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沙坝水电站施工枯期采用隧洞导流,汛期采用过水坝面与导流隧洞联合过流泄洪的方式。通过模型试验,对过水坝面的流态、泄流能力、坝面压强和流速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坝面设计体型的合理性,据此提出过水坝面、岸坡、下游坝坡和基坑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二滩水电站木材过坝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其一是木材过坝方式选择问题,二滩电站坝高240m,过坝高差180多米,上游库水位变幅45m,过坝设施除要适应水位变化外,平均每天要求通过木材1万余立方米,这是当今世界所没有的,无可借鉴,对采用什么方式过坝意见不一;其二是企业间的经济补偿问题,电站建成后上游形成水  相似文献   

3.
国内某混凝土重力坝采用了与传统方式不同的高低坎多孔淹没射流消能方式。为宣泄各级流 量洪水与调整枢纽水流流态,在溢流坝段中间设置了隔墙结构。然而坝面隔墙位于消力池水跃跃首位 置,水流流态十分复杂,其动力响应和稳定性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工程实践中的隔墙安全问题,本文 基于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坝坝面隔墙在复杂工作条件下的静动力特性,讨论了其结构 特征与流激振动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该工程泄槽隔墙在结构 设计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加强,且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子岗电站工程设计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解决了工程的枢纽布置和建筑物之间连接问题。对在在坝下游水深较浅的情况下,如何能形成面流消能流态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龚咀水电站溢流坝漂木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及模型、原型验证,论述了木材在坝面运动的规律,提出了保持木材不碰击坝面的最小水深公式,研究表明,选用自由面流能达到减少木材过坝损失的目的。通过研究,提出了扩大面流范围的措施,改善了漂木条件,并依据实验资料,给出了面流界限水深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田士豪  曹学德 《人民长江》1997,28(11):12-14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王甫洲泄水闸左右导堤的体型,进闸水流的流态,闸门调度以及非常溢洪道的堰面体型,堰顶高程,堰面宽度和坝下冲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大部分为设计所采用,较好地满足了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坝区漂污运移规律及治理措施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峡水利枢纽坝前漂污物的运移特性、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及治理漂污的工程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库区漂污物的分布及其运移规律与库区河势、水流流态、库水位、来流量及三峡电站的调度方式等因素有关。在各级水位、流量条件下,坝前漂污滞留量分布的基本态势为“右多左少”。通过调度运行,可以改变漂污物在坝前的分布情况,但基本态势不变。三峡枢纽库区漂污治理,应采取“以捞为主”的思路,以根本解决三峡及葛洲坝两大枢纽的漂污问题。研究发现:在坝前及坝区河段可以选择到较为理想的地段和区域建立滞漂、捞漂区,导漂、拦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涝河渠化河道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涝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系渭河支流。70年代初,对其中、下游河段曾进行过渠化治理,但每逢洪水,坍塌毁损工程仍有发生。通过模型试验又作了如下改建治理:运用梯级溢流坝调整控制河床平衡比降,坝下游设消力池,合理确定河床宽度,使河道流态改善,流速分布均匀,制止了水毁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索风营水电站河谷狭窄,单宽流量大,泄洪消能布置较困难,通过各种消能型式比较及水工模型试验验证,采用新型结构形式——“X”型宽尾墩+台阶坝面+消力池的综合消能形式,水流流态和泄量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调研、设计、施工和模型试验论述了这一新型消能工的优越性,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某多层盘折槽式鱼道的进口、出口、鱼道及休息室的水流流态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得出多层盘折槽式鱼道不同部位的水流流态分布规律,根据水流流态分布情况进行了部分优化设计,现在过鱼情况良好,为今后相关鱼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大岗山水电站2008年施工期安全渡汛,保护已建工程免受洪水毁损,进行了施工渡汛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设计渡汛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并提出了推荐方案,观察了渡汛时全河床过流时的水流流态,测试了上、下游围堰堰面过流时的水面线、流态、脉动压力、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并观测了围堰堰面过流时的冲刷及破坏情况;通过动床试验,研究了汛期基坑不同堆渣高程河床过流时的水流流态,下游石渣的冲刷流失情况;为大岗山水电站的安全渡汛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透水桩坝控导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对沿治导线布设形式的透水桩坝在黄河下游控导河势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方案及水沙条件下,透水桩坝可以起到较明显的控导作用;坝后过流上滩的水势主要与透水率及坝后滩地落淤状况有关,上滩水量也主要取决于透水率的大小,另外,因桩柱的绕流作用,靠桩根会形成沿坝走向的沟槽,对坝的稳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孔溢洪道泄流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体现闸墩对过坝水流的影响,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含多个孔和多个闸墩的溢洪道进行了水流的三维数值模拟,采用k-ε紊流模型,利用VOF方法处理自由水面,给出了泄流能力、水面线和压力分布。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使用的模型能精确的模拟溢洪道的过坝水流。计算发现,溢洪道不同孔由于受闸墩、边墩等的影响,过坝水流的水面线、坝面压力有着一定的差异,从而为溢洪道的水力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的水泉灌区的渠道工程翻转闸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要了解翻转闸下宽顶堰在全开状况下的综合流量系数,并检验坝高是否满足最大行洪要求;观测挡土墙与土坝坝区的水流流态,以便更合理地选择坝面护料。模型试验表明:在设计流量时,实测上游水位低于设计值0.12m,闸坝高能满足行洪要求,实测流量系数为0.36;闸上游土坝坝面及坝脚底流速较大,建议加大挡土墙上游侧断面,以减小流速,保护土坝安全;试验稍偏于安全,在整体工程实际中,对本试验数据要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5.
飞来峡水利枢纽施工导流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来峡水利枢纽坝址为深覆盖砂质河床,洪水流量大,要求施工期保持通航,施工导流选用河床分期导流方案。在围堰防冲设计上,采用顺坝,锁坝,丁坝以及复式河床断面等措施,调整水流流态,降低流速,同时在围外坡脚抛填防冲堆石体,设置抛石防护带,在纵向围堰上,下裹头采用混凝土柔性排进行防护,模型试验和施工现场观测表明防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结合凯勒塔阶梯式溢流坝资料,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水流流态、掺气特征、坝面沿程压力分布以及阶梯消能率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讨论各种水力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规律,为阶梯消能工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沐若水电站大坝地处热带雨林,洪水对降雨响应快,且坝址所在河谷狭窄,纵坡较陡,坝后地质条件较差,不利于泄洪消能设施布置。通过对水库泄水运用方式、泄洪和消能形式选择等分析,并经水工模型试验论证,设计最终采用宽尾墩+前置掺气挑坎+台阶坝面的消能方式。水工模型试验表明,台阶式坝面流态平稳,消能效果良好,可大大减轻下游河道的消能防冲难度,减少工程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丁坝防护弯道的效果分析,认为丁坝间距不仅会影响坝头的局部冲刷深度,而且会影响丁坝防护弯道的效果。据此,借助模型试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工程边界条件下施工期流量、整治流量及20 a一遇设防流量下的水流流态、局部冲刷和河势演变,并从丁坝间距与丁坝所在河段的位置有关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凹岸丁坝群的丁坝间距与丁坝坝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1倍坝长丁坝间距和1.5倍坝长丁坝间距对水流流态、局部冲刷和河势演变的影响差别均较小,结合理论研究认为来流方向与坝迎水面的夹角为60°~75°的坝段,丁坝间距应优先采用1.1倍坝长;来流方向与坝迎水面的夹角为20°~30°的坝段,丁坝间距宜采用2.0~2.6倍坝长。  相似文献   

19.
过水堆石坝钢筋笼护坡失稳临界条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堆石坝在过流情况下,受坝内渗透压力及溢流表面水流的动力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刷破坏。本文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堆石坝不同下游边坡钢筋笼护面在坝顶过流情况下的失稳临界条件,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沙特阿拉伯王国年降水量约为1200亿m^3,其中约99%因流入沙漠、大海或蒸发而损失。1985年全国需水量估计为36亿m^3,其中大部分是靠非再生性地下水资源提供的。因此,对河流增加人工补给,在沙特阿拉伯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正在研究这样一种可行性,即在全国范围内建造大量的简易堆石堤坝,并用土工织物予以加强,用来防止因坝内堆石过流或坝顶 漫流而导致的溃坝;铺设防渗土工薄膜还能使原来在堤坝下游河道进行的地表渗漏转移到库区进行。本文将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的一些情况报告如下,并对大规模补水计划可能产生的水文影响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