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吐哈盆地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低渗透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定量测试,评价了储层流动能力,建立了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研究了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全直径岩心不同驱替阶段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表明:各类储层渗流能力差异较大,储层沉积微相、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渗流能力的大小,注水驱替过程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毛管孔径中.该研究对制定油田调整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已探明低渗透难动用油藏一般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较大。为了经济、有效地评价此类油藏的可动资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低渗透储层内可动流体的饱和度进行测试评价,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方便、准确、有效地评价低渗透储层可动资源量,对低渗透油田的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长庆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庆低渗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平均达45.2%,且以Ⅰ、Ⅱ类储层为主。与国内其他低渗透油田相比,长庆低渗透储层同样具有较高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展示出较大的开发潜力。同时指出了长庆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微裂缝普遍较发育。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98,自引:9,他引:89  
根据低渗透储层特点,利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低渗透渗流理论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手段,将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有效驱动因子4个参数作为低渗透油储量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分级评价方法和分级界限.同时以丰度、有效厚度、喉道半径、可动流体比率、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驱动因子6个参数作为低渗透油田储量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新方法.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储层评价,为低渗透储层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6,(10):80-86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6段低渗透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油水相渗等实验测试资料,对姬塬油田长6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渗流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6段T2谱形态主要以左峰高右峰低型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渗透率与可动流体饱和度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三种形态T2谱所对应不同品质的储层,渗流能力差异大;通过油水相渗实验发现,长6段整体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较高,油相渗流能力差,随着储层品质变差,油水两相共渗区域也逐渐减小,两相共渗区域参数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也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从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出发,分析了低渗储层渗流过程中的启动压力梯度,流动孔隙数和附加渗流阻力,提出了低渗储层中渗流过程中视渗透率的概念,研究了视渗透率与压力梯度的关系以及储层中视渗透率的分布,区分了储层中的易流动半径和不易流动带,并由此说明了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针对低渗储层视渗透率分布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提出了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姜平  张辉  王磊  汪新光  向耀权 《石油学报》2021,42(6):751-764
海上油田经济门槛高、工业开发下限难以确定。目前,主要通过储层"甜点"的开发带动低渗透油田的建产,因此,海上低渗透油田储层"甜点"的识别十分重要。通过分析南海西部北部湾油田大量室内实验和生产测试资料,明确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差异是影响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表征低渗透储层特征的关键参数,建立储层品质指数与储层微观参数和渗流能力的关系,量化5类低渗透储层的分类界限,进而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北部湾油田低渗透区块的储层品质,并根据北部湾低渗透油田产能评价方法和产量递减规律,结合区域经济评价参数与开发模式建立合理的经济评价模型。通过引入储层价值因子绘制海上储层"甜点"工业开发评价图版,确定北部湾油田能够实现工业开发的储层"甜点"下限为Ⅲ类储层,评价结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情况匹配。同时,根据北部湾油田低渗透区块的区域规律,确定储层"甜点"工业开发的有效渗透率下限为1.1~1.6 mD。  相似文献   

8.
《吐哈油气》2009,(2):200-200
水平井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是低渗透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水平井筒与储层连通不好,控制程度低。因此,如何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增加储层可动用程度是关系到低渗透油田如何有效开发的大问题,是今后非常紧迫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岩样中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测定、可动油饱和度与裂缝-基质孔隙度的关系、储层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流固耦合作用和自发吸渗驱油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姬塬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综合应用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对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探讨了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大、分布范围宽、主流喉道半径小是导致低渗透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含量低的关键因素,从而使低渗透储层表现出排驱压力高、小喉道发育、可动流体动用程度低等特点;可动流体的充注以及驱替受到孔喉特征与配置关系的影响,流体可动用程度低是致密砂岩储层开发效果较差的重要因素;储层的开发效果可以通过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来预测。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以冷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对冷西地区低渗透储层中可动流体饱和度与物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推导出可动流体饱和度计算公式;结合地质和测井研究成果,计算出储层可动流体的饱和度,确定其分布规律,并与开发动态资料结合,确定可动流体与油井产能关系,提出下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法通过实验对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目的了解低渗透储层在物性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分析低渗透储层对物性测量、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低渗透岩心物性对上覆压力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孔隙度与渗透率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在物性测量、储层评价及开发过程中要考虑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结论安塞油田低渗透岩心存在多种孔喉体系,孔隙间片状喉道较发育;而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储存能力上不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改善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采用早期压裂注水可以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渗流规律研究相对薄弱。针对该问题利用常规镜下测试、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实验、真实砂岩模型,对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喉道的大小、分布、非均质性与可动流体赋存空间关系密切,影响储层的渗流能力。而物性、面孔率参数并不能精确解释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高低。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对样品进行模拟分析,可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其驱油效率随渗透率下降而下降,驱替类型由均匀网状转变为尖峰指状。通过室内实验与矿场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知储层孔隙空间特征,以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以王场油田潜4^3储层王广区、西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注水难的问题,从储层孔隙结构、敏感性、水锁效应、流体渗流特征、注水水质对地层的伤害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揭示了王场油田低渗透油层的内部结构与流体渗流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压难注的形成机理。认清了此类油藏的注水开发特征与规律,对缓解注水开发中的突出矛盾和有效地开发此类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开发表外储层,在介绍了表外储层概念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大庆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地质特征、渗流特征、渗流机理以及剩余油潜力状况.从研究结果看,该区表外储层属于裂缝不发育(或发育差)的低渗透储层,与表内储层、外围低渗透裂缝储层在渗流机理和规律上有明显差异;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目前采出程度10%左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度较薄、动用较差的薄层中,以独立型表外储层为主.总结了开采中取得的认识和实践中获得的系列配套开发技术,展望了表外储层开发前景,认为今后可采用三次加密、三次采油等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但三次采油井网部署、注剂还需进一步优化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海深部地层低渗透油气资源储量巨大,受制于储层本身物性和钻完井施工影响,部分气井储层保护效果不理想。以东海某气井低渗储层岩心资料为基础,开展润湿性、非线性渗流、核磁共振、钻井液损害储层室内评价实验,揭示了低渗储层基本特征及渗流规律,评价了该类储层的可动用性。结合钻完井施工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该气井低渗储层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气井低渗储层岩石亲水,孔喉细小,发生水锁后不易解除。低压力梯度下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10 ×10?3 μm2以下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低于57.86%,属于三类储层,动用难度大。相比浸泡时间,钻井压差损害更大,压差应尽可能控制在3.5 MPa以内。  相似文献   

17.
中东H油田属于低渗碳酸盐岩油藏,该类油藏储层复杂,常规砂岩的储层评价方法不适用,有必要开展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大量的室内岩心实验,将分析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优选出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原油黏度4个评价参数,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受喉道控制,喉道的大小决定了储层渗透通道的好坏;渗透率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存在较好的半对数关系,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大小体现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划分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四元参数分类界限,建立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中东H油田6个主力层试釆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该评价方法可有效指导开发初期油田产能区块的优选。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开发是目前各油田普遍关注的难题,国内近几年的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主要在Ⅲ类低渗透砂岩储层。致密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的研究,对提高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该文针对韦2断块的实际地质特征,运用裂缝分布研究方法开展裂缝分布的初步研究及预测,为油藏合理开发提供有关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特低渗、超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有效动用难度大等问题,综合使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离心实验及油水驱替等实验技术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百分数、非达西渗流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的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是判断该类储层渗流能力大小的关键指标。以这3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评判对目前江苏油田已发现未动用的特低渗、超低渗透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这部分储量有开发动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储层驱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毛细管压力等因素的一维非混相驱替问题,重点分析了低渗透储层的驱替特征及其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造成了平均含水饱和度的降低和地层压力的升高;毛细管压力的存在造成前缘含水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前缘超前,并且水淹区内的含水饱和度趋于均匀;岩石润湿性仅仅影响含水饱和度分布前缘的形态,对驱替相压力分布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