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1991年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能力以及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除涝标准,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当前淮河的防洪除涝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通过对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淮河中下游防洪除涝形势的分析,提出淮河中下游进一步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但是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通过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工程,使淮河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沂沭泗河东调南下工程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建成比较完整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各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和全流域抗洪灾风险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扩大了骨干河道的行洪能力,减轻了防洪调度的压力,重点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改善,对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防洪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是一个水利大省,受自然、历史、人为和投入因素等影响,水旱灾害频繁.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省兴建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初步建成了淮河、长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和洪水预报等非工程体系.当前全省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提高认识,加强防汛预案、预报、预警建设,采取综合调度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金鑫  陈宁 《治淮》2013,(11):37-37
一、工程概况淮河防洪除涝减灾实体模型基地模型试验大厅位于合肥市三十岗乡,建筑面积23619m2,长314.8m,宽92m,为檐口高度22.00m、跨度58.96~73.86+16.98m的单层大跨度钢结构建筑,跨中设置摇摆柱。工程结构形式为排架柱+三肢管桁架结构。排架柱为矩形钢管内灌混凝土,共58根,柱高12~22m,沿柱高每隔1.5m内设钢板加筋肋。柱内混凝土采用高抛自密实方式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相似文献   

5.
50年来,省淮河局在省委省政府、省厅的领导下,兴水利、除水患,确保淮河安澜,造福一方百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山东淮河流域已从历史上倍受水害困扰的重灾区变成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一大批治淮重点工程先后建成运行,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当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保障民生与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长远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全力做好治淮工作。  相似文献   

6.
今年淮河严重的洪涝灾害,又一次提醒人们,加快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紧迫感和艰巨性。现就进一步治理淮河洪涝问题,谈几点粗浅设想。一、防洪除涝,仍应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治淮的重点。前几年风调雨顺,给一些人造成某种错觉,误认为淮河的防洪除涝建设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事实证明,现在淮河的防洪除涝,虽比治淮初期有较大改善,但从总体看,标准还比较低,远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这次淮河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几百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已引起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我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广泛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洪涝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本文介绍了流域防洪减灾面临的新的形势与问题,《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针对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规划的特点,以及防洪除涝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盐都区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标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系统、水环境保护体系、水利发展体系和农村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盐城市盐都区农村水利现代化,现阶段的几个重点工作是做好防洪减灾保障体系规划、建设圩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发展电灌节水事业、做好农村河道疏浚工作;落实的几个重点保障措施是坚持科技兴水、多方筹集资金和加强工程管理。  相似文献   

9.
杨俊 《治淮》2023,(6):32-33
全椒县西官圩排涝站工程为全椒县西官圩除涝系统主要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建设将是全椒县圩区防洪除涝薄弱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椒县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建设的延续,同时也是加快防洪除涝薄弱环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全椒县洪涝灾害情况以及西官圩排涝工程现状,分析了该涝区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涝区排涝工程总体布局,进行涝区治涝水文分析和排涝泵站的规模分析。  相似文献   

10.
谢浩 《治淮》2010,(9):14-15
<正>一、前言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是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辖六区一县,总面积2594.6平方公里,耕地177万亩,总人口241万人。淮河流经全市87公里,洪涝灾害频繁,防洪除涝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荆山湖进、退洪闸工程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淮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工程首次成功投入运行,共计调蓄淮干洪水量3.65亿m3。本文综述了工程概况、运行方案、运用过程,并与2003年口门行洪方式作比照,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显著的防洪减灾作用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孟宪玉  陈强  缪宜江  张进平  李起贵  熊志刚  朱江  郑泰森 《治淮》2010,(10):F0002-F0002,I0001,I0002,49,F0004
<正>新中国治淮60年,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黄玉芳  王成  申景芳  张效艳 《治淮》2009,(12):22-23
一、工程概况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区现状防洪除涝能力低,本项目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加固以及新建、重建、扩建和维修加固现有建筑物等工程,提高现有河道的防洪除涝能力。工程治理总面积9743km2,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4省共20片洼地。  相似文献   

14.
防洪除涝工作是城市工作的重点,防洪除涝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分析了泗阳县城市防洪除涝工程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科学编制规划、规范组织实施、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对策,通过加强城市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除涝能力。  相似文献   

15.
淮河支流洼地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除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原因外,还存在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标准不高,河道排水能力低,防洪除涝能力弱,面上配套不完善以及工程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就支流河道、沿河洼地、平原坡地、面上农田水利的治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防洪除涝保安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持续变化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给防洪减灾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总结归纳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洪涝治理特点及历程,在解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影响基础上,从加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升级防汛预警调度决策指挥系统、强化防洪抢险和应急救援能力、科学规范和管控人类活动4个方面探讨变化环境下强化流域防洪除涝能力与韧性的对策,为江淮平原河网完善防洪治涝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苏水利》2000,(10):12-13
徐州,古称彭城,为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历史上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同时还是旱灾的频发区,十年九旱,非涝即旱。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向淮河人民发出根治水患的号召。徐州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征服洪水开始,掀起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持续不断的治淮水利建设热潮。 一、坚持不懈抓防洪保安,不断提高防洪除涝标准。1949年冬,声势浩大的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在徐州率先拉开了江苏治理淮河的序幕。全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防洪除涝是城市安全的屏障,是防洪保安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既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城市安全之所需。针对金坛市特点,分析了城市防洪除涝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提出了加强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防洪减灾的基础.是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有利武器.发挥着防汛抗洪、灌溉兴利等多方面的效益。在“96.8”特大洪水中,子牙河流域水库、蓄滞洪区、闸涵等防洪除涝工程对减轻洪涝灾害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张中杰 《陕西水利》2017,(Z1):257-258
近年来洪涝灾害依然频繁发生,虽然国家不断加大防洪减灾投入,但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成增长之势,有必要研究各类防洪措施及其相互结合,充分发挥防洪减灾作用。结合冷水沟水库工程,分别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两者相结合防洪减灾作用分析,研究各类防洪措施防洪减灾作用。通过研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紧密结合,能更好的发挥防洪减灾作用。充分认识和研究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挥防洪减灾作用,对预防和治理洪水灾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