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Planning》2019,(30)
《哈利·波特》是儿童文学中的魔幻作品。魔幻是这部小说的外表,爱则是小说的灵魂。本文主要从罗恩、赫敏、纳威三个人物入手,分析了作为朋友所具有的团结、忠诚、互相帮助、不离不弃等品质。解读这部小说的友情,探寻其间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
《一根水做的绳子》是鬼子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不同于"瓦城三部曲"等鬼子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冷峻、鬼魅"的创作风格,小说以阿香和李貌的坎坷爱情为主线,其小说情节之绵密,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刻画之细腻,可见鬼子在这部作品中的转型实验,这部小说在看似"俗套"的故事模式下借助"爱情"这一中心隐喻承载着同样的社会性命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3)
《木木》是屠格涅夫的一部反对农奴制为主题的小说。屠格涅夫也因为这部作品而被拘捕,这部小说中作品树立了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深受农奴制迫害的小人物形象。格拉西姆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描写男女爱情的小说,所以不少研究者将目光停留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层面上,其实透过作品的环境、情节等描写,再联系作品的写作时间,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是鲁迅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而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树树皆秋色》是作家方方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围绕女博导华蓉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华蓉与一位陌生男性"老五"之间的一段电话恋情。在整部小说中作者方方从她特有的女性心灵视角出发关注着都市的知识女性,生动细腻的刻画出她们面对爱情时的困惑与无奈。本文具体分析这部作品,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揭示暗含于故事之中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劳伦斯的代表作《虹》问世于1915年,是劳伦斯最为成功的社会批判小说。本文拟对近五年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认为目前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即从劳伦斯的创作动机、作品主题的分析、叙事视角及表现手法研究、作品语言及作者本人进行分析。文章旨在对劳伦斯研究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时代意义,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运用更深化了主题。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旨在突显其反映小说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情人》是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但是从它问世至今,关于这部作品的属性一直存在着争论。国内学术界通常将其归入小说的类别。但是作者本人拒绝承认《情人》的小说性,在文本中我们也找到了很多回忆录的特质,并且在法国这部作品一开始是被当作自传来传播的。借助于法国理论界普遍接受的"自传的准则",我们从文本写作的方式角度论证《情人》的自传特性。然而,随着对杜拉斯过往生活轨迹的不断探寻,《情人》的真实性同样受到了质疑,而虚构的客观存在,随着历史学家的考证也最终被证实。对于这样一部回忆和想像并存,真实和虚构交织的作品,我们或许能够借用法国评论界的一些新理念,来更清晰地界定《情人》的文本属性,即"自传式虚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桑弧在我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变的同名电影是桑弧在战后的"十七年电影"时期的重要电影作品。这部作品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桑弧导演的影戏思想。本文拟以《祝福》为主要作品分析对象,从影片的主旨、镜头的隐喻意义、画面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桑弧导演主要秉承的影戏思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9)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本文从三个新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为读者理解这部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35)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部作品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中采用了一种复调思维。书中处理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对话立场,从而打破了西方传统小说独白统一的模式,开创了新的艺术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正式进入中国理论界的视野,并引起了中国文艺理论家的关注,掀起了一股持续至今的"巴赫金热"。经过十余年的理论消化与吸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作品分析的论文大量涌现。文学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引入不仅在中国的古代小说和现当代小说这两方面中,更是在国外文学作品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0)
《复活》这部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者塑造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位灵魂忏悔的贵族形象;而玛斯洛娃却是一个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此外还有谢基尼娜、西蒙松等一些代表俄国黑暗教会、贫苦农民的形象。在《复活》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黑暗的统治,同时,这也是作者在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一种申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52)
《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诗以英雄贝奥武甫战胜三个怪物为主线,歌颂了英雄主义,传播了基督文明。而《格兰德尔》是约翰·加德纳在1971年完成的小说,是对这部史诗的改编,其目的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阐释这部史诗。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试图揭开加德纳瓦解这部史诗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3)
《爱丽丝梦游仙境》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儿童喜爱的魔幻文学。这部魔幻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成为深受儿童及成人喜爱的影视作品。这部作品将童话性与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儿童文学与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世界公认的悲剧文学,在这部作品中,肖洛霍夫极其成功的塑造了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从这个视角来看,这是一篇男权意识浓重的作品。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三个女性人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她们各自不同的悲剧人生,也是这部作品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本文试从这三个女性的角度来分析肖洛霍夫笔下的女性存在,以期获得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
《寒冬夜行人》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作品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与以往小说不同,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与审美意义。其叙述功能主要包括:体现了小说的自反意识和虚构性;建构"双重"对话关系;揭示作者、作品人物和读者的沟通关系;"召唤"读者共同参与创作;形成"陌生化"的阅读效果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8)
《曾在天涯》是作家阎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新时期反映当代中国人海外生活的一部力作。作品以作家海外生活的切身经历为创作材料,处处流露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对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和探究,在加深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时,也对我们研读作家的其他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6)
菲茨杰拉德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历来深受批评家以及读者的喜爱,他的诸多作品都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美国梦"的追寻和幻灭一直是他小说中的主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夜色温柔》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在这部小说里,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道德伦理方面变化的描述,向读者们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及在那种环境里人们的迷惘和堕落。该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中主人公的伦理道德问题,从他们的道德沦丧,来抨击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伦理丧失和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1)
在"枫杨树"系列小说中,苏童倾向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意向的布置,善于用巧妙的构图手法将小说中的"物"与"事"不着痕迹地联系在一起,以推进情节的发展。本文对这部作品中的隐喻形象加以分析,并展现其背后所包含的深刻蕴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5)
《万延元年度足球队》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基调阴郁,展现着人类存在的痛苦困境和荒诞。小说通过展示主人公蜜三郎和鹰四灵魂的超越和堕落,剖析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揭示了现代社会边缘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