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评估地下水补给对于规划和优化利用任何地区的水资源极为重要。地下水补给的来源众多,如雨水、灌溉、配水系统渗漏损失、城市废水和水库伪泊渗漏等。单雨水补给评估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用采定量和定性确定地下水位置的大量数据和多学科科学方法。在解答地下水的存在和运动方面,有许多现成而复杂的方法,需要各种各样的输入数据。在本研究中,采用水住变动法(GEC-1997)来评估地下水的雨水补给,该法是一种简单的水量平衡法。在GIS条件下,应用该法确定各种参数(包括单位产水量、土地利用和降雨量等)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已评估出平均雨水补给系数为3.09%,该值在印度水文地质条件类似地区进行的其他研究的结果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从水量平衡的观点出发,用陆地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鞍山市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的区城分布、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以及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来源进行阐述,对补给量进行了分析计算,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异性和综合性特征,传统的评估手段对于准确量化及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较大难度。以提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数据分析方法为目标,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探讨基于湿地观测站网和遥感技术的湿地大数据观测体系,阐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大数据的维度分析、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方法,进而提出一种面向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湿地维度—空间—属性大数据耦合分析框架,选取中国滨海湿地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了大数据时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未来方向。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可获取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数据,遥感对地观测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观测,二者结合有助于构建湿地生态大数据观测体系;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 010.32×10~8元。研究成果可有效解决地域异质性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田世英  罗纨  贾忠华  海燕 《水利学报》2008,39(1):115-120
利用MODFLOW模型,模拟分析了漫滩洪水对西安泾渭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漫滩洪水补给泾渭滨河湿地地下水的作用十分明显,是维持泾渭滨河湿地水文条件的主要水源补给方式;没有漫滩洪水时,渭河河道内水位的涨落对泾渭滨河湿地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很小,仅仅依靠渭河与泾渭滨河湿地的地下水文联系,不足以用来恢复大范围的泾渭滨河湿地。同时,漫滩洪水对距河道300m以外的滨河湿地水文影响最为重要,是其它天然补给途径不能代替的。因此,漫滩洪水是泾渭湿地水文得以维持的主要动力,洪水资源化利用将是恢复该湿地水文条件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需水量的核算是湿地水文生态恢复的关键步骤。通过分析计算,评估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需水的3个特征值:最低生态需水量(即湿地生态系统丧失生态功能的临界需水量)、最适生态需水量(即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最佳状态的需水量)、最高生态需水量(即湿地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水量),得出如下结论:天津滨海地区湿地的生态需水主要包括蒸发蒸散需水量、湿地土壤需水量、补给地下水、湿地生物栖息地需水量4个部分;湿地的最低生态需水量为177.68×106~276.85×106 m3,最适生态需水量539.23×106~807.81×106 m3,最高生态需水量1 206.55×106~1 409.02×106 m3。  相似文献   

6.
生态水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集中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植物与水的关系问题,根据陆地主要环境或生态系统类型,该问题可分为干旱地区、湿地、森林、河流和湖泊等5种类型环境或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水文分析。  相似文献   

7.
英格兰和威尔士环境署负责英格兰和威尔士水环境的治理,包括水质、水资源和洪水风险管理等方面。政府已指定该署为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WFD)的主管机构。虽然这是该署现行管理职责的合理延伸,但并不意味着该署只负责执行WFD。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是确定共同执行WFD的合作伙伴,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实现WFD所要求的环境目标。环境署在执行WFD时提出了一种情景(scenario-based)方法,即对3个提高目标和增加成本的情景进行分析。详细地分析了每一可能行动的成本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引莱茵河地表水.利用天然风积沙丘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南水北调水源特征和北京地下水回灌条件.探讨了借鉴荷兰经验在北京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行性。荷兰地下水人工补给既成功阻止了海水入侵,在增加地下水储存量的同时.又提高了供水品质。由于地下水多年超采的累积,北京已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库库容,利用南水北调水源.通过人工湿地、沟渠等组成的人工补给系统和利用现有的地下水源地水井组成的抽水系统.既可降低南水北调水源由于长距离、长时间引水可能出现的水质风险,又能让“客水”与“本地水”充分融合,保障饮用水口感和降低因水源变化可能出现的水质风险,同时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沿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湿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展有效的评估,以保障区域生产建设和环境安全。介绍了沿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类型,运用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给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框架.并着重对以调蓄洪水功能等为主的间接利用价值的评估及预期成效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0.
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地下水潜在补给变化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以栾城生态试验站为典型研究区,联合应用ClimGen天气发生器和地下水补给Visual HELP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速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降水减少10%(P)、温度上升2℃(T)以及两者同时发生(PT)三种情景下,未来(2011年-2040年)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速率相比基准(1961年-1990年)分别下降了23.33%、4.42%、26.01%,其中降水的减少对地下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尤为明显。该项研究对于指导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地下水潜在补给变化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以栾城生态试验站为典型研究区, 联合应用 ClimGen 天气发生器和地下水补给 Visual HELP 模型, 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速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在降水减少 10% ( P) 、温度上升 2 e( T ) 以及两者同时发生( Pamp T ) 三种情景下, 未来(2011 年- 2040 年) 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速率相比基准( 1961 年- 1990 年) 分别下降了 23133% 、4142% 、26101% , 其中降水的减少对地下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尤为明显。该项研究对于指导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0年以来实施的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及湿地生态补水措施,建立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及尾闾湿地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及湿地补水前后地下水变化情况,评估刁口河恢复过流及尾闾湿地补水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刁口河恢复过水及尾闾湿地补水对地下水具有积极补给作用,在2010年、2011年、2013年生态补水期间,刁口河沿岸地下水渗漏量分别为10.2万m3/d、10.6万m3/d、9.2万m3/d,刁口河尾闾湿地周边地下水渗漏量分别为1.4万m3/d、2.7万m3/d、1.03万m3/d;随着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补水区及周边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刁口河沿岸及尾闾湿地周边地下水抬升范围分别为950~1 100 m和800~1 100 m,地下水位最大抬升幅度分别为60~80 cm和35~46 cm。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地下水管理需要评估气候和管理活动对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利用传统的连续性方法评估地下水可持续性,无法掌握含水层响应空间变化。为弥补这一不足,研究了加州柯契拉谷的地下水位资料,考虑到该河谷实施了综合管理策略,研究在地下水可持续框架下进行。详细介绍了所采用的创新方法,即利用传统统计方法深化对含水层响应的理解。评估了单个地下水观测井的变化趋势,利用区域显著性分析了区域地下水特性。检验表明,在1973年开始的大强度地下水补给时段内,尽管单个观测井空间变化趋势明显,但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了长期地下水消耗背景下补给效果存在空间局限性,提出应关注利用综合管理策略进行可持续地下水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年来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尚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柱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用于评估雨水花园补给地下水潜力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α可用于评估雨水花园补给地下水潜力,数值变化范围为0.110~0.212,平均值为0.175;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雨型均对α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增加,α逐渐降低,不同雨型条件下,α大小顺序为均匀雨型>双峰雨型>单峰雨型。【结论】HYDRUS-1D模型模拟法和包气带含水率法计算α均具有较好的精度,不同降雨条件下,模型模拟法计算得出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m)的相对偏差(RE)为-1.280%~7.801%,包气带含水率法计算得出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b)的RE为-14.789%~6.660%。由于包气带含水率法容易实施、便于监测,工程实践中可优先考虑采用该方法。上述结果可为定量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花园补给浅层地下水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的水是在无限的循环之中.人们不管怎么用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地球上的水循环宏观上讲有2种:一是海洋和陆地水的大循环。即水从陆地流人海洋.海洋蒸发靠季风降水到陆地:二是本地区的小循环。本地区的水在各种利用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降雨回到陆地.一部分渗漏地下形成地下水。开发提取再用。无论哪种循环.水的总量不会减少。现在的问题是水在这些循环中,被人们污染了。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浅层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既是土壤环境的重要要素,又是河湖的补给源。关于浅层地下水的含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表述。不同地区浅层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都不同,含水层深度也有区别。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更新周期快,可作为区域发展的水源之一;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地表面源影响较大,水质保障程度又较难控制;浅层地下水赋存条件没有承压水(深层)复杂,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浅层地下水的保护非常重要,既需补给条件的维持,又需科学管理、适量开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巴.  哈T  张永健 《海河水利》1994,(1):57-60
7麦可西和劳埃德含水层补给区图2劳埃德和麦克西含水层补给区剖面图本文介绍的含水层补给区,解释为在某含水层地下水位的一定范围,所有进入该含水层的水,首先穿过这个范围流入地下水系统。图2所示内容阐明了长岛麦可西和劳埃德含水层补给区这一概念。两条边界流径臧流线)是  相似文献   

18.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据估算,我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被保存在各类湿地中,1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占陆地总面积8.6%的湿地储存着地球陆地生态系统35%的碳,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因而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和  相似文献   

19.
2000/60/EC指令,也称之为欧盟水框架指令(WFD),已于2000年12月在其各成员国生效。它为各成员国在水政策领域制定各种措施提供了规章依据。从德国的观点出发讨论了该指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平原区模拟降雨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入渗补给是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山东省茌平县尚庄万亩地下水开发试区进行了人工模拟降雨入渗实验研究,取得了本地区降雨对地下水补给的基本数据和规律.其降雨入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渗、不稳定入渗和稳定入渗阶段.计算结果表明:茌平农田次降水量为100~250mm时,次地下水补给系数平均为0.25,最低为0.18,最高为0.35,地下水补给量占入渗总量的34~50%,平均41%,即入渗水量中有60%补给浅层地下水.这些实验分析和计算结果对华北平原平坦耕地有一定代表性,尤其对类似地下水理深及类型壤土的黄淮海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