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流体机械》2017,(10):68-71
介绍了辐射供冷的原理及其常用的3种送风方式的优缺点,综述了地板送风与地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置换通风与顶板或地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贴附射流作用下顶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空调系统3种复合辐射供冷空调系统解决结露问题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采用3种复合辐射供冷空调系统房间内的热舒适性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这3种复合辐射供冷空调系统均能有效减轻结露现象,其中贴附射流作用下顶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空调系统防止结露效果最显著。置换通风的特性决定了置换通风与地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在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室内热舒适环境方面优于地板送风与地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2.
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研究很多,然而缺少对双冷源新风除湿机与辐射板联合制冷系统应用于会议室的运行特性的研究,为了研究该系统运行的具体特性,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上海某会议室在该系统运行下室内温度场及其变化情况,除湿机性能以及辐射板内部和表面温度变化情况。试验主要通过温度传感器与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器记录室内不同高度位置、除湿机送风口处及辐射板内部和表面的温度湿度数据,并对测得的数据整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2 h后机组各项参数都能达到稳定,其中,除湿机送风口温度降到23 ℃,相对湿度降到40%,而室内温度降至26 ℃左右,相对湿度降至53%左右,基本满足室内设计参数要求,并且竖直方向最大温度梯度为0.5 ℃/m,表明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研究同时还发现辐射板表面温度始终高于室内露点温度,辐射板表面不会发生结露现象。研究结果对双冷源新风除湿机与辐射板联合制冷系统供冷除湿效果的深入研究以及该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毛细管辐射空调在夏季运行时出现结露现象的问题,提出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联合供冷运行方案,并进行了相关设计计算和试验测试。运行结果表明:毛细管回水温度为18℃,单独运行毛细管辐射系统时,室内毛细管壁及地面有结露现象且房间内垂直方向有明显温度梯度;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联合运行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4℃左右,相对湿度为62%左右,试验全程未出现结露现象,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及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以辐射供冷与竖壁贴附射流复合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复合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辐射板温度和贴附射流送风参数选择合理的条件下,0.1~1.1m高度最大温差小于1.5℃,1.1m高度以下人员活动区温度在25.5~27℃之间,0.1~1.1m高度室内空气流速小于0.3m/s,复合空调系统的温度场、速度场分布均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要求,同时贴附射流可以在冷辐射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空气隔离层,能有效防止结露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辐射吊顶供冷空凋系统可将室内显热负荷与湿负荷分开处理,采用辐射方式处理显热负荷,送风承担湿负荷,同时也承担一部分室内显热负荷。本文对辐射吊顶空调系统中的除湿特性进行研究,针对辐射吊顶供冷的结露问题,提出预除湿负荷概念,并计算不同设计条件下的预除湿负荷,探讨了表冷式空气处理机组作为除湿设备的容量确定方法。本文最后以上海X别墅辐射吊顶+置换通风空调系统为测试对象,对该系统除湿特性进行了实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杜芳莉 《机电工程》2013,(12):1528-1530,1535
针对传统空调系统中主要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来消除室内的热湿负荷造成能源品味上的浪费问题,将毛细管辐射换热技术应用于空调系统中,开展了由毛细管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而由新风系统承担全部的室内潜热负荷空调处理方案的分析,建立了空调房间温度与湿度之间相互独立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了采用冷冻水变流量优化控制法解决毛细管换热中的结露问题.在新风系统运行时,毛细管辐射供冷系统停止供水;新风系统除湿结束后,毛细管辐射供冷系统开始供水,在此基础上对毛细管辐射供冷系统采用间歇性流量控制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7.
《流体机械》2017,(8):64-67
对空调系统中调节空气状态的关键设备──组合式空调机组进行试验研究,相同工况、相同风量的机组处理空气能力随着断面风速均匀度不同而变化。试验发现,在额定风量分别为5000,10000,20000 m3/h的机组的供冷量、供热量随着断面风速均匀度从75%到98%变化时,机组的供冷量分别增加2.214,5.347,9.858 k W,供热量分别增加3.137,8.18,12.603 k W,即随着额定风量的增大,断面风速均匀度对机组的供冷量、供热量影响增大,当断面均匀度达到90%时,影响增幅变缓。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地板辐射采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毛细管地板辐射采暖试验系统、毛细管辐射板铺设形式、地板构造以及具体试验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毛细管辐射板供热能力、辐射板加热层温度、地板表面温度以及室内温度的变化特性.研究得出了毛细管辐射板供热能力较强,毛细管辐射采暖时室内温度响应较快,室内温度场分布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隋学敏  张旭  韩光辉 《流体机械》2013,(3):68-73,45
对辐射供冷系统空调末端与室内热湿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辐射供冷空调室内热环境参数特点。基于热舒适理论,分析了辐射供冷环境低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根据辐射供冷空调的特点,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选择适合辐射供冷空调的室内热环境控制变量。通过分析提出辐射供冷室内热环境控制变量应综合考虑平均辐射温度和空气温度两个指标,可将操作温度作为室内热环境控制的反馈变量。  相似文献   

10.
辐射供冷常与置换通风系统结合使用以达到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辐射供冷/置换通风系统用于办公环境时,冷辐射板的布置方式会对室内热环境产生影响。本文采用CFD方法,通过Airpak对冷辐射板分别置于办公室内顶棚、地板、侧墙上部和侧墙下部四种情况的换热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冷辐射板不同布置方式对应的室内温度场和流场。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的4种布置方式中,垂直墙壁上侧布置的供冷效果最佳,其湍流浑浊区范围最小、热力分层高度最高,同时得到了最低的活动区域温度。  相似文献   

11.
宣永梅  王海亮  黄翔 《流体机械》2012,40(8):65-68,64
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不仅能提供较高的热舒适性,并且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本文建立了复合系统的能耗分析模型,并采用EnergyPlus能耗分析软件对该复合系统进行能耗模拟,模拟得到的室内温度和辐射地板所承担冷量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7%,在此基础上,改变置换通风的送风温度,得到辐射地板提供冷量随置换通风送风温度提高而增加的变化规律,置换通风送风每增加1℃,辐射地板提供的冷量增加1.9%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重力循环柜联合金属吊顶辐射板运行进行试验研究,测试重力循环柜的补助制冷性能以及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内置三排毛细管的重力循环柜单独运行时,制冷量能够达到设计工况下的720W;重力循环柜联合辐射吊顶系统运行时,重力循环系统能够起到补助制冷作用,并对出风口周围地板结构有一定的蓄冷作用,具有部分辐射供冷的效果。当室内达到稳定状态后,距重力循环柜水平30cm以内的区域在32min内垂直温差大于3℃,30cm以外区域温度场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设施的环境要求,研发出交叉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福州市某公司在模拟机房中对交叉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试验,应用对比的方法分别测得1kW、2kW只开发热源和开发热源同时开机组,2种情况下测得设备的温湿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得出:开启机组在最佳风量比下,2kW发热源表面最大温降为8.9℃,设备温湿度基本上满足ASHRAETC 9.9发布的2、3级环境要求允许值;开启机组在最差风量比下;开启机组在最差风量比下,1kW发热源表面最大温降为2.3℃,设备温湿度基本满足14级环境要求允许值。  相似文献   

14.
转轮吸附除湿供冷空调系统是目前关注的一种新的空调形式,转轮除湿机是此类空调系统的关键部件,因此了解各种因素对转轮除湿机性能的影响是必要的。分析了转轮除湿机本体参数及空气参数等影响除湿供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提出了被除湿后的处理空气露点控制优先的观点,可以为正确配置转轮除湿供冷空调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徐祥洋  杨洁  张淇淇  翟耀芳 《流体机械》2013,41(2):53-57,52
通过对辐射吊顶+地板送风系统夏季运行情况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室内温湿度沿高度方向的变化情况以及贴附层露点温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温度沿高度方向先升高后降低,而相对湿度则先下降后上升,送风参数对房间湿度的影响较大,辐射板表面温度可根据贴附层的露点温度进行控制,而贴附层的露点温度可以采用工作区露点温度减去1.7℃来表示。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新型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试验系统,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其在8种模拟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试验结果显示,一次空气流量为150m3/h时,湿球效率变化范围为80%~99%,露点效率变化范围为50%~75%,制冷量变化范围为0.27~0.71k W,出口空气温湿度可满足呼和浩特、酒泉及乌鲁木齐3种气候条件下人的热舒适需求;当一次空气流量为1500m3/h时,湿球效率变化范围为39%~47%,露点效率变化范围为25%~32%,制冷量变化范围为1.2~3.3k W,出口空气温湿度无法满足人的热舒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