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厦门市翔安区某既有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为例,分析了该小区下垫面、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及覆土厚度、场地竖向及地下雨水管网等现状条件对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影响。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避免大规模翻建,并基于上位规划对该区的要求,提出了适合该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思路,并选取B02地块汇水分区1、4、25为典型节点,详细解析了海绵设施布局与海绵指标控制,以期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备受关注,第一批和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城市相继出炉,海绵城市已成为国家城市建设新模式。城市建成区的居住小区数量大且面积广,本文选取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居住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海绵城市技术在居住小区内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绿化四个条件,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过程中,基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顺应地形,回应气候条件,合理分析应用,从技术手段上重点分析蓄水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种植绿化的设计措施。最终为不同地区建设海绵型居住小区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载体除了山水林田湖,不可缺少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40%。本文以厦门市青春海岸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改造为例,根据当前地块建设的情况及进度要求,科学合理、因地适宜得采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措施。并详细介绍该地块的海绵化改造方案与海绵指标控制目标,以期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与雨水收集利用住宅项目,验证居住小区海绵微水系专项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提出专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要素优化,以期为类似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针对自身区域状况,重庆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该文介绍了重庆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包含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回用池等。选择重庆某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简述了海绵城市设计过程,提出了地表径流控制思路,并提供了指标分析计算方法。在景观设计的同时,实现了海绵城市LID设施与景观的融合。另外,基于多个海绵城市设计项目,分析了不同业态下海绵城市建设增量成本。该文可为重庆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近期20余个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前,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将会就地消纳和利用。2018年年底前,通州试点改造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75%,也就是年均总降雨量75%的雨水不会形成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既有市政道路如何进行海绵化改造是业内面临的难点之一。从市政道路海绵改造中面临的技术措施选择、海绵设施景观效果保障、雨水溢流口布设等问题出发,结合鹤壁市淇滨大道海绵城市改造案例,阐述了不同类型市政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构建策略、海绵设施景观统筹与细节设计要求、雨水溢流口设计要求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设计详图,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道路廊道构成。其中,绿地斑块的大小、走向、形状,道路廊道的曲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较大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杭州几个居住小区实例,本文探讨了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小区规划设计的五个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低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以城市气象降雨资料为基础,分析降雨控制率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相关要求,得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厦门市不同行政区、功能区、道路等级和特征的市政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与试验,采用径流污染物出流过程采样与降雨量同步观测、MV曲线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厦门市典型市政道路的雨水径流水质参数特征、时空变化规律和初期雨水径流冲刷效应,提出厦门市市政道路污染物设计浓度参考值和道路初期雨水控制径流深度两个基础参数,以及重点防控的道路类型、初期雨水控制径流深度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对应关系,可为厦门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市实验小学翔安校区项目,依照"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技术措施,满足规划设计条件中的指标要求,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基此,文章主要从"路面铺装、绿化、屋面、雨水少数民族接"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传统雨洪管理模式,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雨水收集和利用,使得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以济宁某居住小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城市设计的途径,介绍了某小区低影响开发条件下的海绵城市设施:绿色屋面,落水管断接,道路、广场透水铺装,雨水收集与回用工艺。并根据《济宁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中关于海绵城市设计控制的决定性指标完成某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4.
<正>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首个项目完工。海沧第二实验小学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砖铺设约850平方米透水路面,设有11个树池。此外,这次改造还建成8个雨水花园、400多平方米的下凹式绿地、8个沙滤净化设施。通过这一整套设计,学  相似文献   

15.
雨水调蓄池是一种常见的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洪调控设施,通常设置在区域的雨水排放系统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要求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对于雨水不再是简单的速排,还需对雨水进行净化、调蓄。以厦门市海沧区某道路改造工程的雨水调蓄设计为例,将传统雨水调蓄设施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介绍分散式的雨水调蓄设施在道路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文章以海口市白龙路改造工程为案例背景,重点解析海绵城市理念在既有道路改造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其他地区的道路改造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固原市为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7.5 mm。笔者从道路工程、管线工程、绿化工程等方面介绍了固原市北京路与九龙路的海绵化改造方案。经过改造后的道路达到了城市排水设计标准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要求;并提出了海绵化改造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要求,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为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冬冬  韩轶群  曹磊   《风景园林》2019,26(10):101-106
道路是城市硬质化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居住小区雨水径流的主要来源,也是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因此居住小区中道路系统与雨水产汇流过程关系的探究对于居住小区雨洪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居住小区为例,借助ArcGIS和SWMM,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分别具有网格型、尽端型以及环网型、环尽型道路布局模式特点的居住小区产汇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以雨洪韧性导向为目标的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武汉地区降雨量大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雨水径流利用的可行性,结合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对武汉黄家湖大学城雨水利用系统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以绿地建设、雨水景观利用为核心的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20.
每逢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长期过于集中,排水不及时,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针对此类现象,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愈发重要。海绵城市利用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可以增大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小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现象。结合南京某新建小区的海绵设计,对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和面源污染削减率两个重要指标进行计算方式分析,以满足城市规划要点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