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珂  曹菲菲  林志兵 《包装工程》2017,38(10):155-159
目的 探索壮族干栏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 基于壮族干栏民居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从壮族干栏民居的由来及发展入手,通过理论讲解以及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壮族干栏民居的形式、结构、功能等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结论 干栏住宅形式是广泛分布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彰显着这些地区地域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美学特点,是具有传承价值的建筑形式。将壮族干栏建筑的精髓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当中,探索产品设计发展的新方向,有利于增强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干栏住宅的传承和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照相机》2015,(12)
<正>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位于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代表,那里有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吊脚楼的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这种方式修建而成的楼房被称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雷山苗族吊脚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建筑材料均为木料,地基大都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吊脚楼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每一栋木楼在吊脚的一侧中堂的屋檐下都建有一个用于休闲、纳凉的靠背栏杆,被称为美人靠。整个木屋通风干燥,属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文献   

3.
于雷 《硅谷》2008,(9):38-38
干栏建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人居类型之一,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干栏建筑的历史、分布、结构和生态意义进行分析,达到了干栏建筑更积极启示就是其生态与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4.
凤凰古城与西南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晓光 《包装学报》2010,2(2):77-81
从建筑的空间形态、造型特征、细部装饰、构造及用材等方面入手,结合地域环境和民俗文化。对凤凰古城吊脚楼与西南地区吊脚楼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归纳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阐述了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5.
吊脚楼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其木制构造、雕刻艺术及代表文化的多样性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以石堰坪地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一地区吊脚楼的建筑空间以及居住的文化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根据实地调研总结石堰坪吊脚楼的建筑类型,分析其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造型特色及其民居装饰表现,并结合石堰坪地区的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对其居住文化进行解析,最后探讨石堰坪吊脚楼建筑在当代环境的演变中所遭遇的系列问题,并针对性对该区域居住文化保护、发展、可持续做相应的规划。  相似文献   

6.
"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壮侗干栏建筑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筑的共同形式。无论是群体建筑村寨的选址、布局、营造,还是单体建筑的结构与造型、空间分隔、细节装饰等都有其科学合理的因素且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为适应寨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景观需求,壮侗干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一直秉持"就地原址保护、功能改造更新、村寨整体景观升级"的方式,来适应村民生活和游人的景观需求。而南宁青秀山景观游廊的营建从4个方面对干栏建筑的城市景观化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分别是:选址,因地制宜、依山取势;造型,以型取势、借势赋型;造景,廊依山势、步移景异;建筑细节及装饰。青山游廊的营建为进一步拓宽干栏建筑的"城市景观化"应用做出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成明 《包装工程》2022,43(16):420-430
目的 分析桂北地区建筑的文化精神、造型、结构、装饰、技艺等内容,将其应用到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中,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桂北传统建筑文化符号的特征,以此促进桂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及旅游业的发展。方法 首先对桂北地区的建筑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从聚落公共建筑、天井式地居和干栏式楼居的造型、结构,以及建筑局部的屋檐、柱、门簪、柱础、门、窗、栏杆等装饰元素入手,挖掘、凝练、整理、归纳其文化符号和视觉元素;其次遵循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地域性、文化性、创意性、便携性等原则,对提取的元素进行解构、重构、融合等设计创新;最后进行设计实践。结论 结合桂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进行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内涵与价值,让人们了解桂北建筑文化,有利于桂北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通过研究处理好建筑内容、元素提取、恰当载体、设计方法的关系,为基于桂北建筑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土家族建筑的历史变迁,提出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建筑历史和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认识,才能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正确地、科学地、自主地发展本民族的建筑事业。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说明:此包装是一款白茶茶叶包装,结构简单大方,包装图案以当地地标性建筑土家族唐崖土司遗址演变而来,符合当地的文化底蕴。蕴含了恩施丰富的硒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充分体现恩施的人文、历史、地理、产业等特色。体现恩施因富硒茶而兴的城市特点。包装整体色调清新明快,传达出产品富硒健康的品质思想。青山绿水的背景图案体现了当地良好的自然面貌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新风换气机和呼吸窗的不足之处,结合住宅室内环境特点,介绍一种新型换气装置——热管节能换气窗。分析表明,热管节能换气窗具有噪声低、热回收效率高、安装方便等优点,可广泛适用于各类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中,临川文化以崇儒重文、耕读传家为其核心文化价值。文章从临川文化区域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文化研究入手,以流坑古村为例,通过对建筑的文化与空间布局特征、建筑空间结构特征、建筑装饰组成部分等进行研究,剖析其乡村聚落文化特点以及建筑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绿色生态建筑以其节能、健康、环保、材料循环利用、智能化、与自然协调等特点,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德利  原琛淞  褚兴彪 《湖南包装》2023,(3):116-120+124
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是族群生命观、非物质文化传播及生态知识遍布的系统构建。其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态关联智慧为“辨物居方”、“与祖先同在”、居安思“久”三要素。文章以侗族传统村落表象为切入点,认为视觉意义上的干栏木构、稻作田园、山水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具有内在成因,是生态智慧构建、是族群对生存认知的重要追求。生态智慧不仅是一个目的,更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因此,侗寨景观构建特色小镇、侗寨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是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优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设计新潮》2008,(4):32-45
岳敏君的美术馆被称为消失的美术馆。“消失”是希望建筑能容入自然环境。建筑酷似飞行哭,但它却来源一个传统、自然卵石,在未来与自然之间充满了张力的思考构成了岳敏君美术馆工作的起点。距地段不远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诞生于2000多年前,至今仍是水利工程中的优秀范例。它反映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前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说辩证思考 。我们从不想创造什么形式,我们只想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的创造力与大自然相比太渺小了,这个美术馆就是赐予我们。  相似文献   

15.
蒋若虚 《绿色包装》2023,(4):138-141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特有的一种古老织锦,其装饰纹样承载了土家族的文化变迁历史,是土家族的重要民俗文化符号。西兰卡普的装饰纹样符号体系庞杂多样,既有对土家族人自然居住环境的抽象再现,又有对土家族人宗教信仰的体现。其中蕴含的美感与深刻内涵,至今仍是民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将以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提出的符号学三分法的思想为基础,研究西兰卡普大纹样符号在语义、语构、语用三个不同层次的意义;其次概括西兰卡普纹样符号学的研究意义;最后,探究如何通过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提取西兰卡普中的设计基因,从而探索出将其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周桦 《照相机》2006,(12):54-55
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那坡县,聚居着这样一个族群:民俗风情以黑衣壮原生态文化为代表,是壮族的一支特殊支系。生活形态在壮族各支系中保留得最古朴最传统,人类学家称之为壮族的“活化石”。他们以黑为美,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褶裙、黑布鞋,从头到脚穿的都是黑色。人口约5万左右,主要分布于那坡县的大石山区。黑衣壮有着古朴、悠远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他们仍穿着自己染织缝制的传统服饰,仍住着古老的干栏式房屋,仍吃着腊肉、酸肉、五色糯米饭等传统食品,仍过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民族节日,仍唱着古老的山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成,榫卯接合和平面形式及构造的特点,使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介绍了传统建筑艺术特点,最后把传统建筑的组合形式、构建和艺术统一的结合起来。让我们更深一步的加强了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研究,也加强了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云南省沧源县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群山中,有一个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佤族群居村落,那就是翁丁。翁丁佤寨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村寨内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余人。翁丁佤族住的是传统栏杆式结构的茅草竹木房,用的制品也是竹木器居多,民居建筑特点为佤族干栏式茅草房共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房屋前面有一竹巴晒  相似文献   

19.
陈勤学 《湖南包装》2023,(5):23-26+32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遗存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之柱础形制与雕饰丰富多样。通过田野调查、历史考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围绕老司城柱础形制与雕饰两个方面,分析其形制的类型与雕饰类型及蕴含的相关文化信息。研究表明,老司城柱础古拙的形制及多样又统一的造型装饰艺术既是土家民族文化象征意义、自然崇拜、祈福和保护的信仰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集合,又是他们热爱生命、感悟生活、朴实情感的物化表现和土家族对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设计新潮》2008,(4):94-103
用近乎于自身消失的未来概念,将新博物馆植入到传统建筑的环境中。它漂浮在地面之上,游离于老建筑和墙体之间,钛铝合金的建筑表面将环境全部映射在自己身体之上,而自身却开始消失。基于类型学的工作方法,我们归纳出新建筑的布置方式与体量,寻求和传统建筑在空间、场所、时间、记忆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