缺陷,轧材一般都要进行矫直。通过矫直使管棒材产生适量的弹塑性变形,从而消除原始变  相似文献   

18.
作为飞机重要部件主要原材料的TA11钛合金,自身性能的提高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锻造温度的升高,不仅能提高了棒材组织均匀性,得到良好的抗蠕变性能,还可提高棒材超声探伤水平。为TA11钛合金棒材的工业生产及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无损检测技术难以满足镍铜合金棒材裂纹检测需求的现状,提出一种地磁场环境下的弱磁无损检测方法。首先理论分析镍铜合金棒材的弱磁检测原理和缺陷处磁异常分布特征,其次对含自然缺陷的镍铜棒材进行弱磁检测。采用包络分析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验证弱磁检测镍铜合金棒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对棒材表面磁异常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磁梯度信号的阈值处理和包络分析法处理的结果,实现了镍铜合金棒材内部裂纹缺陷的有效检出,并且裂纹检测精度达到了微米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钢厂中大直径钢材棒料二辊矫直存在矫直质量差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矫直过程中棒材曲率比与矫直次数的关系并与矫直机理相结合,最后确定出正确的凹辊辊型。采用Φ50~Φ70 mm直径范围内不同直径的中大棒材对设计凹辊进行试验验证,利用相应的精度测量仪器分别测量矫直后不同直径棒材的直线度、椭圆度、表面质量并对压扁率进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凹辊辊型使矫直后中大直径棒材具有高精度,直线度误差分布范围为0.1~0.6 mm·m~(-1);椭圆度误差小于0.1 mm,扁率分布范围为0.5‰~1.8‰;矫直后中大直径棒材表面粗糙度为微米数量级,表面光滑,无划痕现象产生,设计凹辊起到滚光棒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